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探析
2015-06-10亢莹
亢莹
摘要:民办高校中的党外代表人士,是我国高校中的重要力量。摸清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特点,深入把握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突出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对探索和建立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机制,培养和造成一支高素质的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5-0065-02
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的颁发,就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大视野、大谋略、新认识、新定位、新目标、新高度以及坚强决心,给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新形势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党外人才已越来越多散布在“体制外”。以前大多数党外人才都集聚在体制内公办高校,而随着近年来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逐渐汇集了一批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身份超脱,可以透过不同视角,结合自身实际,直接或间接参与校内管理、社会服务,为提高办学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具有特色的实际问题,对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状、选拔、培养、评价等进行系统研究,开拓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领域,推动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是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的重点。
一、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
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界、宗教界、新的社会阶层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一定代表性的人士。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教学科研单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具有学历高、专业造诣深、社会影响大、参政意识强等特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1]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办高校经历了从小到大的不断发展过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针对民办院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状况,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进行深入调查并运用统计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以准确地掌握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特点、成功经验、薄弱环节等。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 。目前大连艺术学院教工中非党员数量很大,据统计大约占专任教师的35%。现有民主党派成员27人(民盟6人、九三学社4人、台盟1人、民建10人、民革5人、农工党1人);副高以上职称的党外知识分子占全校副高级以上职称的39.3%,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学校事业发展重要力量,做好他们的工作,就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基础。通过对“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情况调查问卷”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研究后,结合一些理论资料,科学分析这一群体的有机构成,可以看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 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来源广泛,涉及人员范围宽,影响力大
根据民办高校主要是民间投资及社会办学的特点,民办高校统战工作应特别关注如董事会、股东会、理事会成员,校决策层、校管理层等,他们多数由非政府组织、民办企业、自然人等社会名企、知名人士组成,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在所联系的群众中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其人数占民办高校教职工总数不到5%却可以调动民办高校80%以上的资源,可以直接决定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及办学方向。民办高校事业发展、体制机制、育人环境、优惠待遇等,吸引了国内与国外、高校与社会、在职与就业的人士充实到学校中,在他们的成分中,有高级知识分子、有国外留学人员、有社会知名人士、有企业高级管理者、有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也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与此同时,很多民办高校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教学质量,特聘了一些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和其他外聘教师。这些教师中非党人士所占比例很大,还有的在原单位加入了民主党派,使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统战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
(二) 思想活跃,年轻有为
高学历、高职称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普遍特征,民办高校大部分一般从事专业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同时他们年龄偏轻、思想活跃、意识超前,对于民办高校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积极拥护,对于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能够把先进理念同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特别是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们是民办高等院校快速发展的骨干力量,各民办高校都非常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应被列为重点统战对象。
(三) 政治素质较好,价值观念多维,现实感强
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有一定的政治觉悟,有较强的政治诉求和民主诉求,但是思想认识的差异性比较明显,表现为多样、多元的特征。既考虑自身专业的发展,也关注社会的需求,既注重经济效益也注重社会效益,参与竞争意识较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较为迫切。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自身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与公办党外代表人士相比,他们更加需要通过加强培养和教育引导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特别是近10年来成立的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民办高校统战工作的组织建设几乎是空白,主要集中在:
(一) 统战职能机构设置不够健全,相关文件落实不到位
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虽然都普遍建立了党组织,设有一些党务机构。但是目前分管民办高校工作的民办高校党工委尚未对应设立统战部门,各民办高校基本都没有在校级党组织设置统战部,更看不到,针对民办教育投资者等非公有经济人士的统战部门及专家学者主要集中的院(系)党支部委设置相应的统战部或统战委员。同时,统战相关文件落实不到位。中发[2005]5号文下达后,各省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其中对各高校的领导职务及院(系)领导职务党外人士的比例也做了相关要求,可是到现在为止,选拔党外代表人士担任民办高校领导职务的意识不强,也没有专门针对民办高校统战工作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民主党派成员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二)重视不够、发展渠道不畅通
民办高校决策层往往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认为党外代表人士安排仅是政治需要,对推动学校发展作用不大,以致有的学校党委根本没有建立任何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同时,民办高校党组织对统战工作认识不到位、政策掌握不准确,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发展共产党员和加强党内建设等方面。高校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较为集中的地方,目前各省市民主党派的发展都按一定的比例、规模和界别发展,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创建和发展的时间短,自身不具备成立民主党派组织的条件,其民主党派人士大都不是在校发展的。而且有些民办高校把民主党派当作可有可无的组织,对民主党派的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使民主党派成员的工作不好开展。
(三) 力量不足,作用不明显
民办院校发展很快,但是没有高度重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优势和作用,没有高度关注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其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在民办高校里,不仅缺乏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而且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成员发展也较为困难,存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作用发挥不好等问题,以致使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组织化程度偏低,导致政治素质高、业绩突出、社会公认的代表人士少之又少。当前,一些在民办高校较有影响力的党外代表人士,因年龄、身体和精力等原因,已经逐步退离人大、政协和学校领导干部岗位,如果不及早推出更多年轻而有合作共事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其队伍结构将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四) 队伍稳定性差
民办高校处于传统人事管理机制之外,以致在民办高校就职的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存在“打工仔”心态。“流动性较大”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民办高校党组织对此没有充分认识,认为与其花时间、精力培养本校的党外代表人士,不如直接以高价引进党外优秀人才,追求短期效益的思想非常明确。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校党外人才得不到重视,外来党外人才又只当作跳,“流动性”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将党外人才的培养选拔纳入民办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党外代表人士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五) 体制不健全
民办高校,其非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建设既先天不足,也后天不良,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数量比例,亟需构建一套即独具特色又科学可行的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体制。从学校方面看,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没有制订一套适应民办高校发展,反映民办高校特色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规范,既无工作标准,亦无奖惩措施。由于培养与任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管理使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进而制约了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发展壮大。
因此,培养、选拔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高校统治工作的重点。在民办高校,如果不加强统战工作,这支庞大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便很容易处于游离状态,这对于新形势下统战工作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强统战工作,将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好地实现民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红.新形势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 思考与探索——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 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2).
[2]赵国林.论民办高校统战工作中的党外知识分子工 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6).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