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维汉语言接触的社会变量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2015-06-05孙明霞杨玉荣

新疆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乌鲁木齐母语

孙明霞 杨玉荣

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由于使用接触而出现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变化。①袁焱:《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页。语言接触问题既与语言本身有关,也与民族的人口结构与分布、民族心理、民族关系、文化、语言政策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随着中国城镇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新疆语言生活状况也在发生变化,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新时期影响维汉语言接触的因素及对其产生的影响。

一、城市化进程对语言接触的影响

(一)城市人口结构与分布

语言接触中人口的数量对语言的使用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一个国家来说,非主体民族的语言容易受到主体民族语言的影响,也容易兼用和转用主体民族的语言。从地区来看,人口少的民族语言很自然地会受到地区性人口数量多,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主体民族的影响。列宁早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阐述过经济流通迫使一个国家里的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 (只要他们愿意住在一起)学习人口占多数民族的语言。②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页。21世纪,城市化和经济政治一体化改变着社会人口的结构及人们接受教育和信息传递的方式,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功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中以汉、回、哈萨克、维吾尔四个民族人口较多。在1949年以前的100年里,乌鲁木齐的人口结构大致分为:驻军、官员、垦民、商人四大块,其中驻军和官员是少数,而屯垦的移民和商人占多数,是乌鲁木齐人口的基础。1949年,迪化市(现乌鲁木齐)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塔吉克等8个民族,人口总数33554人,其中维吾尔族3020人,占总人口的9%。①乌鲁木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乌鲁木齐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4页。2009年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有309853人,占总人口的13%。②乌鲁木齐统计局:《乌鲁木齐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第91页。由于乌鲁木齐作为首府城市的特殊地位,对周边城市和农村的维吾尔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民族人口比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在与人口众多的汉族生活交往过程中,维吾尔族在生活中必然要兼用汉语。

(二)语言政策

作为世界著名社会语言学家的费希曼认为造成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语言运用的人为干预。③高莉琴、张新武:《新疆的语言状况及推广普通话方略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在我国的 《宪法》和 《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注明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的地方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国家的语言政策既保证了各民族语言的持续发展,又是我国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实行“双语制”的法律依据。

新疆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相互学习语言的优良传统。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维吾尔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执行公务的法定的通用语言。徐思益教授认为从实际应用语言情况看,为便于有效交际,新疆出现了“求大同,存小异”的趋向。“求大同”是指应用多数人都懂的语言,即选用国家通用的汉语普通话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用的维吾尔语,这便于政府执行公务政令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存小异则是保存使用范围较小的本民族母语。④《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0页。可见,在新疆,维吾尔语和汉语都具有非常特殊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分析

新疆是国内语言接触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多种语言的存在和多民族的社会交往为语言接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由于维吾尔族和汉族人口数量多,分布地域广,维吾尔语和汉语的接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双语现象。袁焱在 《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一书中论述到我国的双语现象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少数民族兼用汉语型、一种少数民族兼用另外一种少数民族型和汉族兼用少数民族型。⑤袁焱:《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1页。在乌鲁木齐地区,这三种类型都存在,但以第一种类型,即所谓的“民兼汉”居多。这种类型是新疆双语发展的主要类型,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类型。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乌鲁木齐作为新疆首府城市,居住在此的维吾尔族兼用汉语的现象将更为普遍。文章以乌鲁木齐市维汉双语接触语料为依据,对维吾尔语和汉语语言接触中涉及的社会变量进行分析,探究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维吾尔族对汉语的认识、态度以及形成的差异,以期对新疆语言政策的制定,对新疆多民族交际研究提供社会语言学的例证分析。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选择乌鲁木齐市作为实地调查地点,主要采用田野调查、问卷分析并兼以个别访谈的方法。数据统计采用SAS9.2软件对定性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分层统计。

(二)样本分析

1.民族与性别

调查对象维吾尔族 (只含民考民)156人,男性50人,占总人数的32.05%,女性106人,占67.95%,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2.年龄

调查对象按年龄划分,18~29岁有86人,占总人数的55.13%,30~39岁54人,占34.61%,40~49岁15人,占9.61%,50岁以上1人,占0.06%。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两个阶段,即18岁至49岁之间。

3.职业

调查对象按职业划分,教师69人,占44.23%,学生32人,占20.51%,公务员18人,占总人数的12.02%,专业技术人员9人,占5.77%,工人3人,占1.92%,商人15人,占9.62%,其他人员10人,占5.93%。调查对象职业分布广泛,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4.教育程度

调查对象按受教育程度分布如下:初中文化及以下5人,占3.20%,高中文化7人,占4.49%,中专学历12人,占7.69%,大专学历41人,占26.28%,大学学历87人,占55.77%,硕士及以上4人,占2.56%。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32人,占84.62%,总体受教育状况较为理想。

三、不同语言环境下维汉语言接触的变量分析

(一)家庭环境下语言接触的变量分析

在影响个体双语状况的诸因素中,对一个人的语言最早产生影响的是童年时代的语言环境,主要是家庭语言环境,这决定着他主要讲单语还是双语,还影响他日后对学习语言的选择及其水平。戴庆厦先生认为:语言存在年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显著的。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出各年龄阶段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不同年龄、不同辈分的人语言选择会有差异。老一辈人在语言选择中常常持保守态度,坚持把母语传授给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能够忠实地保持下来,而青年人则易于接受第二语言。①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1、35页。作者以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两个变量探讨家庭环境下维吾尔族家庭成员的语言选择。

1.年龄变量对语言接触的影响

游汝杰认为:“语言在时间上的差异造成语言的年龄差异,即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同时代的人,因年龄层次不同,语言的特点也有差异。”②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页。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特点:(1)一般情况下,年龄的增长与家庭环境下汉语使用的多少成反比关系,与母语使用的多少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维吾尔族,使用汉语 (包括双语)越少。表1中,18~29岁和30~39岁两个阶段使用汉语或双语与家人交流的人数最多,而在40~49岁阶段,数量在少数,50岁以上的人不使用汉语或双语交流,只使用母语交流。(2)同一年龄段的人与不同辈分的家庭成员交流时使用汉语的情况也不同。例如,18~29岁阶段共有81人,与祖父母交流使用汉语的有2人;与父母交流使用汉语的有2人,使用双语的有2人;与平辈交流使用汉语的有2人,使用双语的有5人;与子女交流时使用汉语的有4人,使用双语的有10人。这与30~39岁阶段的调查对象的情况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同一年龄段的人汉语使用的多少与交流对象的年龄呈反比。(3)辈分与年龄的关系密切。多数情况下,辈分高的年龄大,辈分小的年龄小,但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本文中的辈分差异与年龄差异基本是一致的。

表1 年龄变量与家庭语言接触的关系 单位:人

2.教育程度变量对语言接触的影响

(1)受教育水平越高,在家庭环境下使用汉语或双语的人数越多。表2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维吾尔族在家里不说汉语,高中或中专学历的维吾尔族说汉语的极少,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维吾尔族说汉语或双语的现象增多。(2)不同学历的维吾尔族与不同辈分的家庭成员交际使用语言的情况也有差异。高学历的人在家庭对平辈人或晚辈使用汉语的机会多于长辈。84名本科学历的维吾尔族与祖父母、父母、平辈、子女交流时,分别有2人、4人、10人、14人使用汉语或双语。

表2 教育程度变量与家庭语言接触的关系 单位:人

年龄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维吾尔族使用维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因素。不同年龄的人对语言功能的要求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或领域,也各有自己的语言选择。在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年轻人在语言选择上自然会考虑选择适合自己或下一代发展的语言。如果母语的语言功能弱于另一种语言的功能时,人们就乐意去兼用这一语言,甚至会逐渐放弃使用母语。①戴庆厦、何俊芳:《语言与民族》(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8页。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社会不同阶段的人群受教育程度也不同,甚至接受的语言教育也有很大差异,这也是影响他们语言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看来,少数民族年龄较大、辈分较高的对母语的感情深,对失去母语有不舍之情,而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更注重语言的工具性,认为交际便利更重要。

(二)社会环境下语言接触的变量分析

语言作为一种信号系统履行它的社会职责时,各个民族 (种族)所固有的语言——当然是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世代相传的自然语言,也就不能避免相互接触的局面。语言使用的领域包括课堂用语、办公室用语、家常谈话、与他人谈话等等。在不同领域使用的语言会因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乌鲁木齐地区社交场合的语言选择主要为维吾尔语和汉语。

1.职业变量与母语的使用

在饭馆时,母语的使用不受职业因素的限制,任何职业的维吾尔族在饭馆使用的母语频率都很高。表3中,在就餐时使用维吾尔语的公务员有10人,占52.6%,专业技术人员6人,占其66.7%,教师48人,占其69.5%,学生21人,占其65.6%,工人3人,占其100%,商人14人,占其93.3%。但因语域不同,职业差别与母语的使用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单位和办事时多使用汉语,而教师和商人使用母语较多。

表3 不同语域下不同职业对维汉语的使用差异分析 单位:人

2.职业变量与汉语的使用

在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办事时,维吾尔族对汉语的使用几乎不受职业的限制,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其中公务员15人,占78.9%,专业技术人员6人,占其66.7%,教师23人,占其33.3%,学生23人,占其71.8%,工人2人,占其66.7%,商人8人,占其88.9%。

3.职业变量与双语的使用

在购物时,除了学生以外的其他职业人员使用双语的比例都很高,公务员9人,占47.4%,专业技术人员5人,占其55.6%,教师43人,占其62.33%,学生11人,占其34.4%,工人2人,占其66.7%,商人9人,占其60%。而学生在学校使用双语的几率最高。

四、不同变量呈现的城市少数民族语言功能的变化特征

伴随城市化进程,在物质生活领域和文化精神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民族间频繁接触和交融,少数民族在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上发生着变化,在母语的使用功能、兼用语言等方面呈现一些新的特征。

(一)维吾尔族家庭环境中母语的选择与使用与家庭成员的民族构成有关

在家庭环境中母语的使用占绝对优势与家庭的民族构成有关。在样本调查中,维吾尔族家庭中维吾尔单一成员占92.31%,维吾尔族与汉族混合成员占1.28%,维吾尔族与其他民族混合成员占1.33%,其他情况占5.77%。由此可见,维吾尔族与其他民族之间通婚现象不明显,基本保持本民族成员内部联姻,这是形成维吾尔族家庭语言以维吾尔语为主,很少兼用其他语言的主要原因。徐思益教授依据语言的应用场所和环境将语言分为工作语言、生活语言和家庭语言。他认为家庭语言只限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际,已丧失社会使用价值。①《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第32页。

(二)维吾尔族家庭环境中母语的选择与使用存在代际差异

维吾尔族家庭成员的语言选择主要为维吾尔语,维汉双语和其他语种,单一使用汉语的比例极小,几乎不使用。调查对象与父母交流时选择维吾尔语的占91.67%,与祖父母使用母语交流占92.95%,呈上升趋势,而使用维汉双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调查对象与平辈 (兄弟姐妹)之间相互选择母语交际的比例为87%,使用维汉双语的比例占7.05%;与亲戚母语交流的比例占89.11%,维汉双语占3.84%。与配偶或恋人使用母语交际82.69%,维汉双语交际的占8.33%,与晚辈 (孩子)使用母语交际的占80.13%,双语交际的占8.97%。可见,维吾尔族在家庭环境下的语言选择基本遵从于本民族母语,少数人选择维汉双语。

(三)维吾尔族在社会环境中语言使用受语域影响,逐渐由单语向双语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维吾尔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语言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少数民族广泛兼用国家交际共同语,就此可知,他们对国家共同语的广泛认同。在新疆,政府针对各民族群体进行双语普及历时久远,力度较大。同时,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对少数民族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有望通过掌握和学习汉语体现自己的国民身份。其次,少数民族母语使用能力受到挑战,使用范围在逐渐缩小。马戎教授在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中提出:语言应用具有市场选择机制。②马戎:《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就业市场在雇佣劳动力时要求求职者具有一般性的工作语言交流能力。不同产业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一般性口头交流的语言能力;二是使用行业内通用语言文字交流,学习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如今,少数民族意识到仅仅依靠自己的母语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 (特别是掌握好国家通用语)的途径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获得更高待遇的工作,例如公务员、公司主管、大商人等。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兼具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属性与功能,决定了生活在此的各民族必将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在语言生活方面,即继续保持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交和教育的需要,兼用汉语满足自身交际需求,对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的社会地位呈认可的态度。由于青年人多数接受双语教育,汉语的影响在逐渐扩大,双语人的数量在增加。在开放的语言环境下,维吾尔语和汉语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民族关系中健康发展,成为乌鲁木齐地区重要的交际用语。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乌鲁木齐母语
母语
维吾尔族手艺人
母语
2008—2014年乌鲁木齐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新疆首条ETC车道落户乌鲁木齐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