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研究——基于CNKI学术期刊2010-2014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2015-05-31莹,祁

职教通讯 2015年31期
关键词:校企机制高职

安 莹 莹,祁 占 勇

校企合作联盟是高职院校、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构建的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以保证不同参与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可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需要、对企业忠诚度高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对于学校,可完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因此,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2010—2014年我国校企合作研究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并选取高频关键词进行领域构成分析,以此揭示校企合作的研究热点以及各研究热点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探寻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工具

研究以中国知网(简称CNKI)作为文献数据来源,通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搜集,采用标准检索,检索控制条件中将期刊年限指定为2010年—2014年、期刊类别指定为核心期刊和CISSCI。并以篇名为“校企合作”进行标准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1263篇。为了研究的有效性,剔除报纸评论、人物专访、会议纪要等非研究型文献后得到1048篇文章。另外,将这些审核过的文章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将“校企结合”、“校企联盟”、“校企深度融合”统一成“校企合作”,从而得到本文的研究资料。

本文的研究工具采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系统和SPSS19.0统计软件。研究步骤为:(1)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系统中建立一个新项目,项目编号为11,格式类型选择“CNKI中文<TXT>”;(2)将1048篇有效文献的本地文件夹输入到“选择目录”中,进行提取操作;(3)进行文献年代及关键词的统计;(4)抽取词频为11的31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建立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和相似矩阵;(5)进行聚类分析,将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SPSS19.0中,采用样本聚类,得到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图。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利用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的统计功能,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并分析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度,同时对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校企合作的研究热点。

(一)高频关键词确认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精髓,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凝练和概括,可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可以将关键词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某个关键词出现得越频繁,表明该学科对其关注度越高,高频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发表的1048篇有效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1046个。根据Dcmohue由齐普夫第二定律推导的高频词与低频词的临界值界分公式,结合我国学者孙清兰提出的高频词与低频词的临界值计算公式以及各数量同频词的词频估算法,最终确定频低频词阈值为11。统一同义词,删除有明显语法错误、涵义过于宽泛的关键词,得到有效高频关键词31个(见表1)。

利用Bicomb软件,对1048篇“校企合作”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共得到了658个关键词及每个关键词所占的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并按照其频次进行降序排列,为了保证共词分析的效果,根据关键词累计百分比的变化,选定截取高频关键词的阈值。本文选取累计百分比,频次≥11的31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作为关于校企合作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表1 校企合作研究高频关键词

从表1中可见,这31个高频关键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代表近年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的热点。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统计,可以初步反映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的热点。

(二)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和聚类树图分析

为了得到符合尺度分析要求的数据结构,深入揭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需要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探寻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将截取的31个高频关键词利用Bicomb软件“矩阵”中的“词篇矩阵”功能,生成关键词的词篇矩阵,将词篇矩阵导入到SPSS17.0中,通过软件中“分析”—“分类”—“系统聚类”进行分析,选取“相似矩阵”“树状图”“Ochiai系数”,因为Ochiai系数表示的是关键词间共现的相对强度,即展现的是两个关键词之间联系的距离远近或紧密程度,其值越接近1,表明相应的两个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大,反之,数值越接近0,则表示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小、距离越远。本研究中高频关键词“校企合作”与其他关键词的相似度或距离远近程度,由近及远依次为:职业教育(0.531)、职业院校(0.436)、体制机制(0.390)、人才培养模式(0.360)、专业(0.315)。这一结果说明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在研究职业教育政策方面更多地讨论校企合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相关的政策,以及结合政策分析、政策价值取向等加以研究。

本文对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分析,把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聚成一类,以表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组成。由聚类分析可知,2010-2014年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可分为五类:(1)我国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2)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3)产学研合作研究;(4)校企合作相关理论基础研究;(5)校企合作政策的研究。

三、问题与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校企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理论基础、政策等方面。为了更充分地展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依循共词可视化研究的框架,进一步分析校企合作研究的研究现状。

(一)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构建的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以保证不同参与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技术优势等为合作企业提供前沿性知识、先进技术、人力资本等资源,并从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得资金支持、学生实习就业机会等。企业通过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等来获取管理咨询、技术创新、优秀员工等资源。校企合作双方的资源互补性为校企合作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关于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的重要性,葛竹兴等学者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高职教育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的根本道路。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双岗双职一体化”校企合作的新的创新机。[1]陈家颐、万军指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改革的关键在于从思想层面上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和从实践层面上解决如何去创新的问题。他们分析了创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动因,探讨了创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路径。[2]张静针对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及共同体内涵建设三个层面探索实践了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高职学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之路。[3]潘艾华认为,校企合作模式的确立为我国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但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状况日益凸显。她从校企合作联盟的基础入手,分析了校企合作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包括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体制机制的构建;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经费筹措机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保障机制的完善。[4]

(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甚至是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学习与岗位的对接、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对接,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接轨,杜绝“产学脱节”现象。[5]亓传伟、王灵莉阐述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即就业与招生困难、实践教学薄弱,并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应该建立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探讨了实现该模式的具体举措:“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的合作;课程教材的合作;师资授课的合作;认证考试的合作。[5]常青、张立基于对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以及对已取得成果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张爽总结了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典型模式有工学结合模式;实习基地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全面合作模式。并分析了这几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7]

(三)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研究

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上,孙诚等学者提出,校企应当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实现全过程参与教学改革等实践途径,全面推进“校会合作、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李选芒、王永莲认为,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们根据示范性专业改革的实践,阐述了高职教育校外实训基地开发、订单培养的做法和实施情况,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9]易洪雷等学者认为,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以及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他们以校企合作联盟为切入点,提出了“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企业技术中心为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全面合作联盟”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模式,构建了集科技服务、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提高实训效果与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10]

(四)校企合作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纵观国内外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校企合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涉及到“三螺旋”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价值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理论。王金辉指出,在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中,存在着协调配合不到位、合作层次不深入、联动机制不健全等运行机制缺乏的表现,他借助“三螺旋”理论视角,解读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同时在对“三螺旋”基本模型中政府与高职院校、政府与企业、高职院校与企业两两螺旋间建构机制解析的基础上,提出政、校、企之间联合建构机制框架并进行解析。[11]唐家州阐述了知识转化流程与校企合作的关系,并从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解读了当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困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并尝试引入知识管理理论构建校企合作机制,解决校企合作当前面临的困境。[12]邓志辉、杨卫军基于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论述了高职院校怎样在培训员工方面推动校企合作。首先,应多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其次,应选择中、小型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并选择贴近合作企业生产实际的培训内容。[13]

(五)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研究

尹金金通过梳理德、美、日三个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主要政策法规和配套政策发现,合作形式多样,政府、企业、学校职责分工明确,经费分摊机制完善,以法律作为保障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制度的鲜明特征,并对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14]赵永胜认为,我国校企合作在政府政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由于仅具方向性与指导性,所以缺乏各方刚性执行的基础。如没有对校企合作制定出考核目标,没有奖励与惩戒机制,没有有效的管理机构,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等,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开展。[15]王剑波通过对瑞典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实践做法予以探讨,并对加强我国校企合作提出了相应建议。[16]李梦卿等人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规章,认为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制度,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法规及相关激励与监督机制建设;同时,促进职业院校完善校企合作办学规章制度,引导企业构建校企合作的配套机制。[17]

四、结论与展望

深入推进和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主要方面。虽然我国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照搬国外经验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还需要在这些方面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的研究,以期丰富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

(一)加强校企合作研究的方法论探索

我国校企合作研究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重视不够,即使属于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太重视一手数据的收集,研究中多数使用二手数据”,同时,“大部分研究的资料分析主要停留在简单的百分数统计上,对诸如统计推论、多元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还重视不够,有的需要统计检验的甚至没有经过假设检验就匆匆得出结论。”事实上,对数据的测量与分析是定量研究的基本要求。这就迫使校企合作研究者必须要强化方法意识,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各类研究方法来研究校企合作问题,特别是重视研究方法的科学使用,从而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地学习定量研究方法,灵活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便于科学研究的重复验证和研究推广。

(二)增强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办法研究

到目前为止,文献中提出了大量校企合作具体实施办法。但是,如何保障这些办法的顺利实施,如何确保这些办法能真正产生效果,从当前已有文献中来看,较少有这些方面的研究。如李明惠等提出采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署协议书的方式可形成学校为管理主体、学生自主管理、企业全程参与管理的顶岗实习管理特色。从表面上看,三方协议书是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实施的好办法。但是,更关键的是,三方协议书应该如何制定呢?因此,从已有文献和校企合作实践来看,人们还过多地停留在观念创新阶段,还未完全真正进入实践创新阶段。[18]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问题的探讨,因加强实践和调研,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强化对国外校企合作研究经验的适应性研究

在校企合作的研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较我国更为全面、系统、具体化,其研究在内容上具有可操作化,应用性较强;研究方法上综合化、可视化。所以很多学者对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的校企合作做了深入的分析,以寻求西方国家的优秀经验,但在大多文献中,许多研究者仅在文章中大量论述西方校企合作发展状况、模式、经验,却未能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一些适应我国现实发展状况的意见,学习西方经验,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1)外国经验和本国实际相结合;(2)学习和创新相结合。唯有贯彻了这两个基本经验,才是有效的、成功的学习和借鉴。坚持外国经验和本国实际相结合,不仅要注意外国经验和本国实际、具体国情相结合,而且要注意外国经验和本国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借鉴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际,创设适应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葛竹兴,张龙,杭瑞友.“双岗双职一体化”校企合作体制创新实践[J].高职教学,2013(2):5-8.

[2]陈家颐,万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因与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1-113.

[3]张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管理方略,2012(31):74-77.

[4]潘艾华.基于校企合作联盟理论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4):11-13.

[5]亓传伟,王灵莉.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3):181-182.

[6]常青,张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职教论坛,2012:81-82.

[7]张爽.以攻关项目为纽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9-13.

[8]孙诚,牟信妮,郝晓秀.“校会合作、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天津职业大学印刷工程系产学研实践为例[J].教改新浪,2011(33):20-22.

[9]李选芒,王永莲.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94-95.

[10]易洪雷,等.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140-142.

[11]王金辉.“三螺旋”理论下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50-52.

[12]唐家州.从知识管理视角解读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困境[J].教育与职业,2012(24):14-17.

[13]邓志辉,杨卫军.高职院校怎样在培训员工方面推动校企合作——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119-121.

[14]尹金金.德、美、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比较研究——基于历史视角与特征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86-89.

[15]赵永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管理,2011(36):36-38.

[16]王剑波.瑞典校企合作的政策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7):66-69.

[17]李梦卿,张碧竹.我国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11-15.

[18]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1.

猜你喜欢

校企机制高职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