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490”是怎样产生的

2015-06-03王力伟

新课程·中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学问题算式数学课堂

王力伟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课堂上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必须专注于每一堂课,尽量避免出错,这样才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做好学生的榜样。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算式

近段时间听了几节课,在一节数学课上出现了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当时老师在讲解一道应用题,题是这样的:

七年级170名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如果每个男生平均一天能挖3个坑,每个女生平均一天能种7棵树,正好使每个树坑种上一棵树,则该年级的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当时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分析了解题思路,然后和学生一起设该年级有男生x人,则女生有(170-x)人。列式得:3x=7(170-x),接着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这个方程式,去掉方程右边的括号,当算到7×170时,班里有一个学生大声喊出了1490的答案,然后全班所有同学都跟着喊1490,老师也没有提出异议,就照着写下了下列算式:

3x=7(170-x)

3x=1490-7x

10x=1490

x=149

此时,我问了一下旁边的老师,7乘以17不等于149吧!紧挨着我的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应该是听到了我说的话,于是就举起了手,老师就让他站起来,他说老师7乘以170应该等于1190。此时,老师处变不惊地说:咱们班这么多同学,只有某某一位同学发现了问题。然后把错误纠正了过来。我不能肯定老师在板书这道题的时候是否发现了这个错误,如果她发现了,那她可能故意不说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同学自己去发现,如果那个男生不举手,老师可能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如果她没有发现,那我就很佩服老师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但我这里不想站在老师的角度说什么。我只是在思考一个问题:1490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当一个学生脱口说出这个答案后,全班所有同学都异口同声的随身附和,连一个发现错误的都没有。甚至我还发现这种随声附和的现象在这节课上不止一次的出现。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感觉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没有知识传授上的失误,它都是授课教师精心设计的自认为是最好的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他人对这节课的评价与看法只能是他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标准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有没有思维,是主动思维还是被动思维。没有思维的课,设计得再好也是败笔,被动思维的课充其量只是一般的课,只有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的课才是最好的课:最为学生喜欢的课。新课程理念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认为最合适的解释应该是在课堂上把思维还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这里探索奥秘的感觉就是思考的感觉,是思考之后带来的创造性的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悦之情。如果失去了这种情感,学生的学习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的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渐衰竭,甚至枯萎,也只有思考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不可遏制的向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房屋,他说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自己去做。这才是创造性的劳动,也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学生所喜欢的。

我们再回到这一节数学课上,在看似热闹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缺乏思考的积极性。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那就不会出现全班同学都跟着一个同学喊出1490这样错误答案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是缺乏思考的课堂,也注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在少年时期没有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的思考了。真的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上所有学生的思维在飞跃,学生在体验创造的快乐。而“1490”的现象永远不要出现。

参考文献:

[1]马文忠.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现状调查和教法优化探索[J].教学与管理,1999(10).

[2]吴也显.教法与学法关系试探[J].教育研究,1995(02).

[3]蔡勇.让学生在体验在成功中学习数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教学问题算式数学课堂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