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研究

2017-01-12姚磊李瑜

东方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融合

姚磊++李瑜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在校人数已占我国高校在校人数的半壁江山,但是从培养目标上看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这既背离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初衷,也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成人”的视角,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分析阐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的融合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融合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定义阐析

1、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偏重于技能型,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课程内容注重应用型,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条件设备体现仿真型,师资队伍是双师型。从技能型的角度来看,职业技能包含专业技能、心智技能和基本技能。其中专业技能是主体,心智技能是内核,基本技能是支撑,这三者有主次之分,但又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受过高职教育的大学生具备专业技能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市场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2、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意义

1、是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学生来说,职业技术是谋生的技能,技能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物质回馈上的区别,通常技能水平越高,回馈越高,反之亦然,但有时候也不绝对,并与靠体力谋生有本质区别。人文素质水平高低可以体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端正,也可以说是待人接物的水平如何,主要从幸福感上表现出来。两者的有效融合是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果只有职业技术,缺乏人文素质,则只能停留在最基本的谋生基础上;反之,如果只有人文素质,职业技能不高,则人文素质不能有效体现,更缺乏在社会中立足的本领。只有内外兼修,促进硬本领与软实力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是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8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鲜明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在突出技能型的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3、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任何一个单位用人首先需要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这是用人的基本条件;其次还需要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两个方面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因为用人单位不同于学校这类培养人才的单位,它如果培养一个人不仅需要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还要担心培养的人才跳槽的可能性。现在所说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有时候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这就倒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现状

(1)、领导重视层度不同。高职院校领导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程度比人文素质教育要高。一是干部选拔上,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大多从事过专业技术教育,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干部相对较少。二是经费投入上,专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一般占学院教学经费投入的三分之二以上,远远超过人文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三是专业技术教育的学时安排数量,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等远远超过了人文素质教育。

(2)、课程设置不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从培养本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了应用技能型,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一是技术教育占据了课堂的主流,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以选修课和第二课堂的形式出现。在课程设置上两者发展不平衡,有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熏陶的倾向。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未能交叉融合进行,而是各自为政。三是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专业技术教育要求更严更高,更见实效;人文素质教育本身比较务虚,不易量化考核,在评价上也可有可无。

(3)、教师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有的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技能不熟,不能胜任教学任务,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愿望。二是日常行为不能约束自身言行,在学生面前表现的举止粗俗、不雅,给学生造成了老师就是这样的素质,我也可以这样的印象。三是有个别教师道德品质败坏,利用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崇拜心理玩弄女学生,既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深深伤害,更败坏了教师队伍的名誉。

(4)、校园文化熏陶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喊口号、搞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一是校园文化大多以学生活动的形式体现,学生活动的开展以吃喝玩乐为主,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传承少。二是活动开展讲场面、搞形式、内涵不足,即使有时候想表现出内涵,也仅仅体现喊口号上,行为上表现不明显。三是校园活动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不够突出,没有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在学生活动中实践运用出来。

(5)、学生的个体有差异。有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急功近利、金钱至上、关系第一、道德品质低下的现象。一是在学习生活中突出自我利益,不肯吃亏。二是碰见困难和问题,首先不是找方法,而是想通过花钱或找关系解决。三是不懂得感恩,别人为其做了一百件好事,只要有一件没做好,就心生怨恨。四是对待感情如同儿戏,以玩弄异性为荣,没有荣辱感,道德品质低下。五是对待技能学习能混就混,为人处世投机取巧等。这是人文素质严重匮乏的具体表现。

2、原因分析

(1)、观念因素。高职院校领导层没有在观念上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一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层从学院发展的自身角度出发,为迎合市场需要,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目标,注重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实践、轻德育的现象。二是学院领导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没有整体规划,针对性不强,上行下效,没有在全院形成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共识,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全员育人的氛围。观念上的错位,进而导致行动上重视程度不同,两者发展情况也产生了差距。这两种现象不仅削弱了人文素质教育,还为高等教育留下了隐患。如:学生群体矛盾频发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学生职场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2)、课程体系设置因素。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专业针对性很强。二是自从国家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开始借鉴,学习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许多学校课程设置简单,流于形式,那些与市场经济和现实紧密联系的选修课几乎没有。三是有些学校选修课不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实际需要开设,而是本末倒置让老师选课程,再决定开设。各校开设最多的也是国家硬性规定的“两课”,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几乎没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顶层设计。

(3)、教师因素。一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升级而成,中专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学历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广,人文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而教师和管理人员为人处世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有些学校的辅导员只管学生日常生活及政治思想表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关心不够。而任课老师只关心学生对自己所授课程的学习,不管学生日常表现。三是教学管理人员通常只管本部门的工作,缺少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更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

(4)、校园文化氛围因素。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相对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来说,通过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各级各类社团文化活动,对提高或者说潜移默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流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内涵建设不足。学生活动的开展没有从高尚的人格塑造、优雅的气质培养、良好的修养锻炼等人文素质提高入手,更多的是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理解,更没有从大学生“成人”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教育。

(5)、校外因素。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很多的挫折和失败,这其中有家庭环境的因素,也有社上不良风气带来的影响等等。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反映了他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原因一是有的学生家长自身素质较差,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养成了孩子胆小自卑或倔强不讲理的性格。二是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上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腐朽思想影响,为了追求享受和物质利益,自私自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讲仁义道德,缺乏“为人”的准则。

四、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途径

(1)、转变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决策层思想上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职业技术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把职业技术比作学生的硬实力,那么人文素质就是软实力,这可看做学生成长成才的两极,只有两者协调平衡发展,让学生技能精湛,人文素质高,才能使其真正意义上“成人”。其次,决策层要在办学经费、政策、人事安排上向人文素质教育倾斜,在校内形成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加大力度弥补这个短板,使之经过一个阶段达到与职业教育同等水平,则学校的发展会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再者,学院领导要在行动上主动谋划人文素质教育学科发展的方针办法。一是要把自身优秀的人文素质通过各种渠道向师生进行传帮带。比如近些年一些大学校长利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向广大师生传经送道,弘扬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就受到很大欢迎,社会影响也很大。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处平台的优势。高职院校领导因工作需要每年各种学习考察交流比较频繁,在这过程中可把先进的理念、办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我所用,以此推动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2)、改革课程设置。一是要增加人文素质学科学时。针对人文素质学科教学和实践环节相对职业技术教育学时较少的情况,要明显增加人文素质学科的学时,使之达到技能教育相同或接近的水平。做到小平同志说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二是各校要切合实际安排人文素质课程,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每所学校素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情况不一样,校情和学生素质也不一样,有的学校做得好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另外一个学校可能就不见得行得通。所以一定要清醒定位,围绕培养目标,紧密与市场相联系,从实际出发设置人文素质课程。避免橘生南为橘,生北为枳的情况。三是要加强人文素质学科课程的顶层设计。首先无论是人文素质选修课或必修课,还是国家要求必设的“两课”,都是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科学规划,要请熟悉校情学情的校内外行业专家科学规划设计人文素质学科,负责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部门也要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如学工部、团委、工会、思政处等等。做到要先有课程,再围绕课程聘请或培养教师,杜绝出现因师设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思想处和基础教育部职责的情况。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败起关键作用。所谓方针政策定了,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所以一定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引导以往由中专学校合并升级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转变观念,不能按照过去教育管理中专生那样来应对高职院校学生;帮助他们拓展知识结构和知识面,提高自身人文知识,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二是新进教师要有严进严管的原则。首先用科学的方法考察新进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和人文素质,这是其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其次要避免新进人员入职后被校内遗留下来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影响,从而同流合污,恶性循环。三是待遇上要给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提高。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老师大多是文科专业出身,收入来源局限于工资和课酬,不像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收入渠道广,还可以运用技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而创收,所以适当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待遇,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和安心从事教学工作。

(4)、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上个世纪9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即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文化氛围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莘莘学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要突出校园文化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专业性体现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在第二课堂的有效延伸,艺术性体现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校园文化的建设围绕专业性和艺术性开展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二要加强社团指导老师队伍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指导老师的作用很关键,相较于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相对不高,社团干部在开展社团工作时对指导老师的依赖较大,所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具有战斗力的社团指导老师队伍,对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牌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要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培养。社团干部是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执行者,对校园文化的繁荣昌盛起着重要作用。而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社团干部的成长往往是一年培养,一年使用,培养使用周期短,所以做好社团干部的培养工作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5)、加强学校与学生有交集的校外关系沟通。学生能否“成人”,除了校园的学习之外,校外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学校作为培养单位要主动与学生有交集的校外关系沟通联系,做到育人环节无死角。一是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辅导员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末和离校实习前通过写信或打电话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把学生在校表现做个通报,向家长告知学校安排学生校外实习的情况。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家校互动,让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充分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做到“有的放矢”的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避免有些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伤害,甚至是让学生走向极端,既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难度,也容易发生家庭悲剧。二是要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外各类实习实训的机会,结合行业发展、市场的变化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用最真实生动的案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要加强与学生实习单位的沟通。辅导员在学生离校后要和学生实习单位领导保持沟通,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也可以把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带回学校,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提供一手资料。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成人”,其次才是成才。“成人”是要让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融入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中,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成才是市场和学生家长对高校的期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深刻阐明了技术和人文的关系。对高校来讲,育人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高职院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是要在党的教育方针下,一手抓专业技能学习,一手抓人文素质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发展,才能实现育人的培养目标,才能满足市场和家长的期望,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高校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朱耀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8.

[2]刘科.全球化视角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4):75-78.

[3]金燕.高职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4]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5-42.

[5]陶微英,徐敏.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12):34-35.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