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针联合康复治疗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2015-06-09张伟英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头针脑血栓偏瘫

张伟英

(化州市人民医院,广东化州525100)

头针联合康复治疗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张伟英

(化州市人民医院,广东化州525100)

目的 探讨运用康复治疗和头针疗法治疗脑血栓的恢复期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式,将90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康复治疗组(B组)和头针组(A组)。C组结合B组和A组疗法来治疗;B组使用现代康复医学疗法来治疗肢体功能;A组使用头针治疗,取穴顶颞后斜线和健侧顶颞前斜线。观察患者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结果 C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14±0.36)明显低于B组(8.64±0.49)、A组(8.94±0.56),(P均<0.05),同时C组临床疗效90.0%、Barthel指数评分(88.39±10.02)高于A组76.7%、(74.19±12.12)和B组73.3%、(72.29±11.52),(P均<0.05)。结论 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可以改善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针灸疗法;头针;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中风后遗症;偏瘫

脑卒中是老年人多发和常见疾病,此病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使社会和家人承担了沉重的负担,同时还使得患者受到了极大的痛苦。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正常运动、思维等能力的恢复,提升生活质量,已成为医学界的研究难点与热点问题。本文通过随机单盲对照,回顾性研究分析康复治疗结合头针疗法对治疗脑血栓偏瘫病人恢复期内的运功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7~2013-08化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病患,纳入标准为:MRI或者CT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且血压基本稳定、无昏迷者;根据改良斯堪的那维亚和爱丁堡的研究标准,偏瘫侧肢体中步行能力、下肢肌力、手肌力和发上肢肩关节肌力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有一项是四分的患者;辩证是本虚标实证或者中经络的实证;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为60~180 d内;患者年龄为75岁及其以下。排除头皮有创伤者、妊娠者、瘢痕、严重感染、溃疡、肿瘤。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康复治疗结合头针组(C组)、康复治疗组(B组)和头针组(A组),三组病患的病程、年龄和性别等一般信息比较,具备可比性,并无明显的差别(P>0.05)。详情参见表1。

表1 比较3组脑血栓偏瘫病患恢复期的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A组 选穴:根据《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穴,取百会至曲鬓(顶颞后斜线)、前神聪至悬厘(健侧顶颞前斜线),依序沿着此线透刺三针。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使用毫针为0.30 mm×40 mm,头皮和针尖呈30度左右夹角,飞快刺进头皮,若手指自觉刺入阻力减少,确认针尖是否进入到帽状腱膜下层,确定无误后确保头皮与针保持竖直的相对位置,刺入25~30 mm,接着连续快速捻转,保持每分钟220次左右的捻针速度,根据病患的耐受程度和病情来决定捻针角度,大多在90~360度的范围,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要求每10 min捻针一次,每次2~3 min。连续进行4个疗程,每疗程6次,1次/d,疗程间隔1天。

1.2.2 B组 只采用现代康复医学疗法来治疗肢体功能。采用运动再学习(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Rood(利用多种感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Bobath(注重学习运动感觉,注重整体治疗和掌握技性动作)和Brunnstrom(利用各种原始反射来控制运动)等来结合进行。主要为:训练日常生活的能力(ADL),包括洗刷、梳头、独立大小便、进餐和穿衣等训练;治疗时应用辅助步行器和应用支具;上下台阶及步态治疗;平衡治疗;床上转换体位,可以站立的病患则按时转换卧-坐-站的体位、床-椅转换治疗;床上被动和主动活动四肢关节;良好摆放肢体位置,主要是屈曲下肢,防止出现关节偏瘫痉挛的状态。治疗师根据上述方案帮助和指导患者,每天进行两次治疗,每次30~45 min,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根据个体的具体身体技能,调整合适的治疗强度与操作程序。同时让家属学会和帮助患者练习,疗程同A组。

1.2.3 C组 康复治疗和头针方法分别同B组和A组,疗程也同A组。

3组病人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应用药物治疗并发症和原发病,比如降脂、降压等。

1.3 观察项目

1.3.1 评判日常生活能力 使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100分为满分。20分以下是生活完全依赖的病人;20~39分者是重度功能障碍;40~59分者是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60分以上者为轻度功能障碍,各项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够基本自理生活。

1.3.2 评判神经功能缺损 根据改良斯堪的那维亚和爱丁堡的研究标准,治疗期间对步行能力、下肢能力、手肌力和上肢肩关节肌力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组病人第一次评定都在入选治疗前一天内进行,再次评定时还是同一个医师,时间为治疗后四周。

1.4 疗效评定标准

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了18%以上;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下或减少70%以下;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到45%;进步显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到90%;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到100%。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Barthel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三组患者对Barthel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均有所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明显的差异(均P<0.05),详情可见表1。

表2 比较三组患者恢复期治疗前后Barthel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注:比较治疗前的本组,*P<0.05;比较C组治疗,△P<0.05

2.2 三组患者恢复期临床疗效

与A、B两组比较,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A、B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三组患者恢复期临床疗效

注:同C组比较,*P<0.05

3 讨论

根据中国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显示,每年大约有131万人死于脑卒中,存活下来的患者大约有3/4都有残疾[1]。现阶段对脑卒中患者所采取的干预措施仍以单纯的康复训练为主,对于头针的康复效果未引起足够重视,无法取得较为满意的康复效果;且患者在康复早期由于身体机能受限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达标等因素,容易由于护理不当而对康复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头针是中医针灸的常见治疗方式,是在中医针灸与现代医学中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而成,其具体操作是通过针刺头部特定穴位或某刺激区域,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有学者在早期研究中发现,接受头针辅助治疗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显效率与治疗总有效率。近年来,头针联合现代康复训练的治疗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以Rood、Bobath和Brunnstrom等为代表的易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易化技术可对神经传导通路中每个神经元兴奋性加以调节,使脑卒中患者的受损神经元逐步恢复至正常运动状态;同时,肌肉和关节也能将本体运动和皮肤感觉反馈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进一步分析,进一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显示,C组患者在接受头针联合康复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显著优于A、B组,C组的Barthel指数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B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且A、B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与张丽霞等[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黄河等[4]在研究中指出,头针治疗组的有效率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康复治疗组,与本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推断原因为:患者个体影响、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致、治疗时间长短不一等。在后期治疗中需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头针疗法操作简单,且在留针状态下不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可以与康复治疗结合使用,互相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1]高光仪,马朝阳,万文俊,等.头针结合促通技术治疗偏瘫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77-79.

[2]汪军,崔晓,倪欢欢,等.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0):941-943.

[3]张丽霞,孟殿怀,沈光宇,等.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2):1179-1181.

[4]黄河,段志刚,刘泰.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研究现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2(10):114-116.

张英伟(1981—),男,广东化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

R743.32

A

1672-2639(2015)02-0035-03

2014-12-30;责任编辑 梁 毅]

猜你喜欢

头针脑血栓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