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供血不足病人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2015-06-11李会鸽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分析

李会鸽

【摘 要】目的:本文就脑供血不足病人的心理分析与护理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脑供血不足患者8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进行治疗,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供血不足患者在治疗中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其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脑供血不足;心理干预;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47-02

脑供血不足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也就是指人脑的血压无法满足供应需求进而使脑功能出现障碍,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脑干出血以及血压偏高[1]。简单的说,情绪的波动使人体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呈上升趋势,最终使患者的全身小动脉发生痉挛现象,造成血压逐渐升高,心跳变快。经临床研究显示,情绪的波动使指端脉搏容积呈下降趋势[2]。因此,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与情绪的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选择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脑供血不足患者82例,分别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脑供血不足患者82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并经临床检查均符合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将本组82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5例,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为(45.1±4.5)岁;观察组4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最大年龄为73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43.5±5.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其主要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

针对脑供血不足的患者来说,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患者自身存在的差异,采取不同方式对患者进行讲解脑供血不足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其有一定的相关了解和认知。同时,向患者介绍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告知患者情绪波动带来的严重影响,进而使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积极的配合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2.2 控制情绪

由于脑供血不足的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效果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家庭背景以及兴趣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例如:为患者发放相关知识的手册以及播放宣传片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进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1.2.3 家庭支持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发展,并讲解情绪的波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带来的影响,这样一来,患者的家属就会格外注意,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并且一起面对疾病,进而树立治疗信心。同时,患者家属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这样有利于患者稳定情绪。

1.3 观察指标

采取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情緒,如:焦虑、抑郁改善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使用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患者,组间存在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 焦虑 抑郁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41 50.67±5.43 36.56±3.02 52.45±6.56 31.73±5.67

对照组 41 57.58±4.93 47.35±3.93 54.92±7.43 44.59±7.95

3 讨论

近年来,在我国临床心脑血管疾病中,脑供血不足是最为常见的,并且常规的治疗方法为:扩张血管或者通过改善微循环进行治疗,进而使人脑达到充足供血和供氧的目的得以实现[3-4]。相关报道显示,情绪的波动对脑供血不足患者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措施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本次研究活动显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且能让患者对脑供血不足的相关知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此外,使患者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大提高[5]。由图中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患者的情绪变化显著,同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相比,其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脑供血不足过程中,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外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并且对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不良情绪,例如:焦虑、抑郁等心理得到明显的改善,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思想负担大大减轻,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更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闫秋芝.脑供血不足患者66例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8):426-426.

[2]张英.46例脑供血不足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4(30):71-72.

[3]俞萍.观察综合性心理干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8):102-102,103.

[4]马娜,王彩虹,牛枫等.探讨临床上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6):283.

[5]周大淑.探讨临床上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4(12):38-39.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