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就业弹性实证研究
2015-06-05秦放鸣
秦放鸣 喻 科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强调构建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8szqh/index.htm,2013年11月15日。。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反映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促进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新疆社会经济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也是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劳动者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新疆就业结构变化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是摆在自治区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就业问题的研究较多,但是关于新疆就业弹性问题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对新疆就业弹性测算与应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疆就业弹性现状及分析
(一)新疆就业弹性现状
为了观察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就业弹性系数来衡量。所谓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人员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计算公式是:E=△L·Y/(△Y·L)(其中L为劳动力,Y为国内生产总值)。
(1)就业弹性系数大于零,就业弹性系数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就大,弹性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就低。
(2)就业弹性系数小于零,就业弹性系数的含义就变得复杂。经济增长对就业人员的作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水平正增长,但就业人员却是负增长,这种现象也称为“挤出效应”;另一种是经济负增长,但就业人员却是正增长,这种现象也称为“吸收效应”。②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
(3)就业弹性系数为零,经济增长对就业人员增长没有任何作用。
根据历年新疆统计年鉴,计算出新疆1996~2013年就业弹性值 (见表1)。
表1 新疆就业弹性表 (1996~2013年)
从表1可以看出:1996~2013年,新疆就业人口总数不断增加,除1998年和2000年出现负增长外,其他年份就业人口都处于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11%。1998年和2000年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时期,国有企业建立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要实行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明显加大,隐性就业显性化过程开始加速,从而导致新疆就业人口出现负增长。而在此期间,新疆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状态。
新疆就业弹性趋势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就业弹性总体上处于波动之中,但波动幅度较小。2001~2008年,新疆就业弹性变化趋于平稳,就业弹性波动小,一直在0.2水平上徘徊,1998年和2009年就业弹性波动幅度较大。第二,就业人员负增长年份对应的就业弹性为负值。1998年和2000年,新增就业人员负增长,就业弹性也表现出负增长的特点。第三,2009年经济增长缓慢,但就业弹性值却较高,达到0.977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大量的资本投资,导致劳动力投入不足,劳动力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贡献有限,导致就业弹性系数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①常进雄:《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财经研究》2005年第5期。而新疆就业弹性系数没有下降,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积累,技术和资金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依然有限。
(二)新疆三大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将新疆就业弹性指标按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细分,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新疆三大产业就业弹性表 (1996~2013年)
表3 1995~2013年新疆三大产业产值构成和就业构成表
从表2、表3可以看出新疆三大产业就业弹性及产值构成比重有以下特点:
其一,第一产业除1998年和2001年外,就业弹性系数都为正值。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依然很大,第一产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依然是主力军。第二产业有10个年份就业弹性系数为正值,8个年份就业弹性为负值。在大多数年份,新疆第二产业对促进就业吸收方面能力有限。第三产业与总的就业弹性趋势相同,1998年和2000年出现负值,第三产业就业波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疆总的就业情况。
其二,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仅在1996、1997、2004、2006和2012年高于总的就业弹性系数值,而第三产业除2009、2011和2012年外,其就业弹性系数值都高于总就业弹性系数值,这说明第三产业仍然是拉动新疆就业增长的主力产业。
其三,结合表3可以看到,新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产值构成比重不断增加,而就业结构却呈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处于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处于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减少的就业人员主要有两个去向:一个是城市、城镇向第三产业转移;另外一个是转向农村非农产业。新疆第二产业尽管产值高,但吸纳劳动力十分有限,存在劳动力“挤出效应”。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新疆三次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同:
与第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低。其就业弹性系数的这一变化特点实际上反映了第一产业充当劳动力就业“蓄水池”作用。当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下降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就会上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上升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就会降低。实际上当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的时候,就会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
第二产业产值最大,吸纳就业人数最少。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动趋势与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同时其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效果。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高,吸引劳动者就业的比重不断增大。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主要是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其就业弹性本来就较高,也是今后新疆有效吸收劳动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
(三)不同类型经济组织就业情况分析
新疆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就业人数也有不同的特点: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城镇和乡村非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就业比重不断增加。从表4可以看出,新疆城镇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下降,非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城镇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比重是35.79%,非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比重是11.56%。到2010年,这一比重分别是20.99%、22.30%。在新疆乡村地区,由于农业人口多,为了就地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乡镇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乡镇等国有企业比重从2000年的11.99%上升到2010年的13.05%。新疆2000年40.66%的就业人口是自谋职业或者是处于流动中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员就业比重在2010年上升到43.66%。综合城镇与乡村不同所有制结构就业情况可以得出新疆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的就业特点。非国有企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非国有企业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吸收劳动力就业、增加就业岗位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表4 新疆不同类型经济组织就业情况表
二、政策建议
1.增强内生发展力,促进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解决新疆就业问题。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是有效促进就业水平不断增长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结合新疆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大背景,新疆如何加速经济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力,有效促进就业增长,是新时期摆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解决新疆就业问题来说,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最根本途径。另一方面要改善新疆劳动者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当前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偏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明显偏低。因此,按照党中央最新文件精神,要有序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科学合理引导劳动者向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转移,不断改善新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
2.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布局,合理有序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尽管当前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但其就业人员的质量和层次较低;第二产业尽管产值高,对新疆GDP增长的贡献率大,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要继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民生问题就应该在继续保持第二产业发展势头的同时,培育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能力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就业增长弹性最大,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当前新疆商贸、餐饮业、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平稳增长,电子商务、观光旅游、跨国消费、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势头强劲。不但有效拉动新疆社会经济的增长,也不断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因此,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前提,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合理有序促进文化、旅游等劳动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发展。
3.发展城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效吸纳劳动力就业。城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城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城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具有规模小、经营机制灵活等特点,适合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加大国有资本战略性退出相关行业,为城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不断简政放权,推动社会体制环境的改革创新,给予城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真正的国民待遇。同时,在推进新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加大发展乡镇企业及城镇个体经济,将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张车伟:《试论加入 WTO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
向运华、朱娜:《湖北省就业弹性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4期。
秦放鸣、彭子芫:《论新疆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陈小昆:《新疆就业结构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尹志锋、李辉文:《产业就业弹性及区域对比——基于1990~2009年的省 (市)级面板数据》,《湘潭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周兵、徐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机制构建——基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软科学》2008年第7期。
王蕾、吴双:《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及就业弹性研究观点综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