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6-12黄进成
黄进成
摘 要:生活化教学就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的自主建构,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文在分析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数学;自主建构;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内容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的学习不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机械地传递,而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中通过不断地摸索形成的,在教学中应该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国教育专家陶行知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中到处都是知识,学生可以在生活的体验中加深自己的认识,在生活的实践中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这两种教育观点从两个纬度解释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一是,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二是,课堂教学要突破时空限制,由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并灵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没有激发学生的思考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师通过分析和理解教学用书,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标准化解读,然后将知识点结合初中生的知识经验进行分解,细致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准确地对教师的讲解进行复制,而不需要由自我的思考和解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学生行为是记笔记、背诵、做试题,而不是自主地交流、查找资料、灵活运用。教育教学面对地是由主体意识的学生,而不是无声的知识容器,教育的任务也绝不是装满容器,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主体自我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身就是一个学习体,这才是保证学生知识容量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课堂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是封闭的课堂,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概念的分析、方法的讲解和试题的练习,教学中的案例大多来自于教学用书和习题中,许多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吸收出现困难。通过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的运用,也必然突破课堂内容的单一性。
(三)课堂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形式单一地表现为讲授法,形式的单调性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保持高投入度,许多数学教师将此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学生自主的参与。新课程提倡建立学生主体课堂,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要调到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索性,必须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如生活化教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借助生活化的情景展开教学,在熟悉的情景中学生的参与度自然会提高。当然,新课程推出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景学习等,这些教学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在选择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主导时,也要注意各方法之间的融合。如,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需要基于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支撑,也需要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景。
三、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课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发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有效地运用于数学课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轴对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丰富的轴对称图案,包括天安门、山和水中的倒影、埃菲尔鐵塔,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学生通过分析掌握逐渐发现,这些图形以一条线为分界,两边能够完全重合,逐渐明确轴对称的含义和判断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各国国旗的综合图,引导学生判定哪些国旗是轴对称图形,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展开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课堂参与度高,并通过寻找不同的对称线进行判定,如加拿大的国旗的对称线是纵向的,英国国旗的对称线既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瑞典的对称线是横向的。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学生逐渐明确什么是对称轴,怎样寻找对称轴,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只有一条。在学生基本掌握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学生发现蝴蝶、蜜蜂、汉字、建筑等,扩展了思维,并将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促进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景越接近使,学生自觉探索知识的看看积极性就越高。运用熟悉的生活化情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撑。例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生活情景常设问题情景,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定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在熟悉的情景中,学生展开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探究,首先将准备好的三根目标,首尾相连定在一起,然后扭动,观察形状是否发生改变?在利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扭动,观察形状是否发生变化?在四边形的对角线上再定一根木条,扭动,观察形状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容易明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思考这些地方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学生结合生活案例,举出起重机、电线架、屋顶、衣架、相机支架等,并具体说明理由。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始终围绕生活案例,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在生活的现象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践,促进巩固运用的生活化
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而且包括知识的内化和运用,也就是常说的巩固练习。在传统的教学中巩固练习大多是通过试题的解答,试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相似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是知识学习的源泉和落脚点,运用生活实践巩固知识,能够增加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长度,学生需要根据真实情景,去感受、与验证、与应用相关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并不断进行数学实践。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提倡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利用生活的实践性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加课堂知识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景,促进生活实践中数学知识的运用,都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晓卫.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J]. 数理化学习,201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