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昌古城景教壁画风格研究
2015-06-10孙婷
孙婷
摘 要:本文在对高昌故城外与T遗址相对的寺院遗址上的景教壁画,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研究,从绘画风格技法角度对高昌古城景教壁画风格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细致分析研究,清晰的展现出壁画风格类型的面貌特点。形象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在高昌流行景教的历史一页。
关键词:唐代高昌古城;景教壁画《圣枝节图》;绘画风格
唐至元,基督教一支聂斯脱利派(Nestorian)在中国境内展开了一定规模的传教活动,唐代汉文文献将之称为景教,元代称其教徒为也里可温。新疆地处西亚、中亚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因此,唐元时期,新疆是景教在中国活动的中心地带之一,现仍留存有不少遗物,为我们昭示了景教在新疆境内活动的一段历史。
高昌出土的一幅绢画残片上绘有一持十字杖的坐像,属景教的绘画。 德国人在当地景教寺院东侧一室也发现一壁画,上有骑士,他的前面有两供养人,也属此教遗物。此人物的左侧面庞已残缺,为一留着胡子的男子,其斜倚右肩的长杆顶端有一十字架的徽章, 其形状如君士坦丁堡大帝皈依基督教所用的军旗或罗马教仪仗的前导旗一般。头上戴一冠,其上也有一十字架。
勒柯克1905年夏天在高昌的景教寺院遗址中也发现其它景教壁画《圣枝节图》。
主要风格特征来看:
1 壁画风格
以一组着衣造型中清晰的展现出对形体的表现形式,画面中,将形体结构概括的划分为几大块,强调形体的整体结构关系,是西域式绘画的对形体的表现形式的,这样能够在此基础上自由的表现各种动态。画面的左侧站着一位身材恢宏的男子,结实的身驱上有卷曲乌黑的头发,颇有几分希腊晚期艺术品中的人物特征。
2 壁画色彩
以红、肉色、白、黑为主,画面主体为暖色调。发染成黑色,眼睛用黑色表现,眼睛的上眼皮与下眼皮两条线用粗重的黑色线条勾画,在面部中比较突出。画面的左侧站着一位身材恢宏的男子,他身穿一件绿色的长衫,上身是一件带皱褶的寛大的红色外衣,两脚穿的是黑色的鞋子,左手提着一只金黄色的香炉,右手捧着一黑色和碗状的物体。此男子的前面站着三人,前两位看似男性 ,实是女子,最后一人也为女性,每人均手持一根有叶子的树枝。由左至右依次是青灰色、棕色。在大衣上寛大且左右对称的三角形翻领处,我们看到大衣有红色的衬里;第一位女子头戴棕色的帽子,其乌黑的头发可在耳际后看见;第二位女子似戴着一顶很大的钝锥式黑色的便帽,两人均着黑色鞋。
3 壁画线条
线条紧随着形体结构来描绘,线条轻松简洁,但充分的表现出了形体结构。在西域壁画中,这类线条主要是为表现形体结构服务的,即使是在勾画服饰中也在表现结构关系,如画中男子面前三位女子,她们都穿上单色的长衫,似没有系上腰带,但各人在长衫的外面披着无领的长袖大衣,随意地披在肩上,直垂到膝盖之处。第三位女人身穿长袖绿色短上衣,其长只达上衣的一半,下身系一条很长的裙子,遮盖着两脚;肩上轻披一件棕色的披帛或围巾,从右肩直达大腿中部,另一侧从左肩飘至胸前。在勾画披帛等时相对线条较粗,但披帛的转折结构是很清晰的。在勾画衣纹线时,线条的两头细到中间渐渐变粗,这种线条形式是模仿塑像衣折在形体结构上所形成的转折面,西域早期壁画的衣纹线多是模仿塑像的衣纹形成的起伏形式。
在表现左边人物手持香炉的烟时,作者施予向上飘浮的波浪型线条,再于高处以螺旋形的线条作为升腾的烟云。画师把当地绘画中那些挤满了人的场景融合为一种精确的、僧侣式的节奏,此节奏为人物留出充裕的空间,以便使各人有发挥个性的余地,并且几乎可以说有自已的氛围。
通过本文对古代高昌古城壁画《圣枝节图》艺术风格技法的分析研究,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研究,从绘画风格技法角度对高昌古城景教壁画风格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研究,清晰的展现出壁画风格类型的面貌特点。
聂斯脱里派于公元5世纪被逼离开叙利亚后,无力响应外界的强力挑战,致使基督教文明在远东的诞生变成泡影。中国中古时期“三夷教”中以景教为最,但所留下的艺术痕迹太少了,所发现的几帧绘画,地域因素占有甚高的比重,因为量化和质化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导致无法归纳中国景教艺术的整体特征,更遑论它在中西美术交流中所饰演的角色和对后世的影响,这不可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唐代景教是中国历史长河上一道小涟漪而已,但它又不因微少而没法显示其魅力。唐代景教的绘画,为人们了解中国基督教黎明时期的艺术成就提供了一部分的概念,其虽仍蒙着面纱,相信随着考古的发现可以将之撩拨,从而增加我们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静:公元 十五世纪前西域的基督教,西北大学史学丛刊,三秦出版社,1999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3
3. 陈继春:唐代景教绘画遗存的再研究,宗教示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