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们在谈论历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5-06-01马兵等

当代小说 2015年3期
关键词:当代史历史观同龄人

马兵等

当我们在谈论历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老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常被指责为实用主义的历史观,但倘从认识论的角度,它的意味或许是,当历史与当前的视域重合时,历史才是真正可解的。当人们在谈论历史时,一般是把历史做悬置化的理解——通常情况下,这个叫历史的庞然大物并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发生关联。相应地,我们置身的现实生活也往往因为没有被历史化而在厚古薄今的传统中显得无足轻重。比如,不管是“70后”作家还是“80后”作家,在他们写作的起初都面临着来自于前辈的一个共同的指责,即他们的写作是“历史感匮乏”的写作,这几乎成了青年人写作的一个无法摆脱的原罪。“80后”重要的批评家杨庆祥在他著名的《80后怎么办?》一文中,也自认是“历史存在感缺席的一代”,他说:“因为无法找到历史与个体生活之间的有效的关联点,所以不能在个人生活中建构起有效的历史维度,另外一方面‘暂时性的参与历史的热情又不能持久和加固,这一切导致了一种普遍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一虚无主义的典型表征就是以一种近乎‘油滑的态度面对生活和他者,在我的同龄人,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中,他们日常言行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完全无视一个事情的性质和范畴,而用一个完全局外人的身份和语气来对其进行嘲讽和戏谑。”

然而,我以为,也许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当我们使用“历史匮乏”时,我们对历史的定义就隐含了某种鲜艳的、本质主义的理解,它指向宏大的叙事和波谲云诡的跌宕时代,同属于“告别革命”的背景的“70后”“80后”自然因无缘经历而被历史放逐。可是,当我们转向一种建构主义的历史观,相信一代有一代之历史,那么为什么70后、80后经历的过往不能成为历史元素的构成呢?也许,话可以反过来说,一切当代史也是历史。

本期四季评,聚焦点即在那些处理现实/日常与历史/记忆的文本。

猜你喜欢

当代史历史观同龄人
重构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感觉“被同龄人抛弃”,不过是错过一班车的焦虑
莫等闲, 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对克罗齐和柯林武德关于历史概念的解读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当代史”意识的凸显与写作路径的拓展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习近平的历史观
本是同龄人 互为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