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爱玛》的反讽艺术探讨

2015-06-11王亚非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爱玛

王亚非

摘要:《爱玛》这部作品中广泛使用的诙谐幽默的反讽艺术是其受到人们普遍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一反讽艺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塑造的人物的相应语言行为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爱玛》 反讽艺术 言语行为理论

引言

《爱玛》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汀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也是其晚年最后一部成熟的经典之作。主人公爱玛是个充满热情、幻想但又聪慧、美丽、家境良好的女孩。她喜欢安排别人的婚姻,并以此为乐,同时又不愿意自己陷入其中。她通过自以为是地为别人安排一次又一次的婚姻,造成一次又一次的误会,最后以自己堕入情网而违背自己的初衷而告终。文章通过围绕着三对情侣之间因为爱玛的多管闲事而产生的诸多误会,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习惯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奥斯汀在文章中通过其娴熟的语言技巧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思维,将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不同的心理状态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语得以充分表现,尤其是将文章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对话互相结合,形成了《爱玛》独具特色的反讽效果。[1]因此,《爱玛》中作者使用的反讽艺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塑造的人物的相应语言行为体现出来的。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说话时事实上是在实施某一种行为,即所谓的言语行为。而说话者以自己的言语实施行为可以分为三种,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以及言后行为。所谓言内行为是单纯将单词、短语以及句子表达出来的行为,即言语表达本身,其仅仅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对字面意义进行表达的行为,将人通过语言表达的意图排除在外。言外行为是说话者通过言语表达自身意图的行为,即言语所包含的其字面意义之外的行为。言后行为是由于言语而导致的行为,即由于表达者的言语而产生的行为,通过表达者对某些言语的表述而产生了相应的后果,导致这种后果产生的言语所代表的行为。奥斯汀接着提出言语行为有效的三个构成要件:即表达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要有作出言语行为的诚意;不能反悔。

在奥斯汀对言语行为进行了以上基本分类之后,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对言语行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考虑到言内行为不具有意思表示的意义,而言后行为涉及到的后果难以界定,这里主要根据舍尔对言外行为的分类对《爱玛》中的反讽艺术进行相应地探讨。舍尔根据相应的言语行为是否具有共同的、普遍的目的作为标准将言外行为分作五类,即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阐述类是指对表达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进行描述的阐述性言语;指令类是指表达者要求言语指向的对象从事某一行为的言语;承诺类是指表达者承诺自己将为某一行为的言语;表达类是指表达者表明自己对某一事实的感情和态度;宣告类是指表达者通过宣告的形式表明某一特定后果产生的言语。舍尔同奥斯汀一样,也认为言语行为产生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言语表达者需具有诚意。[2]

二、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爱玛》的反讽艺术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表达者的言语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其具有诚意,即言语本身和其意图一致。而反讽艺术则刚好相反,其之所以产生反讽的效果,是因为表达者的言语本身的意思同其实际意图刚好相反。因此,具有反讽艺术效果的言语行为,其表达者是没有诚意的,因此其言语行为是不会产生其言语本身本应具有的效果的,而是出现与这种言语行为本身相反的效果,即反讽效果。所以,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反讽艺术,指的是作者有意识地通过表达者言语行为同其实际意图的背离,达到对其进行嘲讽的目的。

《爱玛》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的原因,虽然最主要的还是其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刻画,但其诙谐幽默的反讽艺术也是其受到人们普遍喜爱的重要因素。[3]这种反讽艺术不仅体现在《爱玛》的结构设计和叙事描述上,同样也体现在人物不同情境下的言语行为上。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这些人物在言语行为上的反讽效果,主要来源于其言语行为本身的意思同其实际意图的背离。也就是说,这些人物在进行相应的言语行为时,其言语行为本身是毫无诚意的。根据上述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表达者的言语行为缺乏诚意的情况下,言语行为本身必然产生与其所表达的意思相反的效果,亦即反讽的效果。所以言语行为视角下《爱玛》的反讽艺术,实际上就是通过这种表达者的言语行为同其实际意图相背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爱玛》的反讽艺术的具体表现

按照舍尔上述的对言外行为的分类方式,可以发现,《爱玛》的反讽艺术在阐述类、承诺类、表达类三种类型中均有所表现。

(一)阐述类

这是舍尔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对言外行为所作的五种分类中的第一类。主要是采用对某一事实进行陈述、描述、断言等形式表达自己意图的言语行为。如果这种陈述、描述或断言同表达者的意图一致,这一陈述、描述或断言即为有效,否则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即构成反讽。

作者在《爱玛》的开篇即进行了这种阐述类的言语表达,“爱玛伍德豪斯,漂亮、聪明、富有,拥有一个舒适的家和可爱快乐的性格,看起来像是受到最美好祝福的存在。”作者进行这样表达的目的,是对女主人公爱玛的情况进行具体的描述,从中告诉读者,主人公拥有几乎所有令人羡慕的条件,“漂亮、聪明、富有”“拥有一个舒适的家和可爱快乐的性格”“是受到最美好祝福的存在”。那么,这是否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呢,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读起来有点令人怀疑,这些描述只是“看起来像”。然后读者继续看下去,就会发现爱玛事实上只是一个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女孩,也就是说作者的真实意图和这句话中的描述大相径庭。按照言语行为理论的说法,表达者缺乏其意图与言语行为表达的意思一致的诚意,也就是说其实际上的意思和这句话要表达的相背离,从而达到反讽的效果。

(二)承诺类

承诺类的言外行为主要是指表达者通过答应、许诺、拒绝、下决心完成某一行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正常的情况下,表达者的承诺和自己的意图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场景中,假如表达者承诺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则其表达的承诺同其意图相背离,构成相应的反讽。

《爱玛》中的两位人物,奈特利先生与埃尔顿夫人有着一段令人捧腹的对白:

埃尔顿夫人:“假如你希望我同霍奇斯先生说点什么,或者检查什么的话。”

奈特利先生:“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打算,谢谢你。”

埃尔顿夫人:“好吧,但是假如你碰到任何困难的话,我的管家是非常聪明的。”

奈特利先生:“我的答案是我的管家认為自己具有足够的聪明,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爱玛
爱玛
2020电影版《爱玛》女性主义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保险起见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美剧中拒绝策略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艾丽斯.沃克_紫色中男权话语的显现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
《爱玛》书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
《包法利夫人》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