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教学中的“偷懒”艺术
2015-06-12黄艺轩
黄艺轩
【关键词】音乐教学 多媒体技术 “偷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123-01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实现轻松和高效双赢的局面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力求把多媒体技术手段恰当地运用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在课件上“偷懒”
随着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音乐教师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能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更为便捷,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因而深受师生们喜爱。然而有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的精美,不惜耗费许多时间在课件的画面、视频、音响上,这样做虽然能吸引学生,却大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欣赏,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一位教师在教唱《我是草原小骑手》时,给学生展示了十几张草原风光的图片,还以大段文字展现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教师则照本宣科地加以介绍。学生在欣赏图片时发出了阵阵惊呼,看似一脸专注,实际上并未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也未能记住多少教师介绍的内容。
笔者认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课件中生动、有趣的画面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几乎都将兴趣和注意力放在生动的画面上,根本就没深入品味音乐,从而对音乐没有深切的感受和认知。平时,笔者在制作音乐课件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图片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尤其在感受音乐环节很少使用图片,以保障学生全身心地聆听、品味音乐。在课件中辅助说明的文字也尽量言简意赅,将能显示关键信息的文字放入课件中,以起到画龙点睛、醒目直观的作用,减少图片、文字对学生的干扰,让学生专注、纯粹地感受音乐的美,并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体验。
二、在讲解上“偷懒”
当前部分小学音乐教师都教很多班级,除了要上多节音乐课,还要负责学校仪仗队、鼓号队、文艺队的训练,遇到重大假日还要负责文艺节目的排练等诸多工作,这对于一名音乐教师的声带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挑战。所以,笔者尝试运用简短的旋律代替一些常用的指令或讲解。
对于学生要做到的常规要求,若教师每一次都用言语来解释、提醒,不仅会浪费很多时间,也容易打断上课的思路。为此,笔者每次担任新班级音乐课的教学工作,都会在开课前与学生做好沟通和交流,与学生一起确定用一些简短、有趣的旋律或节奏来代替言语,使学生在课堂上逐步形成“一切行动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提示学生做好课堂常规。除一些常见的问好歌、再见歌之外,笔者选用了一些容易记的音符来表示一些课堂常规要求,比如上行三度琶音表示起立、下行琶音表示坐下;打开音乐书用上行刮音,合上书本放好用下行刮音……开始小组讨论、结束小组讨论、静听、表扬等也都用固定的旋律来表示。为了活跃课堂氛围,笔者还在有的旋律中加入了简短的歌词,如“啦啦啦,啦啦啦,你是快乐的音乐家”等。同时,为了让每名学生都能融入音乐中,笔者还以不同的唱名给每个小组命名,在小组比赛或展示时,表现好的、配合默契的、进步快的小组会得到全班师生边竖大拇指边唱特定旋律的鼓励。
这些旋律的设置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音乐学科的特点,而且也让课堂远离了说教,形成了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了音乐教师及课堂的吸引力。
三、利用音像设备在评价环节“偷懒”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善于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评价这个环节上,笔者尝试利用音像设备进行“偷懒”,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例如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演唱、舞蹈、演奏表演进行录音或录像,即时让学生聆听或观看,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共评等多元化评价。自评给了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改善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我教育意识。音乐活动常常需要多位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互评、共评能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一些经验教训,在同伴的相互评价中,学生对音乐内容或表演能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小小的“偷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偷懒”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技巧,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魏书生在《如何做最好的老师》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懒教师教出的是勤学生、能学生、活学生。”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没有亲身参与,学生会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学生只有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才能理解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教师要学会在“懒”中提高教学质量,掌握高超的教学技巧,一切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角度出发,在备课过程中做足功课,在课堂中适当“偷偷懒”,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过程、更多的体验,让音乐课“懒”出精彩!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