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阈下在华留学生课外活动需求调研
——以苏州大学为例

2015-06-01杨敏邓珏

文教资料 2015年4期
关键词:苏州大学课外活动留学生

杨敏邓珏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跨文化视阈下在华留学生课外活动需求调研
——以苏州大学为例

杨敏邓珏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作者针对在华留学生课外活动吸引力不够、实效性不强的状况,依据文化传播理论及跨文化适应理论,结合苏州大学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留学生的真正需求。调查发现,设计留学生课外活动,需要建设活动官方平台,尤其是做好英文活动宣传,关注不同国籍学生对于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语言、举办方等需求的不同,为不同国籍的在华留学生设计独树一帜的主题课外活动。

跨文化 在华留学生 课外活动

在“汉语热”的时代背景之下,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加已成常态。留学生之所以来到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正是因为希望利用资源丰富的沉浸式学习环境。目前来华留学生主要在各大高校学习,在当前留学生单独授课,封闭管理的教学管理体系中,中外学生联合开展课外活动,无疑是最有助于留学生适应中国文化、巩固并延伸课堂教学的手段。然而,从近几年苏州大学组织的多种留学生课外活动看,留学生参与的热情很低,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一方面是留学生急切希望融入中国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活动遇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多方查找资料,但来华留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相关研究至今还是一片空白。因此,笔者参考了跨文化交际及文化传播理论,结合苏州大学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并实施调查,了解留学生的跨文化差异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感知现状,以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文化点及愿意参与的活动形式。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化内容板块,涉及汉语和汉文化传播等方面问题,主要是了解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基础、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及对中国文化最感兴趣的部分有哪些等。第二部分则是课外活动板块。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在1960年提出,当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会出现各种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应,原因是对异文化环境中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了深度焦虑。而这种文化不适应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为:a.语言障碍导致学习态度消极,在华生活不适。b.教学方式差异导致学习方法不适,学习成效低下。c.沟通渠道缺失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交流需求受阻。d.价值观反差导致负面情绪产生,文化心理不适。其中第三条在现在的高校生活中体现为:独立留学生公寓、食堂和教室,单独编班上课,缺少文化沟通和体验,留学生的社交人群多为留学生本身,与中国学生交流不顺畅。因而笔者在此板块中设计了“你现在有几个中国朋友”这样一个问题,可以知晓他们与中国人交往的热情度。问卷的内容还包括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参与成员、活动时的地点、时间、使用的语言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第三部分为开放题,请他们就参加过的苏州大学留学生课外活动谈谈自己的感想或者给出一些建议。

本次调查问卷的实施对象为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及文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的留学生,共收到280份问卷,涉及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东校区和本部。其中独墅湖校区以印度学生为主,另有印度尼西亚、英国等少量国别,收取有效问卷159份;东校区文学院学历留学生和本部怡远楼海外进修生以日韩学生为主,共收到有效问卷82份;另外收到单独针对美国学生的有效问卷39份。数据显示,印度、日韩、欧美学生学习中文的时间均为1—3年。其中,印度学生主修医学,其他则主要学习中文。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文化内容部分

问卷有这么一道题目:“你在课堂之外使用汉语吗?”根据统计结果,日韩学生偶尔使用汉语的人多达44人(53.7%)。印度学生偶尔使用的人数也多,达36.9%。欧美学生表现出相同的选择,偶尔使用汉语比例最高,为22人(57.9%)。数据显示无论是欧美、日韩还是印度,中文交流困难并非活动障碍,他们中绝大多数已学习汉语1-3年。但在参与活动时使用的语言出现了差别,欧美学生和日韩学生都希望在参加活动时,能全部使用汉语。而印度学生选择全英文、英文和汉语的选项比例最高分别为73人(47.4%)、63人(40.9%),也就是说举办活动时的语言应该为全英文、英文和汉语,其中全英文应是首选。

在此板块中,针对探求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一问题,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些题目,以求为日后举办活动提供方向和重点,了解到的信息也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在华留学生们都听说过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有哪些,是否有意愿参加中国传统婚礼,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例如包饺子,等等。

在结交中国朋友这方面, 欧美学生表现出与日韩完全不同的倾向性, 即喜爱结交中国朋友, 其中1~2个的为9人(23.1%),3 ~5个的为12人(30.8%),5个以上的为18人(46.1%)。日韩学生选择0个的为10人(12.2%)、1~2个的为39人(47.6%)、3~5个的为17人(20.7%),5个以上的为16人(19.5%)。由此可见,印度学生和日韩学生大部分都是0-2个这样的范围,他们的社交人群多为留学生本身,与中国学生交流不顺畅,易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这是差异之一,值得关注。今后为欧美在华留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可以以欧美和中国学生为主,但针对日韩和印度学生时,则应举办互助型活动帮助彼此慢慢进入状态。

表1 问卷第一部分的主要数据

(二)课外活动部分

关于活动由什么人主办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帮助我们适当改变举办活动的思路。比如,变留学生自己作为参与的被动方为举办活动的主动方,意味着中国学生可以作为被邀请的参与者参加活动。从这一选项的结果看,日韩学生都更希望是对外交流机构举办活动,但留学生自己举办活动也会很受欢迎。对此问题,欧美学生的答案却差异较大,24人希望是中国学生社团组织课外活动,所占比例为42.9%。这道题的数据显示,活动由谁主办将影响在华留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表2 问卷第二部分的主要数据

(三)开放题部分

参与调查的在华留学生们反映的情况及建议汇总后如下:

1.语伴活动的机会有点少,不少在华留学生反映自己并没有参加过任何课外活动。第一,他们并不知道在哪里可以获取活动相关信息;第二,即便看到中文宣传海报,但不认识所有汉字,建议举办活动时设计英文海报。

2.在华留学生反映中国学生有点害羞,他们愿与中国学生交流。如他们自己举办课外活动时,希望中国学生一起参与,也希望中国学生跟他们学习日韩语或者印度语。

3.在华留学生希望举办竞技类比赛,可以提供展示舞蹈、滑雪、唱歌等方面才能的平台,建议为在华留学生成立羽毛球、网球俱乐部。

4.活动时能有小零食吃。

小磨河水利工程项目专门成立水土保持监测组,全面系统地采集了水保建设动态监测影像和数据,运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和监测法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设立监测点。全面确保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该主体工程从2014年开工到2017年10月完善水保设施期间,做到了不定期巡查或检查,并在雨季、植被恢复期增加监测频次。确保了三年多的施工过程中未发生水土流失危害事件。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找到了以往举办活动不能成功的诸多原因,为将来有效开展留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不少有益依据,并据此形成一些设想。

(一)活动内容

中国学生为在华留学生设计的活动,在考虑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时没有考虑留学生是否对此也有兴趣,且往往以自己的汉语水平及中国文化学识为标准设计活动,加上有些活动在细节上考虑不周,因而无法将不同国籍的在华留学生的需求把握周全。在华留学生希望去参观名胜古迹而不是在室内听讲座,了解书法而非太极、欣赏音乐会、观看舞狮表演,印度籍学生希望每年定期举办关于文化差异方面活动,重点关注饮食习惯的差异,因此可以为每次课外活动设置主题,例如关于“茶”的系列活动,则应该以实践为主,如茶道、品茶等。

(二)举办活动的场所

印度学生的选择为:校外〉校内操场或者草坪〉教室或者多功能活动室。日韩学生的选择为:校外〉教室或者多功能活动室〉校内操场或者草坪。欧美学生的选择为:教室或者多功能活动室〉校外〉校内操场或者草坪。这道题的选择差异比较大但是举办活动时不得不考虑的相关因素,故具有极高参考价值。

(三)开展活动的形式

印度学生的选择为:旅游〉体育活动〉游戏竞技等形式的课外活动。日韩学生的选择为:中国文化体验活动〉晚会联谊〉旅游。欧美学生的选择为:中国文化体验〉旅游〉体育活动〉游戏竞技。

(四)活动宣传的渠道

目前主要的方式是老师或者班长通知,由于外国学生不像中国学生一样有班级,有比较集中的组织,因此在活动宣传上,应该多渠道同时进行。比如可以让任课老师在课堂通知的同时在留学生经常逗留的地方张贴中英文海报,并利用QQ、微信及微信平台等网络手段进行宣传。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活动主办方能尽早进行宣传,而不是临时起意。

(五)活动参与者

印度、日韩和欧美学生在选择活动参与者时希望各国学生同时参加的比例最高,因而在以后开展在华留学生课外活动时,无关乎活动的内容、形式,都应该邀请各国的留学生参加。体现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无论是文化的形态,还是传播行为、传播方式的形成,都与时代的特点、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心态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消费、消费环境密切相关,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越来越融合的社会,一个越来越小的“村落”。

综上,为在华留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时,应该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找到一个内在契合点,让留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异文化时少一些文化隔阂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焦虑。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学生为在华留学生设计的活动几乎都是物质文化,如包饺子、制作风筝等。其实也可以开展一些跟行为文化或精神文化有关的活动,如日常行为习惯或风俗民情方面的活动,介绍中国人的“面子”、“孝道”等有关活动。只有针对不同国别、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才能使留学生的课外活动真正为他们所喜爱,有助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四、结语

以上为校留学生课外活动需求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调查问卷样本进行再扩大,可以涵盖更多不同国家及分析更多数据,使得苏州大学留学生课外活动的反馈更加明晰。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均有在华留学生,应该充分关注他们对课外活动的需求及反馈,相信更多高校调查情况汇总会找到更多共同点与不同点。

[1]戴宝印.来华留学生在华文化体验体系构建初探[J].社科纵横,2013(3).

[2]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万梅.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5]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赵峰.儒家文化对日本和韩国教育的影响[J].理论月刊,2008(8).

[7]郑梦娟.汉语的国际传播: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2006(6).

[8]周宁.跨文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苏州大学第十六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指导教师周国鹃。

猜你喜欢

苏州大学课外活动留学生
国家艺术基金“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首站在苏州大学开幕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课外活动类作文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留学生的“捡”生活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满意度调查——基于苏州大学的实证研究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