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2015-06-11黄莉莉
黄莉莉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浙江中江集团从成立到破产的历史,根据破产过程中牵涉出来的建行等来分析银行在信贷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通过分析银行的相关职位的设定以及信贷流程,通过对信贷流程的分析及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分析,为银行信贷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俞中江;建行;内部控制;银行信贷风险
2012年7月11日,一条名为“建行30亿贷款身陷中江案”的新闻发布出来,导致建行的股价当天下跌了2%,7月13日,工行称未对中江发放贷款,中行称低于媒体报告的金额,7月18日建行确认中江集团30亿贷款,7月22日,这笔史上最大笔坏账,引爆了银行信贷案。
一、 事件的破产方
(一) 中江集团发展史
中江集团的创始人——俞中江,在1998年的时候,他注册成立了建德市新安江中江汽车出租服务社。2000年的时候他成立了杭州友邦香料香精有限公司,后因盈利状况良好,在新加坡借壳上市成功,年营业额1亿元,年利润为2000万元左右。
(二) 中江集团的转折史
2008年的时候俞中江开始迈入水生火热的房地产行业之中,当年6月中江控股接盘杭州金星房产公司及其位于杭州余杭区的西城时代家园。中江控股接手后遇到房地产调控,房价大跌,也未正常开发。同期,俞中江还在建德严州大道的新安江畔投资了5万平方米的高端住宅楼盘“拉里维娜·水上人间花园”。
2010年,中江控股以7亿元的价格进入温德姆豪廷酒店的投资之中。对于这项投资而言,如作为长期投资来说,中江控股首先不具备经营酒店的相关经验,不能够利用该酒店获得相关的盈利;如作为短期投资,该酒店已经是第三次倒卖了,本身价格已经很高,直接出售反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这也为中江控股的破产埋下了伏笔。
俞中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导致公司的盈利愈发艰难,基于此俞中江决定另辟蹊径,首先他通过让利的方式来向周围的员工募集资金,通过非法集资获得的钱来偿还银行利息,并通过此种方式获得银行的信任,最终获得了银行的巨额贷款。
(三) 中江集团的破产史
2012年1月,俞中江因还不上高利贷,主动向政府汇报资不抵债的情况并寻求保护。据估算还有约30亿元借款还不上。这也拉开了银行信贷风险在浙江地区爆发的序幕。
到2012年,俞中江去法院自首的时候,发现中江集团因投资地产、酒店失利,资金链断裂,目前正进行破产重组,创办人俞中江已被警方控制。初步统计,中江集团债务规模80亿元,为杭州历来最大宗。银行贷款约50亿元,其中,建行占30亿元,中行和工行分别占10亿元及1.5亿元。到2011年底,除去存兑汇票、保函和国内保理业务,建行对“中江系”企业的贷款余额约22亿元,其中建行建德支行9亿至10亿元,秋涛支行约10亿元,宝石支行约2.5亿元。因此这一事件的爆发引起了浙江地区的最大的信贷的危机。①
二、建行与事件的联系
(一) 事前调查
对于中江控股集团而言,建行浙江分行对其进行贷款的事前调查时,建行对其贷款时相关资产的调查时,称其相关贷款都有担保,担保额达到98%。同时中江控股集团早在2008年就已经深陷房地产的漩涡之中。
(二)事中处理
2011年6月,交通银行撤出了“中江系”最后一笔超过一亿元的贷款,但是建行却是离奇的选择接盘。2011年9月份,建行还为“中江系”发行了一只价值3亿元的信托类理财产品。同时在2012年的时候,国家出台了相关关于房地产的政策,都会对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建行并未针对此种情况作出相关的反映。
(三) 事后处理
建行浙江分行行长及两名支行行长已被停职,另有四五十名员工涉案。
三、事件的争议
虽然在事件发生之后,建行行长对此事件进行了澄清,指出在浙江中江控股的贷款,98%都有担保,但是各种怀疑已经开始在人们的心中发酵。
(一)关于银行的授信额度
在授信额度内的放款权限则在省分行的放款中心,但也需要企业严格满足一定的先决条件才能放款。根据建行的“审贷分离”原则,当支行把企业的用款需求上报到分行时,需经过分行的独立审批人同意后才能发放。但是建行浙江分行对建德市也有很大的倾斜,同样以2010年为例,建行建德支行的存贷比达到106.86%。
(二)银行的撤资时间
对于中行和交行来说相同的审核流程,但是他们却能在事件还未完全无法挽回之时撤资,但是建行却没有此种举措。
四、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发现或者推测出建行在此次事件中,内部控制存在较大的问题。就上述案例而言,因为银行的信贷流程是一级一级向上申报的,如果说是银行整个信贷流程都有问题是不太可能,最大的可能性是从浙江建行支行在客户经理进行贷前审计方面存在着问题。
根据案例正文中涉及到的银行的信贷流程图可知,银行的信贷过程主要涉及的有: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拨付贷款,贷款管理及贷款偿还等六个流程,基于此流程。可以发现该案例在贷款流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
案件在曝光之后,俞中江就涉及了财务报表的造假,而银行在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审核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或者是发现而未报告,是以可以怀疑其内部存在腐败问题。同时在案件曝光之后,建行浙江分行行长及两名支行行长已被停职,另有四五十名员工涉案。所以对于建行的内部环境而言,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二)风险评估过程存在风险
1.贷前调查存在的问题
“贷款发放执行权”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行使,即信贷业务部和信用审查部。从工作职能看,信贷业务部负责信贷业务的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跟踪管理,信用审查部门负责贷时审查并向有权审批人做出报告,这体现了审贷分离的要求。从工作范畴看,信贷业务人员或客户经理直接与客户接触,进行调查、访谈、核保及定性的分析判断,评价客户的各个方面以及偿债能力和担保品,將客户风险定量化。但是对于客户的性格,例如投资倾向等未做深入的调查,导致发放贷款存在着风险。
在浙江中江集团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时,房地产行业的几次相关的大的调整,可以合理推测银行并未考虑全面。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会上温家宝表示,要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3月7日,全国计划新开工建设7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以及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的股市低迷,进而导致的房地产行业的低迷,都造成了浙江中江控股集团在此行业发展的不平之路。
2.贷款审查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贷款审核时,还会审核还款的来源,银行发放贷款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因此银行关心的是贷款所支持的交易和生产是否能够产生相应的收益,并在银行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在权衡可行性之后,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并与借款人就还款的来源进行约定。通常借款人的还款来源有现金流量、资产转换、资产销售、抵押品的清偿、重新融资及担保人偿还等。由于这几种来源的稳定性和可变现性不同、费用不同,风险程度也就不同。而通过正常经营所获得的资金(现金流量)是偿还最有保障的来源,依靠担保抵押或重新筹资,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和成本较高,风险也就较大。所以对于还款的来源,建行未对其进行较大的审核,不然也不会导致其担保的资产有较大的风险。
3.贷款管理存在问题
对信贷业务部来说对于企业进行贷款管理是必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于浙江中江控股集团来说,在2008年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之时,公司的资产就开始减少,收购的相关房地产公司并不能为其带来利润。而对于此银行并未对其进行贷款的减少,这与其分行的信贷业务部的经理的事前调查,存在莫大的关系。这说明对于信贷业务部经理的工作的审查不完善,银行未能够设立相关的监督部门经理工作的职位。
对于中行和交行在此基础上,信贷业务部经理的调查,果断从中江中撤资出来。而且建行在事件爆发之中称98%的贷款是有担保的,但是在扣除掉各种担保之后,建行仍然有10亿元的贷款,那么所占的比重为33%,与其自身提到的2%,相差甚远。所以可以合理的推测出其担保资产存在问题,或者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抵押,最终导致无力还款。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可以合理的推测,商业银行对于贷款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信贷退出的时机把握不及时,缺乏预见力。在中江系的破产案例中,交通银行在2011年见事不对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从中江撤资,而建行确在此时增加对中江控股的投资,同时还在银行帮助中江控股公司发行信贷商品。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
民间贷款的增加导致银行信贷危机的发生。在浙江中江控股集团的董事长主动寻求政府的保护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俞中江在员工中募集资金,而且在民间金融机构借入大笔的资金,俞中江的债务牵涉3家银行,十几家大公司,上百家小公司,涉及民间借贷约25亿元。而俞中江通过这些募集来的钱归还银行,进而获得银行更多的贷款。同时由于民间贷款的发展,银行为了其业务及业绩,也会降低贷款的条件,进而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而言,要加强银行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建议如下:
(一)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分析可知,内部环境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应该定期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可以完善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奖励与惩罚机制,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宣传及定期检查,为银行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完善风险评估过程
1.完善贷前检查
根据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贷前,贷中,贷后的审查对于企业的信贷危机的防范是非常重要的。贷款检查一直是我国商業银行比较薄弱的环节。在贷款发放之前,对企业进行调查时,不仅要调查企业的财务状况,还要对企业的行业进行相关的调查。
其次,对于贷前调查来说,对于相关的抵押物的审查,应该要深入调查,调查清楚该项调查物是否存在别的方面的抵押,同时对于抵押的一些固定资产等,可以去进行实地考察,以调查清楚其相关资产是否是虚报。
再次,对于公司的贷前调查时,还应该分析该公司的相关领导人的性格,及作出决策时,是保守型还是冒险型。同时对于其任命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可以进行相关的性格分析,以便对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作出评价。
最后对于还款的来源进行调查,查看企业还款资金来源是否来自于其正常的营业收入,查看其是否来自于企业的对外集资,同时要预防其来源于民间贷款,可能会因此给企业带来相关的风险。同时对于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相关高管职员的变化,要随时关注,同时对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回访。
2.完善贷款审查
聘请外部第三方审核。对于贷款的审查而言,主要是银行内部的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等进行相关资料的审核。如果内部相关人员存在舞弊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此项风险的存在。所以基于此,可以聘请外部第三方,例如会计师事务所对于银行提供的贷前资料进行相关的审核。
3.完善贷款管理
对于上述案例进行分析时,建行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建行未能够在风险来临之前从企业中撤资,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通过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对有关市场风险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根据客户的信用历史资料和实况,利用一定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及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设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客户信用等级等,从中综合统计得到不同等级的信用分数,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分数,分析客户按时还款的可能性和风险系数,决定是否予以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和利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三)提高员工的内部素质
对于上述案例进行分析时,浙江建行支行的员工涉案人数众多,可以看出在银行内部的员工素质是需要提高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提高,第一方面是技术层面,第二个方面是职业素质方面的提高。
对于技术层面的提高,主要是指内部的相关人员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对于企业贷款审查的过程时,要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现在的银行内部员工而言,风险管理人员是更多地满足于日常报表的统计,而信贷管理人员则是知识结构老化,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把握不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此种情况而言,对于风险管理人员来说需要提高他们对于相关风险指标的分析,能够及时对企业的风险作出反应。同时对于信贷管理人员来说,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及考核,这样能够一方面增加人员了解新知识,新形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他们对工作的完成能力。
对于职业素质方面而言,员工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与企业进行勾结,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经济联系。所以可以设置相关的监督职能部门,专门监督进行各项调查人员,对于其经济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
(四)建立完善信贷风险防范的指标系统
首先利用企業在相关指标上的统计资料,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的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估通过对企业的监测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发出预警这个指标体系通常包括如下方面:其一,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又称营运资金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试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资产负债比率是指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净值之比。其二,企业盈利能力指标:资产收益率,又称投资收益率,它是用来衡量企业有效利用所有资产的能力。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税后利润与销售收入之比。其三,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存货周转率,是指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之比;应收账款周转率,又称为收账比率 ,是指赊销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之比。
其次对于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例如通过对资产负债率的趋势分析,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的变化,同时对于销售利润率的趋势分析,来了解企业的盈利状况的变化,以此来分析企业综合能力。(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J]当代财经,2003(12)
[2]陈宏,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善本规范[S]2007(3)
[4]严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2011(4)
[5]余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3
[6]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S]银监发(2004)51号
[7]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公司信贷[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4)
[8]浙江省检察院公告[S]2015(1)
[9]翁浩浩,俞中江被警方刑拘[J]浙江日报,2012年6月15日
[10]中江控股资不抵债,建行数亿贷款偿还风险[N]财经网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2-02-10/111671105.html
[11]冯禹丁,2012浙江第一起资金崩盘案:还不上高利贷的年关[J]南方周末,2012(1)
[12]建设银行30亿贷款深陷中江案[N]http://news.hexun.com/2012/zjlz/
注解:
①冯禹丁,2012浙江第一起资金崩盘案:还不上高利贷的年关[J]南方周末,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