APP下载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5-06-13王泽胜

亚太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

王泽胜

摘要: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能否积极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该课程目标的达成,制约着该课程的实施质量。本文试图从生命载体形式的资源——教师、学生、家长这几方面谈一谈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244-02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教师(以及有关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因其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著名学者吴刚平认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深入挖掘教师资源

教师是品德与生活课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对课程资源的筛选、开发、积累和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引导并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1、转变教学观念,开发自身的潜能

首先,教师要明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儿童观、教师观、和教材观。《品德與生活》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之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儿童的课程而非成人的课程,它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新实验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着力帮助儿童感受课程的“个人意义”,力图利用蕴藏于儿童自己生活中的丰富素材,通过与儿童有限的认识和行动能力相匹配的、他们想做又能做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其中,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程成为儿童现实的愉快生活体验,并成为其生活的引导。因此教师应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变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其次,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作为教师,要经常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知识作出不懈的努力;应善于与同事合作,通过交流信息、资源共享、总结反思等有效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教书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创新型转变。

2、善于利用教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

例如,在教学“收获的感觉”这一主题时,教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做“知青”时养鸡的一段亲身经历:在那物资短缺,生活艰辛的年代,自己向当地的农民买了12只鸡蛋,经过辛勤的劳动和精心的照料,鸡蛋孵成了小鸡,小鸡养成了大鸡。其中八只大母鸡要下蛋了,主人几乎每天都能从笼子里捡回一些鸡蛋。这个质朴的生活实例深深感动了学生。当我引导学生置换角色说说自己的感觉时,他们完全沉醉在一个“知青”的收获喜悦之中。

3、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教师资源

在教学《我的老师》这一课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说出任教本班的所有老师之后,就邀请部分任课老师到教室,与学生一起聊天,请老师说说自己的爱好,说说自己任教这门学科的学习要求。这样,在轻松愉快地交谈中,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老师成为了学生可亲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激励部分学生走出教室,到教师办公室去找没有请到教室的其他科任教师,并与这些老师说几句话,回来后向全班同学汇报此行的经过。

二、巧妙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品德与生活课人力资源中的变量,是联结家长和教师的纽带。在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改变学生角色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上,使学生实现由过去的旁观者、使用者和学习者变成主人翁、开发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和探索活动服务,把学生作为家、校联结的利益纽带,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也成为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1、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道德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而是通过自身能动的活动发展起来的。例如,在组织“上学去”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将本班学生按住址相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互相认识并交流自己日常的上学过程。通过交流加深对身边环境的了解,增进友情,相互取经,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把握时机加以点拨。如此,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的生活世界中去,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资源被挖掘出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感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品德结构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统一体,这是个体道德素质不可或缺、不能割裂的有机整体。而其中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是儿童知行转化的桥梁。如在“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参观校园”的游戏。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参观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求助、商量、合作,并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将参观活动的成果向大家汇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升华学生对校园的情感。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勇于创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思品教学中,新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例如组织“收获的季节”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学生分小组共同商量探索“秋天和收获”的途径与方法。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检查、引导,激励。保证学生的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学生在探究中开阔了视野,发现了南北方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差异;在探究中增长了见闻,了解到人们在秋季的衣着变化和皮肤对气候的反应;在汇报探究结果时,

3、竞赛环节激励主动合作探究

“竞争”是支配人类行动的一个重要动力。比起一个人努力,不如和对手竞争能更大地发挥自身的潜力。鼓励学生获取成功,提高他们的成就感。成功是使学生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学习中设计竞赛环节能更好的发挥学生主动合作探究能力。比如上《日本》一课,巧妙地将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成一次竞赛活动。

师:噢,差点忘了,刚接到通知,本节课要组织一场导游海选竞赛。说明如下:

PPT:竞赛内容: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习目标)

竞赛形式:第一关(读图能力——基础知识和读图方法);

第二关(分析能力——知识拓展和合作探究);

第三关(表达能力——归纳总结和课堂检测)。

競赛规则:回答问题正确加分,错误不减分;简单的题目加1分,有难度的题目或回答有独到见解的加双倍分值。(激励机制)

奖励方法:回答问题最多的同学将获得一次免费日本旅游机会。

(布置课外作业)

师:虚……天机不可泄漏,结果最后再揭晓。现在请拿出你们最高的IQ和最佳的情商进入竞赛状态。

……

师:现在公布竞赛结果——每个组都获得了可观分值,全班都获胜。奖励全班都有,颁奖音乐响起……

免费日本旅游的方法是——上网搜索并观看:《日本自然风光》旅游视频。记得看哦,这可是作业来的啵。

为了证实课堂教学采用竞赛环节更能激励主动合作探究,对本校初一年级4、5、6、7、8、9、七个班进行比较,课堂教学采用竞赛环节的4、6、7班比课堂教学没有采用竞赛环节的5、8、9班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次数更多,讨论合作更热烈。

4、充分利用地理资源,加强学习主动性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为智慧,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而地理学科教学更体现了这种特色,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创设多元化地理课堂,让学生从不同途径和角度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锻炼思维,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初一学生对世界地理普遍感觉较难学,缺少亲身体验,阅读面较窄,空间感较差等问题。在教学中多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多运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多一些地图或简图帮助学生提高读图分析能力。所以在《日本》这一课堂上,利用地图达到10幅,利用次数达到16次,利用景观图达到20幅,幻灯片40张(其中动画演示的10张)。充分利用了多种地理资源,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地理资源,除了上述外,还有视频、FLASH、新闻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事件、教具等。在教学课堂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地理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生存环境,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思维训练,新鲜的事物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产生学习欲望,不断的,经常的让事物变得有新鲜感,学习欲望就会不断的持续下去从而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习惯。所以把这种理念引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就是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在教学内容方面,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把枯燥的地理位置情景化,把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具体化;在教学行为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变换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展示不同的教学基本功。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保持新鲜感,不断的激发学生兴趣,逐渐养成主动学习习惯,适应终身学习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