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小说文学历程回眸
2015-06-10卢丙华
卢丙华
摘要:长时间以来,诸多学者著文探讨澳大利亚本国文化与文学传统,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传统是这个国度当中文化价值与社会态度还有作者与著作之延伸,其中包含运用传统视角来认可文学内涵,凭借这点去认可歌颂澳大利亚人文精神的文学家。笔者力图透过回望上世纪下半叶澳洲小说当中的文学佳作,解析与讨论百年来的澳洲文学传统。
关键词:澳大利亚 文学 小说发展 历程
引言
近年来,澳大利亚文坛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家,他們敏感地捕捉到时代的变迁为人类带来的影响,积极创作了各种多元文学作品,促进了澳大利亚文学整体的发展。这些作家在澳大利亚文坛上甚为活跃,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各种文体作品都比较突出,撰写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与人类对自我身份苦苦追寻的焦灼,对形成独具一格的澳大利亚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一、劳荪——弗菲传统和澳大利亚文学
万斯·帕莫是澳大利亚杰出的文化学者以及文学史学者,他利用超过50年的时间写作了传世巨著——《九十年代的传说》。这部作品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期文学家是运用怎样的方式来对待澳大利亚本土风俗人情的。在他们看来,追求自由的游民聚集在一起生活,这种方式极具戏剧色彩,就好像是牧场主在自己家里超大的露台中观赏眼前风景一般。对他们而言,牧民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极为擅长用华丽的语言来表现自己。这类比喻推断尽管显得穿凿附会,但表现出了其价值观念。这部著作透过文学描写,刻画出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特点。因此,在二十世纪初期,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便烙上了民族传统的印记。[2]万斯·帕莫作品看似与文学及文学传统间的关联并不深刻,但其作品阐明了社会背景对澳大利亚文学家之陶染与作用。
菲利普将劳荪与弗菲的著作与当时的大背景关联在一起,在他眼中,这两位作者并不认同欧洲与澳大利亚先行者们的理念,他们创建出了自己的传统,且运用这种观点来看待社会。曾经有专家如此评价劳荪的“传统”——数百年以来,盎格奋·萨克逊创作的著作已经在偏激的看法桎梏里解脱而出。狄更斯与哈代用同情的心态、深厚的学识与现实主义方式描写社会格局下的人物,他们根植于日常生活中为平民百姓进行创作,讴歌时代精神。
弗菲更加注重的是艺术美学,其作品并非只是记录社会现成经历与体验。小说应当符合实际生活,作者不但需要透过社会上有代表意义的人来阐明自身的立场,更加需要勇敢面对复杂而极具挑战的社会问题。弗菲与劳荪透过文艺创造,勇于对待社会实际现状,“劳荪与弗菲传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个词也成了澳大利亚作品评论当中经常为人提及之术语。
在普瑞查、帕莫诸人的著作当中,均能察觉“90年代”文学质感,特别是劳荪传统。他们均一致认为“平凡百姓”十分重要,因此运用精致细腻的笔触来歌颂他们,竭尽全力地展现她们的淳朴善良,却忽视掉人本质当中的复杂性。[3]阅读者可以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作品里面包含的作者的民族特质与传统。文学特点是时代之产物,在澳大利亚小说里缺少生活与传统的联结,不应该将成熟与传统混淆在一起。澳大利亚文学证明了这样一种悖论:年轻幼稚同样为一类传统。传统并非依据逻辑需求而生,它是来源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共鸣。
“假如文学遗产仅可以为人们带至从前环境当中的淳朴道德,那么除去抗拒不予接纳还可以有何作为?”将帕莫和“劳荪与弗菲传统”关联在一起来看,能够意识到艾略特提出之“悖论”——优秀作者影响了“同步规律”,由于社会感觉文学有着供养意义,因此它广受尊崇。[4]文学于某种程度得到关注,正由于其留存有学界专家发现且认同的价值观念,其对之后的阅读者以及作者有着很大作用力,保障这类价值观念得以延续与发展。劳荪与弗菲展现出了一些这类观念之特征“情谊”、“独立”与“忠实”,随后澳大利亚小说均依据实情记录了这类特征,且倡导将其发扬光大。
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传统只是映射了现实或是理想当中的历史传统,或者是歌颂当地人喜欢展现出来的模样。假如去区别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当中构建传统的各类关联,就需要首先依据其想象的术语来体会这类作品。作品描写了瑞佛瑞纳区域情况,陈述十九世纪末期百姓们对社会的看法。这部作品面世以后四十年,大家都将其看作是作品里面角色——克林斯的日记摘录,之后才认可其是一部小说。他透过陈述者阐明作家不但自艺术层面关心当时澳大利亚文学作品的传统,也阐明自己和它各走各路。他厌憎“铺就花朵的浪漫道路”,以为其描写的生活毫无情节可言。他认为创作是记载自己的经历,他不似从前的作者一般文艺地描绘澳大利亚生活。尽管他也对当地的生活、“生活里的有意思的状况”与“极难断代的秘密”予以更多瞩目,可是他并未仔细解析自己记录的事情的重要含义。大家忽视了一件事:这部作品想象力极为丰富、结构严谨、言语犀利。弗菲透过其著作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依据作品繁杂结构来说,其开创了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之先河。对于之前讨论的著作有两类各不相同的看法:第一,这类著作描述澳大利亚原始区域的生活,每部著作均显著表达了“独立与自由”,贴合当地人与城市人的生活,这是弗菲与劳荪之主题;第二,认为上述著作仅仅题材类似,他们的写作方式完全不一样。以上两类笔者更加认同第一个看法。
二、英国文学传统的影响时期
二十世纪初,艾略特创作的《传统和个人天赋》发行,在他看来传统就像西方文化与遗产。他自恃作者视角对西方传统做出如此界定:具备欧洲文学概念,还认识到诗作者自己的国家有着“同步规律”,也就是历史文学包含在现代文学里,且引领后者,令大家感知且对它做出反馈。文学著作发表之时,往往同时作用于别的文学著作。这样一种悖论代表传统对于当代生活的作用,且并未展示历史的关键意义。初期他以为“传统”就是历史文学,之后发现传统应当传承自文化,包括那类有着相同文化的著作。他的看法还是未能分清楚历史文学和同期历史社会之关联。
勒维斯承接了前者之观点写作了杰出的《伟大传统》,探讨“传统与个体禀赋”提到的疑问,这部作品提到英国文学传统代表作家奥斯汀等人。他将假定“伟大传统”与喜剧作品“非伟大传统”区别,将菲尔丁等均归纳到后者;他将非传统著作《呼啸山庄》等和前者区分,称作另类传统。[5]勒维斯并未提到紧密注重社会当中道德择取情况,可是在其看来,作者未能运用阅读者能够感知的繁杂想象方式展现其紧密关注的道德问题,就无法变成伟大文学家。在他看来,英国文学作品最伟大的地方就是紧密关注社会里道德的择取问题,他将作品看作是道德故事与戏剧化诗作,这类作品透过探索式写作方式令阅读者感知生活经历与体验。
三、澳洲热土是本土文学传统之根源
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展现出来的样貌均和欧洲文明有关联。欧洲文明里一些异常、不安定内容均没有植根在这一片土壤之上。这类反常实际上是自然环境与社会对其表现间的差异。假如社会对于环境未给出反應,实际上就是对于这类文化的批判,代表社会并未实现大家希望充盈、有内涵生活的期盼。尽管这类作家可以接受澳大利亚有不稳定文明,这点和其描绘的当地面貌完全不搭。但不可以因此证明他们反社会,同样不可以说其只是简略记载了这件事——澳大利亚人民还未真正实现欧洲文明。不可以因为这点就下结论说其运用“后浪漫主义”观点来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间缺少关联,或是讲其表现缺少社会传统。事实上假定的平均主义等传统均早几十年前就已不再得到文学作品关注了。
有关自然的作品均为静态描绘,无法凸显欧洲田园理想与澳大利亚荒野之间的差距。“《生活就是如此》透过作品里角色与景色描绘展现出田园牧歌般归隐生活方式。有一种具有讽刺含义的看法认为:这表示克林斯思考之结论,展现出荒野景色与土地风貌,表明其希望看到美好的自然景观。”事实上这类作品共通之处是描述和自然和谐相处之希望,并未将社会当作获取理想生活之途径。“这一点不仅代表作者对社会状态感觉无望,还代表其对文明感觉无望,也许由于其在那个时期社会体系当中没办法与别人一同愉快共存而觉得失落。”[6]所以,他们没办法透过体会当地社会生活去展示自身看法。十九世纪末期以后,澳大利亚文学始终跟随欧洲文学传统演变,尽管他们是于异国社会背景当中追寻特色发展,那同样代表其与西方文坛有着相同的浪漫主义。他们一同追寻深邃的生活,但此是社会没办法供给的——和自然和谐相处,其要求孤单个体,必须寻找充盈的生活。
类似风俗传统展现出了对浪漫的失望,这并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个性。他们在广泛含义文学传统当中较为独立,因此难以说明这类文学家与其著作是澳洲本土社会的结晶,这实质上可以说是文化遗产,由于其描述的生活面貌传达出对于传统变革的愿望。
结语
纵览上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发现,这类社会态度与文化价值日渐积累,慢慢变成这个国家的文化与文学传统。其无法规避地被英国文学与文化传统所影响,具有深厚的西方文化传统色调,对澳大利亚社会持否定意见。那个时期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透过自然以及社会面貌展现了理想和真实之间的隔膜,还未建立十分明显的当地特色。因此,澳大利亚文学传统可以说实际上为西方文学传统的复刻,静态且孤立地对待澳大利亚文学传统是不可取的,应当于广阔的背景之下探讨该议题。
参考文献
[1]刘寿康译.澳大利亚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董蓓菲. 澳大利亚中学母语教科书评介[J].语文建设,2006(10).
[3]张绰.澳洲华文文学透视[J].广东社会科学,1996(2).
[4]刘福根.澳大利亚语言规划简述[J].语文建设,1999(5).
[5]钱青英.19世纪文学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楼必安可.澳大利亚的国家语言政策[J].语文建设,1988(05).
【本文系西华大学省部级学科平台开放课题四川省国别与区域重点研究基地澳大利亚研究中心2014年编号11的课题“澳大利亚华裔新移民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