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I C U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2015-06-05余耀华
余耀华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江西 南昌330006)
菌血症、败血症是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是临床经常面临的急症危重问题之一,新生儿由于免疫力低下,更易感染,血液细菌培养及药敏是对菌血症和败血症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为了解本院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我们对NICU病房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到的病原菌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本院NICU病房住院患者的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481株,同一患者多次分离的菌株不重复记入。
1.2 仪器与试剂 BACTEC912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含树脂儿童血培养瓶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MicroScan WA96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革兰阴性杆菌鉴定及药敏复合板(NC50)、革兰阳性球菌鉴定及药敏复合板(PC33)为美国Dade Behring公司产品;细菌分离用的各种平板和药敏纸片均为OXOID公司产品;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药敏结果判定参照2013年CLSI标准[1]。
1.3 方法 按儿童血培养瓶产品说明,无菌采取血液1~3ml入培养瓶中,置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孵育。报警阳性的标本行革兰染色同时转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18~24h后取纯培养菌用MicroScan WA96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对分析仪无鉴定结果的菌株采用API条板进行鉴定,对分析仪出现的不常见的耐药表型用K-B法进行验证。
2 结果
2.1 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 从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到细菌4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7株(30.5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无乳链球菌次之;革兰阴性菌株325株(67.56%),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9株(1.87%),主要为白念珠菌;其它阴性杆菌为费劳地氏枸橼酸杆菌、拉氏普罗威登斯菌、嗜中温甲基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莫拉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中间肠杆菌各1株,见表1。
表1 新生儿血培养各种病原菌数量及构成比
2.2 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 革兰阳性球菌中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3。
表2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表3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 讨论
新生儿血流感染是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易受各种条件致病菌的感染。血培养是确诊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据,了解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血流感染有重要意义[2,3]。
本文显示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革兰阴性菌的构成比高于革兰阳性菌,与文献资料一致[4,5]。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32.01%和28.27%,与吉彤珍[6]等报道的NICU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一致。表3结果提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呈现多重耐药性,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对头孢类抗生素的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敏感性高的为碳青酶烯类和阿米卡星。检出3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故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时要避免一开始即使用亚胺培南等广谱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革兰阳性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21.83%,主要原因可能是各种创伤性诊治技术日益增多,增加了感染的几率;低于孙雪荣[7,8]等报道结果,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加强了对采血人员的不定期培训,降低了血培养污染率。表2结果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高,其中耐甲氧西林检出率占90.48%,与文献报道一致[4,6];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为98.01%。其次为无乳链球菌,占2.91%,在血液中分离到无乳链球菌的14位新生儿患者,有9位母亲宫颈分泌物中分离到同样药敏结果的无乳链球菌;提示大部分新生儿感染无乳链球菌与母婴垂直传播关系密切,临床对无乳链球菌感染孕妇及时施以抗生素治疗,可避免无乳链球菌感染给母婴带来的严重后果;分娩时给予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药物预防,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无乳链球菌的感染。
新生儿血培养所分离的病原菌种类繁多,药敏结果提示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因此,在新生儿抗血流感染治疗过程中,经验用药前尽可能做血培养,根据血培养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选择抗菌药物予以治疗,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1]CLSI/NCCL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y-Third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M100-S23,2013.
[2]乔亚峰,叶振东,张国雄,等.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2):136-137.
[3]Tariq TM.Bacteriologic profile and antibiogram of blood culture isolates from a children's hospital in Kabul[J].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2014,24(6):396-399.
[4]旷凌寒,江永梅,胡正强,等.新生儿科血培养病原菌变迁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5):837-839.
[5]吴绍莲,胡辛兰,池春燕.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2):138-140.
[6]吉彤珍,钟京梅,刘晶.475例NICU新生儿血培养阳性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5):2267-2268.
[7]孙雪荣,王亚伟秋,丁伟,等.青岛地区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分离菌株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7):1047-1049.
[8]刘斌,刘春霞,曹小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及药敏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5):54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