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自由的诗意咏叹
2015-06-10苗珍虎
苗珍虎
摘要:胡健散文集《美丽的濡湿》既是他洞明世事、人情练达的阅历呈现,也是其个性风格的生动写照。胡健的散文无论是对自然风情的诗性描绘,还是对历史遗迹的理性点击,或是对风云人物的褒贬抑扬,都蕴含着深厚浓烈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胡健散文 文化
引言
茂密的林木在若隐若现的云层笼罩下倒映在碧绿的水中,在水天相连的素淡辽阔背景下,一位勤劳的渔翁正撑着一只月牙般的简陋小木船,摇曳在涟漪阵阵的清澈河流中,船上几只鸬鹚正警觉地搜寻着目标向着前方眺望。在简洁的线条勾勒下,天、地、人在最具历史感与真实感的黑白色彩的映衬下彰显出一份辽阔与孤寂、动与静的对比与和谐——这就是胡健的散文集《美丽的濡湿》的封面带给读者的视角冲击。[1]图中那一位遗世而独立的“孤舟蓑笠翁”,笔者认为正是胡健本人本真自由的精神气度的写照。
一、诗人的散文:灵性之美
胡健散文集的书名是从他的《梦里周庄》一篇中的“在周庄被春雨濡濕衣服,也应是一种美丽的濡湿”挑出来的。“美丽的濡湿”以通感的修辞和陌生化的手法抒发了生命被滋润的喜悦及其自然怡情悦性的审美功能。散文创作是需要这样一种灵性的言语的,就像作者散文的结构框架一样,分为“行走偶拾”、“日常偶感”、“水城偶记”、“哲理偶悟”……每章小标题都有一个“偶”字,所谓“偶”者乃是不经意之义、灵性闪现之义,正因为是不经意的思维顿悟才能显示出不雕琢的真性情。
同时,胡健散文在每个小分段之前都有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分别以诗歌《我的住所》揭示心灵的驿动,以《还乡》讴歌宁静的乡村风光,以《秋天》展示季节的更替、预示岁月的流逝,以《无名湖泊》揭示自然敞开的美景,将诗歌的灵感与散文抒写的生命本真和谐统一。他的《良宵》云:“心是一棵生长的花树/一辈子为你而开/一朵/一朵/一朵//拿起了笔/却让月光/写满信纸。”诗歌以月光代指自然,蕴含纯净的心绪和沉思的诗意,静观明月足见相思之孤寂,虽然孤寂却感觉此刻是良宵,于是一个追求心灵相通的精神富足者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胡健的散文一如他的诗歌一样有灵性,更兼一份生命的本真,这与胡健本人的创作理念有关,他喜爱散文就在于散文能够“自由地抒发性情,自由地抒写心灵对生活(或人或事、或山或水、或古或今、或大或小……)的印象感悟,因而它最本真、最自由”(《读书的境界》)。追求生命的本真“涉及到作家的人格主体问题;或者说,它是散文作家人格主体的底蕴。也就是说,生命本真,是散文真实的内核”。[2]
胡健的散文显示出诗人的精神气度体现在他用词的妥帖与慧眼独具的质疑精神。诗人气质决定了胡健对习见的生活语言能有自己的反思与回味,他结合自己对侦探小说的理解,认为“少见多怪”一词是错误的,因为“哲学起源于惊异……世界的有趣就在于它充满了惊异,理解不但不会消除惊异,反而会永远伴随着惊异,充满惊异的世界才是有趣的世界,充满惊异的心灵才是年轻的心灵”(《读书的境界》)。“惊异”言说的就是一种诗人的敏感与直觉。
在《海·溪·岛》中,作者形容鼓浪屿说它“被欧风美雨冲击”,这既合乎鼓浪屿这个岛屿城市常受自然界风雨侵袭的特点,也是将列强当作历史的尘埃轻轻拂去的从容与恬淡。他的《游五台山记》云:“高山是清泉的依托,是清泉的背景,而清泉则是高山的歌声,是高山的生命——”这既写出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写出了山的稳重与水的灵动的和谐之美,蕴含着中国古代诗学特有的仁与智的“比德观”。
二、学者的散文:文化之美
胡健以“待人当宽,论道当严”的苏轼精神,修改的余秋雨《钟山碑文》(见《石落浪起——试改余秋雨<钟山碑文>》)是其学者散文风范的典型代表,仅以第一部分为例,余秋雨原文为: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
胡健修改为:
华夏大地,山水雄秀;金陵钟山,更聚风流:徜徉其间,六朝旧调,南唐遗韵,隐约可闻;大明王气,民国悲风,扑面可感;尤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悠悠往事凝于夕照,山岚静穆,林禽争鸣,此非中国文化之崇高诗境乎?
两相对照,不难发现余秋雨碑文虽精彩但不够精炼,而胡健修改的碑文“文采斐然,有汉唐碑文之风韵”,当其发表在博客上,产生“不意一时竟有上万网友点击”的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胡健的散文,不管是向往“小桥流水人家”的梦里周庄,还是留恋山西“遥远而神秘的交响”,或是丽江的纳西古乐,振成楼的审美考察,无不袒露出其触摸当代文明与重温历史文化记忆的心理欲求。胡健以不倦的行游与独特的人生体验来回顾时光的流逝形成的文化沧桑,诠释着知识分子寄情自然的自由意趣,承接着传统士人普世价值的关怀意识,透露出浓厚的文人气质。
他的《梦萦丽江》表现了纳西本土文化的宗教色彩与古老神秘,赞美了纳西族女人“披星戴月”的勤劳与辛苦,包含着一份深切的同情与颂扬。文中大研古城的“茶马古道”独特而繁华,传达出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土司府相关的明代传说渗透出政治的平衡和汉文化的同化能力;惊动世界的纳西古乐突出了音乐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灵魂交流,更重要的是其原生态与无功利性令游客动容。作者在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丰富多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份人文忧思:“谁又能保证她那特有的迷人的美丽不被伤害呢?还是说不清。”话语间渗透着作者清醒的文化反思与怅惘古老文化将渐行渐远的忧患意识。
他的《振成楼畅想曲——永定土楼的审美考察》从文化的视角切入观察永定土楼,作者发现了不一样的建筑文化,认为永定土楼“把实用与审美结合起来,用独特的形式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宗法性与世俗性的特点,这是永定土楼与那些宗教建筑根本不同的地方”,永定土楼蕴含着中国传统文明古老深奥的阴阳八卦观念,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精义。
至于《存在和语言》则不只是胡健“梦中的橄榄树”,更是其积累多年的对西方美学研究的智慧结晶。
三、行吟者的散文:情趣之美
胡健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不只是苏北大地上的行吟者,更是西湖苏堤的觅踪者、开封《清明上河图》的咏叹者、济南李清照纪念馆前的哀思者……江河湖泊、寺庙园林、山山水水间留下了他行吟者的脚步,也抒写着他海内存知己的豪情。
胡健知识底蕴丰厚,对中国古典美学及现代西方美学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他才情横溢的文字中常见理性的光芒。他的散文常有经典诗文与自己即兴创作的诗词的灵动融合,颇有性情的流行歌词的恰当引用,形象风趣的俗语、谚语的巧妙穿插,总体透露出一股情趣、理趣之美。他的《沈园》一文将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以诗意的语言,循着情感涌动的轨迹传达出鲜明的文化气息,在慨叹爱情的无助、无奈的同时,将爱情的悲剧升华到诗的悲情的文化意蕴之上,刻画出陆游与唐婉丰富的人物形象特征,使抒情和叙事相得益彰。
胡健的散文透露出他对各个艺术门类都有着独特的理解与生动的诠释:他惊奇于吴江静思园的灵巧与皇家气派(《吴江静思园小记》),钟情于丽江杨丽萍的《云南映像》与纳西古乐(《梦萦丽江》),仰慕文学大师王蒙的“艺术家气质和对生活的热爱”(《走进大海——与王蒙夫妇聊天》),甚至对足球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体现出一个学者的真性情。他在谈足球的三篇文字中指出足球这一竞技体育是“生命与文明,竞争与公道,传统与创新,个性与理解交流,球赛与人类世界在非常积极的意义上多层面的结合”,他借足球话人生论哲学,并在附注中批判中国足协官员的腐败,指出“公权不再用于公务,而被用于谋私时,不公与戾气的产生就是必然的”(《拒绝平庸——足球随想录》)。
他的《西湖美》情感充沛,开篇就说:“西湖太美了,美得迷人而又迷人。”一个“太”字已经是感慨美得出色,再加反复咏叹“迷人”,足见其痴心不已。又言:“西湖水柔,西湖山清,西湖花红,西湖树绿……”排比句式概括力强,气势雄健,表意充分。而作者行吟西湖,主要还是在于她“独有的文化韵味”,而且这种文化韵味是自然浑成的而非刻意堆积的,是异于大众审美趣味的文化审美,因此,作者关注的是“江山幸有诗人助”,提及的是“白堤”、“苏堤”,是雷峰塔,还有钱王祠、岳王墓、蘇小小墓……另一方面,西湖的美还在于“她没有围墙”,因此也就没有门票。没有围墙就没有隔阂,没有了心理距离,这是自然美景深入人心的写照,也是发达经济对文化的一种敬重和宽容。
行吟日久,阅历丰富,对自然人事的认识也就多了一份深刻。胡健对于“旅行”与“旅游”的区分显示出他的游记散文更多的是旅行而不是旅游,正如作者概括的那样:“旅行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文化,一种探索行为,而旅游则是一种商业行为,是一种消费行为”(《清明上河图》)。这种概念的区分,折射出的是智者的审美趣味和理性的剖析:作者欣赏的是透露出丰富人文神韵的真实的历史景观,虽理解包容但并不欣赏渗透着商业化对民俗文化侵蚀下具有明显雕琢的人造景观。
在《虞山尚湖慰英魂——在常熟柳如是墓前》作者称赞柳如是:“不凡的人生与高洁的气节”,在联系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后作者感慨:“地上的坟墓再雄伟气派也只不过是个模样形式,或许真正的坟墓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活人的心灵才是逝者真正不朽的坟墓。”作者在闲听风雨、静闻杜鹃的柳如是坟前表达了对这位文学史上位卑而富有才情的女子悲剧命运的叹息,高度赞扬了柳如是“文中诗里,从容就义;权前势里,慷慨激昂”的道德操守,从而升华出了生与死、存在与虚无、形式与内容的辩证思索。
结语
胡健的散文通过细腻的写实与传神的写意,描绘了生动的自然风光与多层面的人文景观,展现出诗人的灵性之美、学者的文化之美、行吟者的情趣之美,建构出一个意蕴丰富的文本时空,体现了作者丰厚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生命体验,饱含着作者对生命本真的弘扬和人的自由精神的追求,实现了他“站立”抒写、“敞开”抒情的人生理想。[3]
参考文献
[1]胡健.美丽的濡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2]陈剑晖.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文体价值[J].江汉论坛,2010(1).
[3]孙德喜.站立与敞开——序胡健散文集美丽的濡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