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交际用语中潜藏的文化差异
2015-06-10肖雅
肖雅
摘 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都深受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交际用语方面,特别是问候语方面的差异则体现出两国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主要从两国人民的交际用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浅析两国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语言现象的体现。
关键词: 问候语;省略现象;视线位置;价值观念
一、中日问候语的语法结构不同
中日两国交际用语中都有一些省略现象,但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则尤为突出。
例:
A:水曜日なら、空いていますよ。
B:そうですか、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それで、できれば昼休みにしていただける助かるんですが…
A:いいですよ。
B:では、水曜日の晝休みに12時半ごろ伺いますので…
A:はい、12時半ですね。①
上述对话中,B打算去A的家中拜访,正在和A确认时间。B在此对话中有两处省略,若是将意思补充完整的话,两处省略部分内容用中文的话分别应为“不知道您午休时间是否方便”和“到时候请多多关照”。
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此段对话中没有人称代词出现。若翻译成中文的话,则每句话中都有“我”,“你”人称代词。由此可见,日文在会话过程中很少使用人称指示代词,但是中文中则必须要加入人称指示代词来确认说话人所说话语中的主语。
此外,利奇在他的《语用学》(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中提出一套会话原则, 该原则由人际修辞和篇章修辞两大类构成。其中篇章修辞理论包括简练原则和清楚原则。简练原则: 要求可省的话, 尽量省略。②当然, 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本身的语言结构特点,比如中日语言的语言结构的根本差异(中文句子结构为“SVO”,日文句子结构为“SOV”),这也使得在日常交际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言表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
二、交际口语中身体语言特征
身体语言指的是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 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日本作家宇井美智子说过, 如果把整体印象作为100%, 一半以上约60% 是由视觉来判断, 20% 是通过语言相关的听觉来获得。由此可见, 非言语性的交流在通过语言无法表达信息传递的时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日两国语言中身体语言都很丰富,通过身体语言可以看出对话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在日语里,鞠躬的当用汉字写作“辞儀”。普通的“お辞儀”被称之为“敬礼”,身体向前倾呈30度角,视线落在前方60厘米处,使用对象一般都是上司或者前辈。“最大限の敬礼”是表达最大敬意的鞠躬,身体向前倾呈90度角。膝盖稍稍弯曲,一般不能随意使用。使用时机不当的话,会起到反作用。③
因此,交际用语表达时伴随的身体语言的差异,也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中日两国文化上的不同。了解两国文化差异后,在两国人民进行日常交际时,可以更好的相互理解对方的身体语言,避免产生误解。
三、两国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交际方式的影响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很强,注重个人在集团中的价值;而中国则是更多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日本文化中的事功主义非常强烈,在交际方面则表现为“趋同”的语言行为。④例如,在会议上表述自己的意见时,首先需要表达自己对对手观点某一方面的肯定,接着再采用及其委婉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中国人则是“对话”方式。也就是在对方说话的时候,需要仔细倾听,不能随便插话。若是随意加入话题,则被认为是对说话者的不尊重。因此,中日两国价值观念的不同也是中日交际方式有所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结语
中日两国历史交流源远流长,在交际用语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细细看来,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特别是语言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两国的交际用语又有着显著的差别。从文化交流的历史观察, 中国是文化发送型国家, 而日本是文化接受型国家, 两国的主要价值观既有着很相近的部分,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通过发现两国在交际方式上的异同,可以促进两国人民更加和谐友好进行交流,避免许多误解。当然,除了上述缘由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使得中日两国交际方式不同,关于此今后也会再继续探究。
注释:
①江晶瑶,日语中省略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0期.
②马安东,日语会话中省略现象的语用分析_利奇会话原则的运用研究之一,2002年1月.
③王旦旦,从非语言交流看日本人_以鞠躬为中心,金田语言文化总303期.
④俞新天,中日价值观异同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施晖.“中日两国语言行动的比较研究以省略在路上公园等2个场面为中心”.《日汉比较研究》,2003(2).
[2]施晖.“汉日礼貌语言行为的比较_以学校为中心”.《苏州科技学报》,第23卷第1期.
[3]施晖.“汉日礼貌语言行为的比较_以学校为中心”.《苏州科技学报》,第24卷第7期.
[4]江晶瑶.“日语中省略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5]俞新天.“中日价值观异同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太平洋学报》,2000(1).
[6]王旦旦.“从非语言交流看日本人-以鞠躬为中心”.《金田语言文化》,总303期.
[7]马安东.“日语会话中省略现象的语用分析利奇会话原则的运用研究之一”.2002,1.
[8]张群.“浅析日本的鞠躬”.《文教资料》,2012,10(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