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校外男男青少年性行为与艾滋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2015-06-06龙翠芳聂建平严易平

关键词:性行为艾滋病重庆市

龙翠芳, 聂建平, 严易平

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阳 5500252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遵义 563002



重庆市校外男男青少年性行为与艾滋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龙翠芳1,2, 聂建平2, 严易平2

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阳 5500252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遵义 563002

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校外男男青少年性行为与艾滋病感染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调查数据和HIV检测数据为依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获206份有效问卷及相应血样,艾滋病感染率为21.36%。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态、是否出柜、是否有固定性伴、认识性伴的途径对艾滋病感染的影响不显著(均P>0.05)。多性伴侣(P<0.05)、对性伴是否熟悉(P<0.05)、通过网络寻找性伴的频率(P<0.05)、性生活安全套使用(P<0.01)、定期HIV检测(P<0.01)与艾滋病感染显著相关。结论 降低校外男男青少年性行为的脆弱性,开展HIV咨询检测,促进安全套的使用有助于减少艾滋病感染。

校外男男青少年; 性行为; 艾滋病

2004年卫生部首次公布男性同性恋者估计人数,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者,在农村地区占0.5%到1%,在城镇地区占2%到4%,按此估算中国15~49岁的男性中有500万至1 000万男性同性恋者[1]。

重庆市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男性占3/4,女性占1/4。年龄构成有一半为20~39岁的中青年感染者。在2012年新增报告的2 478例HIV感染者中,经性接触传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91.4%,说明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而在男男性接触人群中,HIV感染率超过了10%,并连续呈上升趋势,男同性恋人群是重庆市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2]。因此,开展对重庆市校外男男青少年性行为与艾滋病感染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对干预这一人群艾滋病的感染,及对中青年艾滋病的防治有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地点

以在当地居住6个月以上,最近6个月与男性有口交或肛交的18~24岁年龄段的校外男男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调查地点在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区是重庆市的主城区之一,位于长江、嘉陵江北岸,是重庆市商贸、金融、物流、文化艺术中心,是涉外领事馆区和交通枢纽,总面积221平方公里,人口77.7万[3]。经济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优越,都市文化浓厚,娱乐场所众多,是男男同性恋群体主要聚集的地区。

1.2 调查表的设计

在深入了解调查对象有关情况,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咨询相关医学社会学专家确定调查内容,调查表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户籍、民族、文化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居住情况、性取向及态度、接识同性朋友与性伴的主要途径、网络交友状况、交友动机、性行为与安全套使用情况、男性性伴情况、性病与艾滋病知识知晓现状、艾滋病咨询检测情况等44个问题。于2014年8月15~25日展开调查。

1.3 抽样调查

由于男男同性恋群体的隐蔽性,问卷调查主要在重庆蓝宇工作组的帮助下完成,采用具有调查敏感问题经验的调查员,对于拒答者做深入的转变工作以及充分的物质鼓励[4]。对2012年至2014年7月在重庆蓝宇工作组自愿进行HIV咨询检测的600多名男男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筛选符合年龄、校外、有效问卷要求的206名男男青少年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Gay吧、男同性恋浴池、男同性恋酒吧征集志愿者10名,对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5名校外男男青少年进行深入访谈,从其成长经历入手,分析校外男男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深入探讨其感染艾滋病的影响因素。

1.4 HIV检测方法

确定调查对象在半年内未进行HIV检测后,由专业检验人员抽取3~5 mL静脉血,HIV初筛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随即密封、编号,低温保存待进一步检验。对于初筛阳性者进行WB确认实验,WB确认实验阳性者确定为HIV抗体呈阳性[5]。

1.5 统计学处理与变量说明

所有问卷统一整理、核对和编号,应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对206份问卷进行替代数据处理后,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使用的统计功能有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变量相关分析与卡方检验。以自变量X1~X14(表1),因变量Y[本次检测结果(艾滋病感染)]进行赋值/取值替代,分析14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关系。男性伴数量、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性关系是什么人、性生活安全套使用情况、通过网络寻找性伴的频率4个变量是围绕男男青少年性行为的测量指标。

表1 变量赋值/取值

*“出柜”指男同性恋者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圈子里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2 结果

2.1 人口社会学特征

从目标人群人口社会学统计变量的调查显示(表2),206名校外男男青少年,平均年龄(22.08±1.81)岁;户籍所在地以市镇为主,占78.16%(161/206);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9.03%(204/206);以独生子女为主,占78.64%(162/206),非独生子女21.36%(44/206);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大专占30.10%(62/206),大学本科占34.47%(71/206),研究生占1.94%(4/206);月平均收入2 000~5 000元中等偏下收入者居多,占61.17%(126/206);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占96.12%(198/206),已婚(含再婚)3.88%(8/206);性取向:同性恋89.32%(184/206),双性恋7.28%(15/206),未确定3.40%(7/206)。

表2 样本基本变量的描述分析

2.2 HIV检测情况

本次抽取校外男男青少年静脉血样共206份,HIV初筛阳性44份,确证阳性44份,HIV感染率为21.36%。

2.3 变量相关分析与卡方检验

通过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态、是否出柜、是否有固定同性性伴、认识同性性伴的途径与本次检测结果交叉列联表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户籍(P值为0.071)、是否独生子女(P值为0.803)、居住状态(P值为0.585)、是否出柜(P值为0.108)、是否有固定同性性伴(P值为0.239)、认识同性性伴的途径为电脑上网(P值为0.587)、手机下载特定软件联系(P值为0.230)、别人介绍(P值为0.522)、Gay吧等娱乐场所(P值为0.558)显著性水平均P>0.05,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男性伴数量、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性关系是什么人、性生活安全套使用情况、是否定期检测、通过网络寻找性伴的频率与本次检测结果交叉列联表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表3):男性伴数量,χ2值为13.790,P值为0.017,男性伴数量越多,艾滋病感染风险越高,男性伴数量与艾滋病感染正相关。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性关系是什么人,χ2值为9.065,P值为0.011,与不熟悉或陌生的人性交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大于与熟悉的人性交。性生活安全套使用情况,χ2值为32.576,P值为0.000,性生活安全套使用情况与艾滋病感染显著相关,结合交叉列联表百分比可以看出,从不使用、偶尔使用安全套的受访者的艾滋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多数使用和总是使用者。是否定期检测,χ2值为13.857,P值为0.001,是否定期检测与艾滋病感染显著相关,定期检测者的艾滋病感染率比不定期检测者明显低。通过网络寻找性伴的频率,χ2值为8.726,P值为0.033,经常利用网络寻找同性伴侣比偶尔和从未通过网络寻找性伴更易感染艾滋病。

调查结果显示: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态、是否出柜、是否有固定同性性伴、认识同性性伴的途径对艾滋病感染的影响不显著。多伴性侣(男性伴6人及以上)、对性伴是否熟悉、通过网络寻找性伴的频率、性生活安全套使用、定期HIV咨询检测与艾滋病感染显著相关。

表3 校外男男青少年性行为与艾滋病感染相关因素

*“首次检测”指第一次进行HIV咨询检测;本次抽样调查样本中首次进行HIV咨询检测的校外男男青少年的艾滋病感染率为32.0%,极大高于定期检测者7.1%

3 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重庆市区18~24岁汉族校外男男青少年。城市维度决定男男青少年职业分布广泛,与世俗标签建构男同性恋者为文艺媒体从业人员和娱乐场所及服务场所从业人员的看法不一致。主流文化的排他性,都市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男男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决定婚姻状况并非单纯的已婚与未婚形态,在已婚与未婚中呈现出婚姻形式的多样性,如形式婚姻、未婚同居等。

研究结果表明,目标人群占66.5%(137/206)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多数能在社会上立足,有固定工作,但2 000元及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占15.53%(32/206),比5 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13.11%(27/206)]高2.43个百分点,说明校外男男青少年经济收入偏低者仍占有不小比例;还有占10%的人,往往也是文化程度较低者,是无业无收入人群。笔者认为低收入者与无收入者不仅是边缘群体,也是弱势群体,不认同有的学者一概视男同性恋者为边缘群体,而不是弱势群体的观点。18~24岁正值性活跃年龄阶段,他们同性恋个人身份认同强,性取向不确定性低,89.32%肯定自己是同性恋的性取向,仅3.4%不确定性取向。性爱观、性行为往往表现为盲目性和随意性,多性伴特征明显,男性伴6人及以上占65.53%(135/206)。在目标人群中,存在着不同人口社会统计变量特点的亚群体,如依据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等维度可划分不同的群体,不同特征的群体建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同性恋亚文化。性取向差异构建不同的性爱观和性行为角色。个案深入访谈发现,确定自己喜欢男性是因为自己是事实上的“女性角色”,而往往喜欢的男性是高大英俊型;确定自己为双性恋在男性伴侣中往往是“0”角色[根据男男青少年肛交性行为方式分类,“1”指仅作为主动插入的一方(主动型),“0”指仅作为被动插入的一方(被动型),“0.5”指既可以作为主动插入,也可以作为被动插入的一方(两者皆可型)[6]]。社会交往与文化背景强化男男青少年在性实践中的角色。

本研究发现,男男青少年人群文化程度较高,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庆市江北区经济文化中心观音桥地区,这表明经性传播感染艾滋病者已经从过去主要以贫困地区、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向经济发达地区、有文化人群发展[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校外男男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率为21.36%,比周生建等[8]2008年对重庆市404名男男性接触者调查所得的HIV感染率为15.1%以及丁贤彬等[9]2010年对重庆市743名男男性行为者调查所得的HIV感染率为16.6%都要高。原因在于:一是与本次调查样本的数量及代表性有关;二是社会包容度放大,同性恋者逐渐走出了幕后“柜中人”的状态,艾滋病话语是男同性恋共同体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动力[10],男男同性恋群体在艾滋病话语下越发突显。

校外男男青少年艾滋病感染与他们性行为的脆弱性密切相关。在本次调查中,男男青少年无保护性肛交、多性伴侣、与陌生人性交等性行为的脆弱性是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行为。从认识同性性伴的途径来看,网络是他们交友和获取相关资讯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同性恋网站,无论在健康讯息方面还是在同性恋亚文化方面对这个人群的生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建构作用[11]。校外男男青少年借助网络从个体认同走向群体互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网络寻找性伴的频率与艾滋病感染正相关,网络交友并发生性关系是艾滋病感染的助推器。网络寻找性伴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同性恋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缺乏主流社会认可的同性恋交友平台,交友渠道受阻的推力和网络虚拟性、隐蔽性的拉力,使男男青少年更愿意花时间在网络空间中寻友,网络的特点增强了人性的欺骗性,通过网络寻找不熟悉性伴是感染艾滋病的一大原因。

本研究发现,目标对象定期HIV检测与艾滋病感染显著负相关。很多男男青少年在放纵自己的时候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干预和咨询检测对校外男男青少年安全套使用有促进作用[12],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可避免感染艾滋病,提示要重视民间社会组织开展的艾滋病行为干预工作。民间社会组织相比医学诊疗机构在同性恋群体中有更大的社会认同,因此,积极探索并有效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在艾滋病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同时建议建立同性恋社会支持体系,扩大多元文化生存的社会空间,把社会工作引入同性恋自助与互助的社会关系网络,改善同性恋者公正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境遇。

[1] 警钟鸣.了解艾滋病高危人群同性恋人群[N].北京日报,2006-11-30(15).

[2] 重庆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较去年同期新增30%感染者[EB/OL].华龙网,http://cq.cqnews.net/shxw/2012-12/01/content_22035413.htm.

[3] 江北区区情介绍[EB/OL].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网,http://www.cqjbpi.gov.cn/jbgk/xy/.

[4] 唐卫红.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中的方法学[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10,11(4):156-158.

[5] 赵希友,陈克江,陈亮,等,重庆市永川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3):500-503.

[6] 韩明明,王宏,陈江鹏,等.重庆市男男性行为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234-236.

[7] 汪宁.青年学生成艾滋病高发人群,最小感染者仅14岁[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11/29/c_1113456743.htm.

[8] 周生建,潘传波,孟晓容,等.重庆市男男性接触者性行为与HIV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6):380-384.

[9] 丁贤彬,冯连贵,徐静,等.重庆市743名男男性行为者HIV、梅毒、HCV、HSV-II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3):227-231.

[10] 沈海梅.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毒品、艾滋病与边疆社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08-201.

[11] 张晓虎.艾滋病问题的双向建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37.

[12] 周超,丁贤彬,冯连贵,等.重庆市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482-1483.

(2015-03-25 收稿)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刊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学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中文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版)。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乌利希期刊指南》、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英国《全球健康》(GH)、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收录和检索。同时,本刊先后十多次荣获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的表彰与奖励。

1.本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和中医中药学等方面的论文。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本刊承诺,对校内外稿件一视同仁,坚持以质论稿,欢迎全国各地广大科技、医务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踊跃投稿。

2.文稿应具科学性、创新性、逻辑性,并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论点鲜明,资料可靠,数据翔实,结论明确,文字简练,层次清楚。论著稿全文(包括中英文摘要、图表、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8000字,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一般不超过6000字,病例报告、短篇报道不超过4000字。请务必使用规范的汉字及专业术语。

3.本刊实行双盲法审稿,来稿一式两份(可复印),文稿中不出现作者姓名和单位。另纸打印一份文题、所有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应准确、规范、完整)及邮政编码。如系2个单位及以上者,则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排阿拉伯数字角码,按序将单位名称写于作者下方。并注明第一作者的性别,出生年份,职称,学位,第一作者或联系人的电话号码及电子邮箱。本刊接受网上投稿,稿件请发到本刊的电子信箱并注明“投稿”。

4.来稿须经作者所在单位审核并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证明文稿内容真实可信、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未一稿两投等项。我刊已参加“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来稿一律文责自负。

5.论著、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须附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采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键词一般3~5个,请采用最新版的MeSH词表(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的主题词,MeSH词表中无该词时,方可用习用的自由词。使用缩略语,应在文中首次出现处写明中、英文全称。

6.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序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码,表题以不超过15个字为宜。数据不多、栏目过繁、文字过多者均不宜列表。表内同一指标数据的小数点后保留位数应一致。

7.线条图全图外廓以矩形为宜,高宽比例约为5∶7,避免过于扁宽或狭长。照片图必须清晰、层次分明,原图若为彩图需提供彩色打印图。图、表题目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

8.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文献为限,并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实。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私人通讯等勿作参考文献引用。参考文献的编号按照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角注。并按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著录格式应符合GB/T 7714-2005的规定,具体示例如下:

[1] Vitiello A,Potter T A,Sherman L A. The role of beta 2 microglobulin in peptide binding by class Ⅰ molecules[J]. Science,1990,250(4986):1423-1426.

[2] 付世纬,王智园,王伟,等.β-连环素及其相关蛋白在致癌剂引起的大鼠气道上皮鳞状化生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4(6):682-685.

[3] 司徒镇强,吴军正.细胞培养[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249-252.

9.论文如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请于首页左下脚处注明基金名称及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首页)。如获奖,请另纸注明获奖的种类,并请附获奖证书的复印件。

10.鉴于本刊已整体进入“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等电子数据库,若无特别声明,所有投稿视为同意在本刊出版印刷版的同时授权出版光盘版及网络版,本刊所付作者稿酬已包含此项收益。

11.每篇稿件收稿件审理费50元整,外地作者可通过邮局汇款,请勿在信内夹寄现金。汇款寄至:武汉市航空路13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冯琪(收),邮政编码 430030

12.编辑部电话:027-83692530 E-mail:tjxb@mails.tjmu.edu.cn 网址:http://tjxb.hust.edu.cn

Analysis of the Sexual Behavior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IDS Infection among Out-of-school Adolescent MSM in Chongqing

Long Cuifang1,2,Nie Jianping2,Yan Yiping2

1SchoolofEthnologyandSociology,GuizhouMinzu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2DepartmentofMarxism,ZunyiNormalCollege,Zunyi563002,China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exual behavior among out-of-school adolescent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and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IDS infe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countermeasures.Methods The software SPSS 16.0 was used for cross table analysis and chi square test of questionnaire data and HIV detection data.Results The HIV infection rate was 21.36%.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the only child,living state,coming out of the closet,fixed sexual partner,the way they know sexual partner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HIV infection(P>0.05).Having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P<0.05),unfamiliar with sexual partners(P<0.05),having sex with network friends(P<0.05),no condom use in sexual life(P<0.01),having no regular HIV testing(P<0.01)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HIV infection.Conclusion Reducing the sexual behavior among out-of-school adolescent MSM,carrying out HIV counseling and testing,promoting the use of condoms contribute to the reduction of HIV infection.

out-of-school adolescent MSM; sexual behavior; AIDS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No.13XRK003)

R181.37

10.3870/j.issn.1672-0741.2015.05.025

龙翠芳,女,1980年生,副教授,博士研究生,E-mail:longcuifang2004@163.com

猜你喜欢

性行为艾滋病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 世界艾滋病日》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CERQ问卷在中国沈阳有性行为的中学生中的调查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