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双元制”在苏州工业园区本土实践的调研与思考

2015-05-31国,杨

职教通讯 2015年31期
关键词:双元制苏州工业园区园区

顾 伟 国,杨 海 华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无限魅力,在职业教育界可谓无人不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都组织大批的职业学校领导和教师去德国取经,一片赞叹之后回来继续走原路,能在中国开花结果的“双元制”屈指可数。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现代学徒制”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也为职业学校和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当前,职业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代,也取得了很多好成果,问题是,其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还是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笔者始终以为,只有企业,才能培养高技能人才,而职业学校可以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职业素养方面有所作为。因此,不如和谐分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随着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有大量德资企业聚集园区,但德资企业最大的困惑就是高质量技能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找不到合适的人、留不住人、企业招聘成本不断提高,等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存在之根本价值,其最显性的表现就是为当地企业提供充足而又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及服务人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处于园区,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义务和使命,这也为其在园区试行德国“双元制”本土培养实践提供了可能。本文将简单阐明德国“双元制”本土实践调研的背景,全面分析调研情况,为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实践提出有效建议,亦期能为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一、德国“双元制”在苏州工业园区本土实践的调研背景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榜首,被称为中新两国合作的成功典范。作为拉动苏州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点,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同比增长8.5%;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800亿美元。截至2014年,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过5200个,实际利用外资267亿美元,其中,9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150个项目,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139个,包括7个投资10亿美元以上项目,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1]苏州工业园区良好的招商环境和人居环境,也吸引了大量德资企业,截至2013年10月,共有130余家德企入驻园区。这些德企经营业绩普遍较好,企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德资企业的发展壮大,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德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作为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服务的职业学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无法满足德企对技能人才质与量的需求,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职业学校学生所学非所需,所学无用,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影响区域经济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影响职业学校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鉴于苏州工业园区德企对技能人才需求的诉求,以及职业学校渴求自身服务发展功能的实现,开展德国“双元制”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调研,尝试引入德企主导的“双元制”本土实践,旨在希望政府支持区域职业学校与德企合作的育人行为和模式,构建良好有效的对接机制,开创德国“双元制”在苏州工业园区本土实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区域德企及其他企业培养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也为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开启新的校企模式和发展征程。

二、德国“双元制”在苏州工业园区本土实践的情况调研

苏州工业园区德企出现技术技能人才瓶颈,而一心想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和人才保障的职业学校却无所适从,培养的技能人才始终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职业学校和企业出现对接错位。在教育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政策导引下,在园区开展由德企主导的“双元制”本土实践,或许是一种科学可行的尝试。基于这些考虑及前述背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联合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局、教育局和德资企业相关协会负责人和德资企业代表组成调研组,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实践的调研工作。

(一)苏州工业园区德资企业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拥有较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园区内的德企经营发展状况普遍良好。本次调研的122家德企,包括机械、设备类37家(31%),汽车、航空零部件类20家(16%),医药、医疗器械8家(7%),电子、IT 类29家(24%),服务、咨询类10家(8%),食品、轻工业类4家(3%),其他类14家(11%)。其中,机械设备类和电子类企业占一半以上,产业类型较为集中。针对此类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如何整合区内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主动对接,引导、鼓励学校在机械、电气、电子控制等领域开展与德资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应是政府相关部门及职业学校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产业类型的集中,也便于在批量培养人才、满足用工需求方面合作项目的操作。

(二)德资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空间狭窄

本次调研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也进行了调查,表1给出的是部分企业员工的各种学历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在部分制造型企业中,员工的中专学历比例较大,在个别企业中甚至达到58%强。中专学历的员工在企业中学历较低,一般难以胜任技术性高的岗位,基本上都在流水线操作工岗位,这是其收入偏低、工作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表1 园区部分德企员工的学历结构

续表1

(三)德资企业用工需求总量呈下降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园区德资企业基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占90%以上,其员工人数基本都在千人以下。在对部分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园区德企的用工需求量并不高(见表2),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1)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提高了自动化水平,用工需求量下降;(2)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技能人才。通过对德资企业负责人的访谈可知,企业不是不需要人才,而是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企业招聘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在用人方面越来越慎重。

表2 2015年园区部分德企用工需求量

(四)“校企合作”是德资企业人才招聘的重要渠道

区域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人才的竞争上,势必造成企业在人才的获取都相对较难。随着德国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其对当地员工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将逐步提高,导致德资企业每年人才招聘难度不断加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找不到合适的人;(2)留不住人;(3)企业招聘成本高。因此,企业愿意花一定的成本与学校进行合作育人。在进行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企业产品技术、企业文化的宣传,相互渗透式的参观交流、生产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在读期间就已经对合作企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接受并愿意去企业工作,这有些类似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直接面对合作企业。这种合作不仅使学生更容易就业,也使企业对应聘人才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其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企业既与本科院校合作,又与职业院校合作(见表3)。

表3 园区部分德企与各类学校合作情况

(五)德资企业对“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认可度较高

德国职业教育创造的“双元制”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形式,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双元制”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传统与技能培训结合、企业与学校结合、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结合,充分体现了劳资双方之间的协调,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无缝对接。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70%的企业表示,支持员工接受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超过70%的企业更愿意招收经“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做员工。如博世汽车零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本身就拥有学徒制培训中心,每年投资1500万元用于员工培训及考证。

(六)德资企业期望职业院校为其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本次调研中,有45%的德企提出,希望员工掌握一定的技能,最好是入职前便拥有德国商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调研过程中可以看出,由于企业设备的更新、产品的升级等原因,企业都将花大力气对员工进行培训。但从园区内德企的角度看,对企业员工缺乏系统化培训,企业员工在技能提升方面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在岗稳定性。很多企业在培训时多采取入职培训,培训模式大都是让部门主管或者经理先去国外接受专业培训,回到企业再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类似于传统的师徒方式。这种培训比较松散,没有系统化,主管或经理接受培训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员工的技术水平,“有技能无理论”或者“有理论无技能”者大有人在。而目前在园区内的130余家德企大都为现代制造业,要求员工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因此,他们寄希望于职业院校为其进行专门的系统化培训,毕业生最好是可以直接上岗的技术蓝领。

三、关于德国“双元制”在苏州工业园区本土实践的思考

(一)德国“双元制”本土实践的价值意义

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企业资源及经济发展环境的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育技能领域培训产业,既是服务产业发展的转型跨越,也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多元化办学的有效尝试,更是优化园区人力资源现状、服务德资企业的有效手段。

1.满足德资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企业会把自己未来的设备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技术升级都会考虑进人才培养中去,可使教育教学计划跟上企业发展形势,减少盲目性,基本满足德资企业生产的需要,从而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对接。“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不仅要求企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还需要企业参与对学生的培养。学生进校时就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或德资企业的员工接受德国“双元制”培训,不仅仅是技能培训,更能产业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更具有稳定性和适应性,对个人发展晋升和服务企业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如何在企业中表现,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对于提升园区技能人才的整体素养也具有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2.拓展学生(或员工)的发展空间。不可否认,目前,德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员工流动率较高,影响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开展德国“双元制”培训,可不断扩大中专学历学生的就业空间,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水平,更快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双元制”教育模式和认证考试制度,不但能为职业学校切实培养人才提供新的契机,还可为中职学生(或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和自身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3.降低德资企业的用人风险。实施“双元制”培训模式,使学生有较多时间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其间,企业可以直接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协调沟通能力等,及时给予规范化的指导。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融入企业文化,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考察与精心培养,挑选到称心的员工,降低匆忙聘人不当的风险。

(二)德国“双元制”本土实践的角色规范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具特色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紧密结合,在传统的“双元制”教学中,企业培训是主体,学校教学处于辅助地位。要原汁原味的吸收“双元制”教学理念,需要当地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与支持。[2]

1.政府在支持引进“双元制”教学平台中发挥先导作用。引进“双元制”教学培训模式,需要政府部门牵头支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成立德国“双元制”培训教学机构;(2)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3)明确“双元制”培训教学平台的定位;(4)召集争取德资企业的参与支持;(5)确定资金投入渠道,等等。

2.企业在“双元制”教学平台运行中起引领作用。无论是成立跨企业“双元制”培训中心,还是只为本企业服务的“双元制”教学平台,企业的参与和引领都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应承担以下职责:(1)提供培训场地及设备;(2)按照“双元制”教学体系的要求,组建企业培训师资,负责教学平台的具体管理与运营;(3)按照企业的标准与待遇对待学生;(4)负责学生参加德商会组织的技能鉴定、考证工作。而出于对合作企业负责的考虑,学生参加“双元制”教学培训之前,应在公证部门主持下,在学校及其监护人见证下,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各自责任义务。

3.学校在“双元制”教学模式引进过程中起规范作用。学校负责学生理论课及德育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兼顾其个人全面发展。但学校是办学主体,在培养学生、项目合作推进过程中,担负着严格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的职责,主要发挥规范监督作用。

(三)德国“双元制”本土实践的具体构想

借鉴国内许多地方植入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依托苏州工业园区唯一公办职业学校,为区域发展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实践,可以分为三步走。

1.合作成立“博世”班,为博世公司培养人才。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德资企业,保留着德国最传统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拥有较完善的学徒制培训中心,各项设备齐全,培训师经验丰富。因此,首先寻求与博世公司的合作,凭借公司的学徒培训中心的设备及师资,由博世公司面试选择录用学生,学校为博世每年招收30名学生,成立“博世”双元制班,就园区职业学校与博世公司合作培养五年制高职生和三年制中职生达成协议,满足服务博世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人才需求,形成校企合作育人效应,逐步辐射整个园区。

2.与博世公司合作,有偿培养其他德企所需人才。为满足园区内其他德资企业的需求,除了开设“博世”双元制班专为博世公司服务之外,还可考虑由政府和德资企业在苏协会沟通协调,让德资企业提出人才合作培养及需求计划,由博世公司和学校联合招收培养学生供给其他德资企业,培训费用由相关德资公司承担。这种培养方式可以让更多学生进入“双元制”教学班,不断扩大“双元制”培训的影响力。

3.成立苏州工业园区“双元制”教学培训中心。通过引进德国专业培训机构负责运营管理中德培训中心,开展“双元制”教学培训活动。通过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与政策支持,架起服务园区德企的桥梁,促进技能领域培训产业的成长发展。(1)寻求与德国职业学校进行“双元制”教学合作,签署合作协议。(2)成立中德“双元制”培训中心,明确服务宗旨、运作模式,鼓励企业以会员制方式积极参与,通过培训员工及提供毕业生的方式,共同建设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3)邀请多家德资企业参与合作,并在德国专家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德国商会技能认证考试。

(四)德国“双元制”本土实践的经费保障

德国“双元制”职教培养模式要在苏州工业园区生根发芽,经费保障是首要前提。为确保“双元制”教学培训中心的正常运营,必须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保证学生学员的培训顺利开展。(1)政府在“双元制”教学培训中心运营初期,提供一定的起步资金,并根据培养培训的人次给学生和培训中心一定的经济补助。(2)为保证德资企业权益不受影响,所培训的技能人才不流失,学生在进入“双元制”培训中心培训前,须签订经过公证的协议,承诺要在公司工作三年。(3)邀请德资企业以会员身份加入“双元制”教学培训中心,并每年缴纳一定的会费,为其培养培训招聘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便利。[3]

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作为面向国际产业市场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企业用人困境,探索政府先期主导、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的新模式,这对于招商引资、塑造新形象以及服务德资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1]苏州工业园区网.苏州工业园区概况[EB/OL].[2015-04 - 20].http://www.sipac.gov.cn/zjyq/yqgk/201501/t20150106_333971.htm.

[2]陶玉琼.中德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81-82.

[3]王广峰.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8-92.

猜你喜欢

双元制苏州工业园区园区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