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2015-06-12吴春
吴春
【关键词】好奇心 拓展阅读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95-01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人文精神、语言智慧的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点教学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让教学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爱上语文课,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引发好奇心
语文学科充满丰富的人文内容,表达丰富的情感世界,是表情达意最丰富的一门学科。学生之所以觉得学语文枯燥乏味,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语文学科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挖掘每一篇课文的人文因素,通过形象的教学设计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架情感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应先提出疑问,或抛出一个有趣的内容,再通过疑问、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阅读时对文中所写的人物、事件等自主思索,逐渐养成“质疑—破疑—再质疑—再破疑”的学习习惯,找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合点,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笔者除了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大好河山,还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的观念,让学生通过设计环保标语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保护祖国的青山绿水,保护周围环境的决心。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笔者使用了诸如“假如你是……你会怎么样”的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文本角色,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兴趣之于学习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了好奇心的引领,才算踏实地迈出爱上语文的第一步,才能使课堂既“实”又“活”,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拓展阅读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学习。”生活处处有语文,如何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来辅助语文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扩大学生的学习量。针对一些涉及背景广、知识面宽的小说和诗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宽,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扩充知识量。比如学习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提出问题,如:“为何武松坚持要过冈?”“武松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梁山到底有多少个英雄好汉?他们都有怎样的英雄故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得去阅读原著《水浒传》,或是去查阅有关《水浒传》的资料。学生有了阅读基础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大家写读后感,然后举办名著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出自评、互评。
三、自主学习
小学生主观意识强,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打造民主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当教学一些简单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推选小老师,像教师一样备课、讲课。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工,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学会自主学习,将课文的知识点消化、吸收。由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要让学生欣赏每一篇佳作的美,才会更热爱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将相和》这一课时,笔者采取分小组角色扮演形式,让每一个小组都对故事进行一次全新的演绎,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显示了其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人物角色更深刻的体会。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的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课,就要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前途和未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