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顺应理论下的文学语篇表达研究

2015-06-10王海芸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表达

王海芸

摘要:互文性、顺应性在我国传统的文学语篇的表达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而且也是语言学领域内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文学语篇表达的互文顺应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互文顺应理论的特点与优势,并且能够让读者更有效地对文学语篇的表达脉络进行把握。

关键词:互文顺应理论 文学语篇 表达

引言

互文顺应理论中的互文理论与顺应理论在文学语言的表达中是互补关系。互文理论也就是文章的互文性,其更强调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并且在文本自身上突出断裂性和不确定性。就像学者们对于互文性的阐述一样,他将其看成是文本引用语的马赛克,而且一个文本都是在另一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和舍弃。而顺应理论也就是文本的顺应性,从视角上来看原本的顺应理论是生物进化领域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而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时代的选择使得语言学引入了这样一种视角,它更多的是一种在语境和语言层面上相互顺应的选择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

而从互文性和顺应性的理论中我们发现,互文理论和顺应理论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在文学语篇的表达中无论是文本之间的互文融通还是文本整体的顺应,都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结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文学语篇在表述上的完整和连贯。而且文学语篇不同于其他的语篇,在文学语篇中更多的是隐含在文字中的情感诉求和理想世界的构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读者来说,在语篇内容的解读上会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特别在读者阅读一些我国传统的文学著作和外国的一些大作时,由于时代的差异、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差异等等,这许多的代沟都对阅读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如果能够对文学语篇表达中的互文顺应理论进行研究的话,是能够帮助读者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更深度掌握的。那么对文学语篇表达的研究自然也要回归到文学语篇中去。

一、互文顺应理论下的词文化

当我们从语言学角度来审视古典文学中的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话,会发现其实在词文化中这种互文顺应的特性也是经常出现的。尤其是在顺应的角度上,可以说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因为首先我们知道,词这种文学体裁不同于诗歌,它更像是诗歌的一种革新,就像现在的现代诗或是歌词都是从古代的文学形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词在某种层面上更像是被时代选择出来的一样,打破原有诗中的规则的束缚,融入乐与旧律的元素,更多的强调的是诗与曲之间的互文。而在古代词人对词的顺应上一般显示在策略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上。从策略选择上看,顺应理论认为在语言的策略使用上实质是明显意义和隐含意义之间的一种相互的作用。譬如说,在词初始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娱乐宾客而出现的,所以一般在词境的描述上都会采用一种直抒胸臆的手法,不会过多地加入所谓的隐含意义,更多会用直接的溢美之词来直观地表现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感情。这个时候如果过多地加入隐含描述就更多的是在破坏整体的娱乐氛围了。而在后来的发展中,词渐渐从明里转为委婉的抒情,像是唐后主李煜那样,借词意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概,对情感的领悟。在这个时候如果詞人就要面临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的选择。也就是诗词中的“隔”与“不隔”。从顺应的理论来看,这种“隔”与“不隔”更多的是以不同的身份通过不同视角进行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从语言的顺应性上来说,笔者认为顺应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特征,它能够实现交际的完美进行和对语言含义的有效解读。而这种顺应性在词中的表现可能更多的是与词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从词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来看,其作为文学语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在互文顺应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更深入地将词文化中所蕴含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抒发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轻而易举地融入到词所要营造的意境中去,带给人美的感受和情感的震撼。

二、互文顺应理论在文学语篇理解的作用——以《论语》为例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精典著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教育上都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和艺术价值。所以在文学领域诸多学者都对《论语》有着不同层次的解读,也就导致在《论语》的诸多译本中对于互文顺应理论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进行《论语》的文本表达过程中,作者首先就要对原有文本进行互文性的阅读理解,这是基于不同文化的作者在进行文本阐释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要求译者首先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能够通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互文比照对文本进行最初意义上的理解。而这样的理解就首先考验了解译者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对于互文顺应理论的应用能力。接着就是要求译者站在阐释者、分析者的角度来对文本进行互文式的阐述,通过对各种经典理论、高层学术的借用和舍弃,能够全面深刻地向读者解读《论语》。在这个书写的过程中将要融入不同领域、不同思想,并且要能够以文本的内容作为基础,将不同的文化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目的则是要通过这些文化的互文对照使得读者在进行文学阅读时更容易对原有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领悟,跨越文化区域的边界。如果在自身解读或者在侧面评议上缺失了互文顺应理论的应用,那么必然会导致出现“文化误读”、“文化过滤”等错误现象。在这种文学语篇的表达中,能否合理运用互文性对原有文本进行阐释才是重中之重。所以通过这样的对于互文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对译文类文学语篇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方便地从译文中找到打开原文的钥匙。

从《论语》的互文顺应的运用中我们发现,在语篇的理解上,互文顺应理论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言学家将语篇看作是一种交际双方互动的形式,在互文理论中更强调了任何语篇都要在其他语篇的基础上而进行解读,语篇与语篇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是无穷尽的。而且对于语篇的理解来说,互文理论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读者依靠一个更大的语言背景对语篇进行分析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有一个图书馆的资料供我们去查阅,这样能够快速地帮助我们去了解语篇的意境、主旨以及连贯性表达。

在语篇的主旨层面上来看,语篇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主体,也就是语篇所要谈论的主要内容。而语篇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建立起其主要内容的构架的。而读者在对语篇进行理解和分析时,就必须要依靠互文性来通过其他的知识去进行解读。就像是我们在解读古代文字一样,必须通过其他诸如历史、语言等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做到深度的解读。而在文学领域内,我们知道许多文体都会出现意象,而这种意象有些是共通的,有些则是作者自创的,譬如说叶芝就在其象征性的文体中创立了诸如“旋体”这样的意象,而读者往往在某语篇中遇到这样的意象就需要通过对叶芝的了解,或是对叶芝其他语篇中“旋体”的含义进行解析,这样通过互文性的比照来进行对当下出现的所谓的“旋体”意象进行相关的含义的解读,以便阅读能够继续下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其实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阅读知识深度特别高的文章,觉得这些文章会让我们的脑子炸掉。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呈现互文性的比照,导致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出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补课”,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在脑海中建立互文性的构架,从而达到完整阅读的目的。

在语篇的意境上,一般情况下都会表达作者的主观态度,而这种意境的设置往往要能够使得读者心领神会才能达到产生共鸣和深度交流的目的。

在文学语篇的意境构建上,许多作者为了能够产生这种共鸣式的深度刺激就会采用一些互文的手法,结合认知语境的相关假设,使得读者能够融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去,进而对语篇进行感悟。而且这种意境上的互文也经常会被用到生活的广告中,譬如说,默默无“蚊”的奉献。这是一个蚊香的广告,而运用的就是这样一种互文的手法将人们通常熟悉的词汇进行转化和变异,唤醒人们潜在意识里对这些词语的既有解释,达到过去经验与当前语篇之间的一种互文,构建出一种新的意境,从而提高关注度。文学语篇的连贯性作为语篇整体的脊骨似的存在,能够有效地串联起语篇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而通常的文学语篇的连贯往往要依赖于作者的语境知识和读者的语境知识之间能够有效和谐地交融。但是事实上,读者和作者之间由于社会层面不同、社会经历不同等,在很多时候在文学语篇的表述上是无法达成双方的连贯性的,更多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展现了连贯性,但是读者在解读的时候无法流畅地达到连贯的目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必须依靠互文顺应的理论实现文学作品中的连贯特性。并经由互文对语篇理解的填补再将整个文学语篇顺应下来,达到文学语篇的阅读连贯。

结语

从整个文学语篇体系中看,互文性和顺应理论都是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如果我们对文学语篇能够细致地分析的话,会发现其实互文性和顺应理论是深深植入每个文学语篇的整体构架中的。作者需要通过顺应理论对语言、语境进行选择,并且需要通过互文性来进行语篇意境的嵌入。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需要通过互文性来对语篇从多种角度、多种知识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并通过顺应理论来进行整个语篇的文字脉络的捋顺。可以说在文学语篇的创作上是以顺应理论为主,互文性为辅,而在文学语篇的解读上则是互文性为主,顺应理论为辅。但是通过对互文顺应理论的研究能够切实的帮助我们对文学语篇的表达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互文顺应理论在现代文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語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韩金龙.广告语篇互文性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

[3]焦亚东,李春华.互文性:语言与历史维度中的文学批评[J].重庆社会科学,2006(6).

[4]靳梦,唐卫红.互文性简要概说[J].语文学刊,2012(12) .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文顺应视角下翻译的文化参与性研究”(编号:2015-GH-524)】

猜你喜欢

表达
靠崖窑窑券的技术做法和表达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空间材质表现与应用研究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舞台灯光设计的抒情性表达研究
数学史视角:“你知道吗”的另类表达
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研究
简约欧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