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5-06-11孙平平侯俊傅君兰康方方
孙平平 侯俊 傅君兰 康方方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搜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脑卒中62例,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两组。实施常规护理31例入组对照组,实施康复护理31例入组研究组。观察两组效果,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影响较大,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35-01
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目前,本病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下降明显,但约有70%-80%存活患者肢体功能、认知功能、语言等有程度不同的障碍,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生存质量明显下降。现搜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脑卒中62例,总结性分析康复护理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回顾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脑卒中62例,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两组。实施常规护理31例入组对照组,均龄(57.45±9.63)岁,女患者与男患者分别是11例、20例,年龄范围44-79岁。实施康复护理31例入组研究组,均龄(57.60±9.65)岁,女患者與男患者分别是12例、19例,年龄范围45-80岁。对照组与研究组临床资料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研究组为康复护理。
1.2.1 心理指导 与患者多沟通,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情绪特点,展开针对性心理指导。采用认知行为、劝导暗示等方法加强心理干预,缓解患者较大的思想心理压力,消除恐惧、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减少情绪波动,以乐观、健康、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及护理。提倡家属多体贴、关爱患者,给予必要的情感支持,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护理。
1.2.2 体位护理 指导患者将患侧卧位作为主要卧位,说明体位选择的原因及目的,取得配合。患者躯干向后轻微旋转,背后放置枕头,给予稳固支持;指导其患侧上肢前伸,且与躯干之间的夹角应>90°,嘱其重心前倾,将健侧上肢置于后方枕头上或身上;下肢摆放迈步位,且健侧下肢膝、髋屈曲;利用枕头确保患肢位置稍屈膝、伸髋体位;当患者采取健侧卧时,床面与躯干之间的角度应为90°,偏瘫下肢稍微向前屈膝屈髋,偏瘫上肢以90-100°前屈,腕关节伸展;尽量少采用仰卧位,使用枕头置于患侧臀部的大腿下方,对骨盆前伸进行支撑,膝关节屈曲;患侧肩胛处下方放置枕头,使肩关节前伸,呈上肢抬高位,且上肢伸展外展。
1.2.3 生活护理 每隔2-3h协助患者翻身,并给予按摩,动作应轻柔,预防压疮,促进血循环。坚持低脂肪、高蛋白质、低胆固醇、高维生素原则,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多饮水,多食新鲜的蔬菜与水果,预防便秘及泌尿系感染,促进肠蠕动。
1.2.4 专科护理 实施翻身练习、按摩、床上训练、平衡训练及日常生活锻炼等。(1)翻身练习每日数次,每隔2-3h一次。患者平卧,且屈肘,由健手将患肘托住,健侧腿插入患腿的下方,并躯干旋转,使患腿在健腿抬动下转向健侧,可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练习。(2)采用捏、按、揉、摩等方法,由远心端开始,由浅及深、先轻后重,由快而慢,向近心端按摩,每日2次,每次按摩20min。(3)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及上肢床上训练,包括下肢单桥、双桥、屈踝及上肢肩上举、握手、肘屈伸等。(4)嘱患者双腿下垂,下地,坐在椅子上,重复练习。(5)嘱患者自主沐浴、穿脱衣、拧毛巾和进餐等,提高生活能力。
护理前与护理后,分别评估对照组与研究组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能力 对照组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27.87±2.21)分,护理后评分(31.45±4.48)分。研究组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27.65±2.30)分,护理后评分(35.82±4.59)分。护理前两组评分(P>0.05),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评分较高(P<0.05),差异显著。
2.2 生存质量 对照组护理前生存质量(63.37±2.09)分,护理后(68.13±3.12)分。研究组护理前生存质量(63.40±2.03)分,护理后(73.49±3.98)分。护理前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生存质量较高(P<0.05),差异显著。
3 讨论
临床主张,在给予脑卒中患者相应治疗的基础上,应加强早期康复干预,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及生活能力,促进疗效。脑卒中后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及结构有可塑性、重组能力,神经元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可再生,故康复干预具有较大作用[1]。康复护理是主要的干预手段。常规护理作为护理工作的传统模式,应用具有随意性与盲目性,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康复知识,护理效果差,而康复护理是一种长期性、可行、科学的护理模式,能给予患者全面、系统、综合指导,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功能等多方面恢复,加快早期康复[2]。康复护理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提高整体功能为目的,在康复医学理论下,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体位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护理等,达到护理目的,起到护理作用。本研究中,研究组(康复护理)在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后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后分别为(35.82±4.59)分、(73.49±3.98)分和(31.45±4.48)分、(68.13±3.12)分,说明康复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意义较大。
综上认为,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护理,生存质量显著提高,临床运用意义较大。
参考文献:
[1]李小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4):3196-3197.
[2]林丽华,何春娇,黄钻荣.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