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问候语演变研究

2018-10-27李咏涵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问候语现代汉语

摘 要:现代汉语问候语是汉语问候语的一部分,是对汉语问候语的发展和继承。本文首先对问候语的定义和研究意义进行界定,继而再以现代汉语问候语为研究对象,尝试将现代汉语问候语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分类,并列举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用例来佐证。希望可以推动现代汉语问候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汉语;问候语;词汇;社会语言学

作者简介:李咏涵(1992-),女,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是社会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3

一、引言

问候语,也称为見面语和招呼语。它简短而简单,指的是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并表达对他人的尊重的语言,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口语。关于汉语问候语的定义,郭攀在《问候语说略》中将问候语分为三类:1.招呼语。就是简单的一声问候,多是单音词。例如“嘿”、“喂”、“嗨”等。2.问询语。如古代陌生人会面时姓名、出生地、年龄、工作等方面的询问。3.狭义问候语。这里作者又将其分为惯用问候语和情境问候语。还重点强调了身势问候,如见面点头、微笑、握手、鞠躬,将其归为广义问候语的类型。(郭攀,2003)本文所讨论的问候语是指问候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问候形式。有些研究者如陈晓燕(2003),孟建安、傅碧远(2000)也把它称为“招呼语”。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角度对现代汉语问候语进行界定:其一,在语法形式上现代汉语问候语是因使用目的不同而出现的问式句和非问式句构成的一种语法形式;其二,在语用学中现代汉语问候语是运用于不同语境下的社会交际用语;其三,在语义内容上现代汉语问候语是表示最简单、最基本问候的言语行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问候语在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当人们专注于古汉语疑难词语的考释和新词新义的探究时,在王力、吕叔湘、蒋礼鸿、郭在贻等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在蒋绍愚、张永言、汪维辉、李宗江等先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做的探索下,20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像发现了新大陆,进入了常用语演变研究领域(丁喜霞2013)。目前对汉语问候语的研究主要包括汉语问候语的本体研究和与西方问候语的对比研究。其中本体研究包括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历时研究主要是研究汉语问候语的历史变迁,主要关注汉语问候语的起源、变化和发展;共时研究即汉语问候语的特点和类型,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从横向截面进行研究。可以说,问候语研究涉及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等众多学科。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汉语问候语的观察探索汉语问候语复杂性。在社会语言学的视阈下,它主要是一种表达和言语行为,也是一种礼貌策略。当然,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塑造不同的问候语语境。国外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文献不够深入和全面。作为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相对简单且涉及范围很广的言语交际形式,在当前社会变迁的情境下对其动态所进行的研究是缺乏的。此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汉语问候语的教学必不可少,其往往和词汇教学及口语教学密不可分,在教授汉语问候语的同时,也在教汉语的文化逻辑,语言形式及非语言形式的问候语都会给学生传达一些“言外之意”,这些都对其汉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现代汉语问候语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西方问候语的对比研究不在本文题目范围之内,此处暂且不表。

二、现代汉语问候语历时研究

现代汉语问候语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中的问候语形式,它的源头是汉语问候语。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可见的问候语是“无它”。《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罗振玉在《殷虚书契考释》中也曾说明:在古代,蛇被称为“它”。因此,甲骨文中的所有铭文仍然使用“不它”和“亡它”字样。甲骨卜辞中存在大量的证据可以间接显示“无它”为上古时期的问候语。在《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大量“无它”的用例,如:

1.戊寅子卜:无它?

2.贞:子渔亡它?

3,.贞:今乙未无它?

4.贞:父乙不它?

“无它?”,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没有蛇吧”的意思。它,在古汉语中和“蛇”是一对古今字。“它”在图形文字和甲骨文中是一种头部呈三角形的毒蛇的形象。 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潮湿,草深林密,蛇虫出没,犀象成群,“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五蠹》)。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古时期,“它”对人类的侵害以及人们恐惧蛇的心理。

从周代开始,汉语书面上开始出现了习惯性的问候语,问候语的形式也丰富多样起来,并且根据场合和语境的不同也有所区别。 首先,先秦以来的典籍中记载较多的是“无恙”“无恙”又作“亡恙”“毋恙”,意思是询问“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吧”。例如:

5.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6.凡人相见及通书,皆云‘无恙(《史记·刺客列传》)

7.《三国演义》中“无恙”的用例很多,如: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玄德曰:“贤弟别来无恙!;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玄德接入,礼毕,孔明先明曰:“庞军师近日无恙否?”;干曰:“公瑾别来无恙!”。

从这些文献中的用例可以看出,“无恙”及其变体作为古汉语中的问候语,在古代使用得是非常广泛的。“无恙”的特点是:形式较简单,采用反问句式,内容涉及对方的生活状况,风格比较庄重、严肃。我们认为,大体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出于关心他人的问候形式如“吃了吗”、“去哪儿”、“身体怎么样”之类,与自古以来的“无恙”是一脉相承的。

另一个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尤其是明清后期常用的问候语是“给……请安”或“请……安”。“请安”是问候的一种形式,出自于辽金,是下对上,幼对长的一种礼节,后世也一直长期沿用。(杨振国,1996)发展到请代,“请安”就逐步成了单纯的口头问候形式。其变体还有“请……金安”等。很多文献中也有“请安”的用例:

8.三公子道:“这又奇了,有甚么话说?”留四公子陪着客,自己走到厅上,传他们进来。那差人进来磕了头,说道:“本官老爷请安。”随呈上一张票子和一角天文。(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9.”贾琏忙道:“这必得我亲身取去。再我这几日没回家了,还要给老太太,老爷,太太们请请安去。到大哥那边查查家人们有无生事,再也给亲家太太请请安 。"贾珍笑道:“只是又劳动你,我心里倒不安。”贾琏也笑道:“自家兄弟,这有何妨呢。”(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汉语进入了现代汉语的发展阶段,汉语的问候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在五四到 1949 年的那段时间里,“请安”被繼续作为口头问候语而广泛使用,而“称谓+好”的形式也使用得逐渐频繁起来,表现在书面问候上,则为“问……好”、“向……问好”的形式。诸如:

10.敬问近好! 毛泽东《致肖军》

11.刘叔叔向奶奶问好。《弟弟的生日》

12.贺龙到姐姐面前,向姐姐施礼问好。《红海忠魂》

“请安”在现如今已经很少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问好”的使用频率虽然不高,但仍然为人们所使用。可见问候语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在介绍了汉语问候语的来源和发展后,我们将具体讨论一下现代汉语问候语。

三、现代汉语问候语共时研究

汉语的问候语作为常用口语的一种其表达方式是不固定的,问候者说什么,要以对话者的身份以及所处的语境而定;语言结构也是不固定的,带有很强的随意色彩。所以,汉语问候语的确切数量是无法估计的。以问候语“您好”、“你好”为例,现代人越来越多用“您好”、“你好”来打招呼,但使用范围并没有扩散到整个社会,这种问候比较正式,含有尊重、尊敬的色彩。一般会认为这种问候方式是借鉴国际上的说法,源于外语的直译。事实上,中国人以前也有用“请安”作为问候语,尤其是对部属和上级的问候。如:

13.那日贾芸到府上说:"给琏二爷请安 "。门上的说:"二爷不在家,等回来,我们替回罢。"贾芸欲要说"请二奶奶的安",生恐门上厌烦,只得回家。(曹雪芹《红楼梦》第一零四回)

实际上,“您好!”、“你好!”多少也含有这层意思。接下来,我们主要从现代汉语问候语的句类、交际类别和限制因素三个角度简单概括出现代汉语问候语在语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一些特点。

(一)现代汉语问候语的句类

现代汉语问候语采取问式和非问式两种句类。问式句类的使用目的是不明确对方即将进行的动作,语气是不肯定的;非问式句类的使用目的是已明确对方即将进行的动作,所以语气是肯定的。

1、问式如:

14.吃了吗?(早、中、晚吃饭时间相遇)

15.去哪儿啊?/去哪儿玩啊?(对方出门去)

16.下班了?(对方回家)

17.接孩子?(对方去学校)

18.最近还行?(对方状态看起来不错)

2、非问式如:

19.天气真热。(对方扇扇子)

20.今天菜不错。(对方在吃饭)

21.买东西。(对方在商店)

22.回家去。(对方从外边回来)

23.洪老师。(见到洪老师)

(二)现代汉语问候语的交际类别

除了句类上的差别外,从交际的角度出发,现代汉语常用问候语还可以分为三类:

1、探询式。交际过程中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相遇,经常这样招呼“您吃了吗?”“去哪儿?”“干嘛去呀?”“出去呀?”。

2、明知故问式。交际时已经知道对方即将进行什么动作或活动,然后说出对方即将进行或正在进行的事情:“吃饭去啊?”“买菜去?”“回来了?”。

3、把称呼用作问候语。例如见面时称呼别人“李经理”、“张先生”、“赵女士”,带有庄重的语体色彩,同时也代表着说话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小妹”、“小弟”、“阿姨”则是以亲属称谓来称呼陌生人的一种问候,具有轻松、随意的色彩;“老李”、“小张”则具有亲切、熟悉的色彩,有时甚至是小朋友也这样互相称呼对方。

此三类形式在现实生活应用时往往不要求对方进行准确回答,或者仅仅需要简单点头表示同意,或者重复问句应答,目的在于维持会话双方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现代汉语问候语的限制因素

1、时间因素的限制。现代汉语中,人们问候“您(你)早!”“老师早!”此类问候语只在早晨或中午12点之前使用,意思是表示“早上好!”或者“您来(起)得真早!”。如:

24.罗大爷有涵养,他每回在院里见了我,都主动向我打招呼。比老北京人的礼数还周到:“您早啊 。”“吃饭了吗?”什么的。(施亮《黑色念珠》)

另外,一句具有中国特色的问候语“吃了吗?”也受时间限制,多用在三餐前后。不是用餐时间一般很少使用,而且主要用在熟悉的人之间。这句话在汉语教学中有时就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在有些文化的理解中,会被认为这样的问候是不合适的,从而对中国人这样的问候表示疑问,需要稍微进行解释。

2、具体场景因素的限制。比如春节期间,人们见了面都以“过年好!”、“新年好!”“年好!”等作问候语,因为中国人对农历新年比较重视,因此此时的问候增添了节日的元素。中国人的交际很符合“礼貌原则”,有时以称赞的话来问候对方,如“今天真漂亮!”、“真是太棒了!”、“你真能干!”等等。中国人的问候语还体现出没话找话的客套寒暄,以免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尴尬。如:

25.雨欣跟着于红从外面走了进来,叫道:“陆师傅。”陆师傅说道:“小孙,你来了?”于红指指办公桌对面那张椅子道:“请坐吧。”(顾伟丽《亲情树》)

此句中,说话人以对方的姓氏和职业作为问候语,对方知道或是看到对方已经到了,仍然要问“你来了?”。长期以来,这种问候并不会很快地从人们的口头语言中消失,还要在以后为人们所用。

(四)非语言的问候。

以上都是语言问候型,实际生活中还有非语言问候型,即仅运用表情、身势等伴随动作完成人际互动,甚至不需要通过言语行为,最典型的是点头和微笑。现代人相遇时通常会挥一下手或见面“嗨” 一声以示问候。

四、小结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问候语也是如此。现代汉语问候语历经时代演变成为今天的模样,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粗略描述现代汉语问候语,试图总结出一些规律和进行一些分类。汉语问候语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我们将会运用更多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对现代汉语问候语进行更为完善的分析和记录。

参考文献:

[1]郭攀. 问候语说略[J].语言文字应用,2003,01:110-115.

[2]袁蕾. 当代问候语变迁的心理基础透视[J].开封大学学报,2001,04:15-17+35.

[3]杨振国. 汉语问候语的文化训释[J].盐城师专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39-43.

[4]徐强. 现代汉语问候语研究[D].华侨大学,2012.

[5]周旋. 汉语问候语及其教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6]龙又珍. 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

[7]袁梅. 浅论汉语问候语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内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6:131.

[8]蒋栋元. 问候语“无它乎?”的文化解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88-91.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问候语现代汉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越南问候语中的交际文化特征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教学应用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问候语应用实证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别扭的问候语
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