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生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2015-06-01张明霞
张明霞
摘 要:医学高校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培养计划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医学教育发展的急切呼唤。通过构建全程化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搭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块,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营造与社会共育的卓越医生人文素质教育文化氛围,为医学高校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一条有效的育人路径。
关键词:卓越医生培养;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63-02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实施的旨在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实用型全科医生的一项重要计划。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主要在农村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慢性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1]。医学高校是培养卓越全科医生的主要阵地。
医学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研究是医学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
(一)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高校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医学与人类相伴而生,医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人服务的,其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2];传统的希腊医学,关护“人性”特征非常明显,古希腊圣贤的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大凡杰出的古代或近代临床大师,无一不关爱“人”,着眼于活生生的人[3]。现代以降,在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影响下,医疗技术发生了质的改变,医学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受惠无穷。但是,医学也开始脱离人文,医学教育“技术至上”观点日趋严重,医学如何发展,医学教育责任任重而道远,医学只有与人文紧密结合,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造福人类。正因为这样,要想发展面向基层农村的医学教育,医学高校必须强化医学生对医学的原初定义和目的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二)医学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目标的应有之义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着眼于培养基层需要的具有优秀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兼备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科学思维、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具备行业引领潜质及创新意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基本技能,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并能适应新的医学标准要求的临床医生[4]。这种基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教育、卫生规划战略定位决定了卓越医生的培养,更加强调其人文素质教育。而目前,在医学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教育环境下,医学生往往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而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其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相对薄弱,这些都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相悖[5]。因而,医学高校在加强医学生医学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学习的同时,应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卓越医生培养过程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二、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研究
(一)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理念、模式
医学高校作为开展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主体,对医学生的培养必须以“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重视医学生的深厚人文底蕴、高尚职业道德教育,以达到为农村基层培养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医生。为此,在其“人文素质教育”路径上需要构建全程化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块,构建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优秀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营造与社会共育的卓越医生人文素质教育文化氛围。
(二)构建全程化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围绕医学“正确了解疾病——人——社会”这一关系式,建设医学人文素质理论课程群,课程要凸显医学科学发展的大文化观,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完满和谐的大健康观,体现预防、保健、医疗各层面上的大卫生观,课程要涵盖医学教育中必需的心理、社会等文化知识体系,注重古代与现实、内因与外因、宏观与微观、医学自身与心理、社会等诸多辩证关系中的文化联系[6]。这一架构不仅承袭了医学的文化传统,而且开掘了医学的文化源泉,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发展。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以五年制临床全科医学生培养为例,可分为课堂课程教学模块和开发课程模块。
在医学生教育的前两年以“通识人文教育”为主。目的在于尊重和发展医学生的个性,关注医学生广博知识的积累,关注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这一阶段可分为公共人文素质教育和理性、观念性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两部分[7]。公共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侧重所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共有的人文素质教育,除高校“两课”和一般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外,学校可以制定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教育阅读书目作为开发课程模块,制定阅读实践手册,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完成,增强学生对一般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内化,对地方文化的认知。理性、观念性的人文素质基础教育则强调医学教育价值观的养成,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对医学本质、医学规律和医学的社会性等根本问题的正确理念。在课堂课程设置上可开设医学导论、人文医学总论、医学哲学等课程,使学生懂得医学的过去及其发展过程,让学生能正确解释人文医学内涵,能用医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对医学分析、判断、综合与创新能力。在开发课程模块上,学校可在每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依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学生对医学生誓言的学习和朗诵,组织新生和毕业生参观校园实验室、医学伦理馆,交流自己家乡的医疗卫生状况,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医学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医学教育的三年级至五年级,以培养医学生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以为病人解除病痛、增进健康,注重培养学生在卫生管理和临床实践中人性化操作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7]。国内一些大学通常开设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行为医学(分专业)、社会医学、医学人类学等课程。通过开发课程将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置于大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获取信息、了解事实、提出假设、做出是非判断的基础上,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提高医德修养。
医学人文课堂设置的两个阶段各有所侧重,又浑然一体,能有效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三)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可以通过改革传统的学生讨论、案例讨论、大课堂发言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辩论会、模拟学术会议发言、创意演讲、角色扮演、录像教学、两个甚至多个教师同堂的以问题(PBL)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医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利、人格、尊严、健康需求以及未来命运的直接关怀等文化因素有机地注入在课堂讲授中,使教学内容的抽象化与课堂表达的形象化相结合,让医学生在轻松活泼生动的文化氛围中学知识。
(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模块,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医学高校要专门建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由中心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平台,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研究平台,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考核与评价平台。
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平台,旨在加强基层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建设,在医学生教育的全程中利用假期、临床见习期及毕业综合实习期带学生深入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加强对医学人文本质的认同。对此,我校利用本地资源建立了孙思邈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深入开展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研究平台,旨在规范医学生课外医学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方面我校利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对开展的诸如杏林使者青年志愿者义诊工程、医学生暑期卫生社会实践活动、关爱工程系列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前期策划、角色情境模拟、论证,中期指导,后期总结、评估、宣传、修订,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全程参与,打造医学人文教育品牌活动,达到教育学生和服务社会的目的。
搭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考核与评价平台,旨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考核与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重点对医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临床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引导医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文素质理念和能力。
除此之外,中心可建立医学人文教育网站,构建以医学生基层就业、发展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素质网络拓展教学模式,关注和正确引导医学舆情,了解医学生心声,传递基层声音,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兴趣,强化医学生“以人为本、德术并重”的教育理念和服务基层的动力。
(五)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
教师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医学院校应培养一支“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核心的,以实践教学平台为依托,以人文素质教育实践项目为载体”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团队。这支队伍即需要具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一线临床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又需要有来自基层的具有床边的、情景的,具有感性、形象的教学特征的兼职队伍,通过教学团队的合力教育,培养出具有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精神的医学人才。
(六)营造与社会共育的卓越医生人文素质教育文化氛围
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医学院校与社会共育。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方面,学校可在校园建造一些古今中外医学科学家的雕像,在教学楼、实验楼楼道内悬挂张贴医学文化名言与标语,利用多种媒介展示中国与世界名医的光辉传统,利用校报或学校网站展示社会对医学与医生期盼的信息等,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陶冶道德情操,塑造自我。在社会氛围营造方面,基于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医生培养,还需要取得社会的支持,政府要对服务基层的医学生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可单独设立基层医疗服务奖,奖励那些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大医精诚”的医学生,发挥榜样的正能量,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蒋培余,沈志坤,陈婉玉.试析卓越医生计划背景下农村基层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40.
[2]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3(4):20.
[3]何裕民.呼唤人性的医学[J].医学与哲学,2002(9):13-14.
[4]刘成玉,王元松,马桂馨.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4(4):350.
[5]游咏,田英,桂庆军,等.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154.
[6]陈俊国,谢怿,张新颜.浅析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5):22-23.
[7]马存根.北美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医学与哲学,200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