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在中职专业教学中的添“由”加“促”
2015-05-31丁志康,周伟娟
丁 志 康,周 伟 娟
在职业学校,如果仅仅强调文化课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虽然凸显了学生素质的公共性、长期性和普遍性,却缺乏针对性;但如果一味地强调文化课为专业服务,又有些狭隘,缺乏基础性。正确处理好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和针对性关系,归根结底就是要回归到对人的培养和教育这一根本问题上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合格、有知识、有素养的公民,这是文化课的共性;另一个是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因此,应从专业角度出发,结合专业教学需要,重新认识文化课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文化课在专业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认清现状,转变思想,重视文化课对专业教学的添“由”加“促”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生产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在职业教育中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研究、逐步改革完善的过程。但是目前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思想上轻文化重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大多是在初中由于文化基础课比较薄弱,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对物理、数学、外语等文化课有排斥情绪,他们选择上职业学校,一方面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尽快就业,另一方面是为了少学、浅学甚至逃避对文化课的学习。所以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及家长都普遍认为,到职业学校来上学就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文化课学不学、学得好不好不重要。所以学生对于学习文化课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态度也必将懈怠,在课堂上就会看到趴倒一片、无精打采的现象。受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很低的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教授文化课的教师就会感到上课很费劲、没有成就感,这种情绪上的连锁反应,就形成了一种大家普遍公认的说法——在职业学校专业课重要,而文化课不重要。
(二)文化课与专业课脱节
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对知识应用重视不够。文化课与专业课界线分明,内容自成体系,文化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两者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缺乏横纵向联系。文化课并没有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也没有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例如,目前中职学校开设的数学课程里加入了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很难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专业课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用处不大,所以学生学不会,也不感兴趣。但是在数控编程课上,运用手工编程方法编写中等复杂零件的加工程序,需要进行基点坐标计算时,往往会运用到三角函数求解,而学生对于数学的基本运算和公式却没有掌握好,导致专业课想学好却力不从心。
(三)文化课教师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的文化课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从普通中学转型或调入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并不是很深,甚至了解很少,而且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想让这些教师在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联系专业和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基础的任务,其目的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有文化、懂技术的应用型劳动者。而上述三种现象是职业学校造成学生“学不会”文化课、“学不好”专业课的主要因素。只有中职生“学得会”文化课,才能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前国家总理温家宝2007年9月7日在大连轻工业学校视察时指出,“职业教育的大门是向所有的孩子们开的。”中职生大多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由于在小学、初中时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等多种复杂的原因,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水平比较低。职业教育要正视生源特点,让所有的孩子在原有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从事职业教育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尤其是文化课教师要转变思想、顺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通过学校培养和自身提高,文化课教师要懂得一、二门专业课知识,既能教文化课,又能教专业课,能较好的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灵活地衔接起来。学生因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重视文化课学习。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时,也要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如此一来,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二、梳理关系,找准文化课在专业教学中的“由”
在中等职业学校,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在教学中将文化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的关键点是教材。而所谓找准文化课在专业教学中的“由”,就是通过梳理文化课和专业课,找到文化课在专业课教学或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点,明确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学生应该掌握的深浅程度,然后按照知识点在专业课程中应用的类别划分教学模块、重组教学内容,形成模块化教学大纲,最后由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参与编写适合本专业教学用的校本讲义或者校本教材。
这样不但能避免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的脱节问题,还能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知识的同时,知道该知识点在后续专业教学或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才会“想要学”、“用心学”,当然也就能达到“学得会”。另外在编写教学大纲或教材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点的多少和知识的深浅度,更应着力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矫正、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通过文化课学习,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在学习能力上,特别是用人单位关注的学习能力上,有真正的提高。
例如,文化课教学可以通过书写训练提高学生的精细动作能力,通过在教材中编写活动建议,拉动教师使用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教法,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教材编写的改革,促使教师使用结合专业和生产实际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提高学生理解力、注意力。
以下以物理课程与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衔接为例,进行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物理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物理对科技进步,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职各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中有一门选修课——物理,可按照模块化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模块化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凸显中职以就业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就业背景下所需的物理基础,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基础模块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物理的科学价值;职业模块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认识物理的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模块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模块化物理课程设置表如下(见表1)。
表1 模块化物理课程设置
三、改革创新,推动文化课在专业教学中的“促”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文化课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模块化教材的编写是文化课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而充分发挥文化课在专业教学中“促进”作用的主体是一线教学的教师。中职的教师应具备能根据中职课改的精神,正确认识和把握本学科,找准本学科的功能定位,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确立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文化课在做人方面的优势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完美体现职业学校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大胆改革创新,培养一批真正能推动文化课在专业教学中的“促进”作用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化培养
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均是具有大专或者本科以上学历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教师对课堂教学掌控较好,对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浅显易懂的中职文化教材,文化课教师只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能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但文化课教师如果只是为了上完一节课,那只能算是一名教师,如果文化课教师能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本着为学生服务,不因为课本的局限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和拓展学生文化知识底蕴的内容贯穿课堂教学,那这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育者。
因此,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也就面临着新的职业要求,即文化课教师既要有精湛的文化教学技艺,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这就是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化培养。
(二)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双向教研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比例情况,一般文化课教师趋于饱和,而专业教师又相对紧缺。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来实现,即分批分专业让一部分文化课教师到专业教研组,一方面,通过自学或者听课学习与本专业联系比较密切的专业基础课程;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的工作,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向和新课程改革理念,并尝试承担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数学专业的教师由于数学推导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比较强,可以通过学习以后教授“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课程,物理专业的教师可以教授“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英语专业的教师可以教授“机电专业英语”课程,等等。因为专业课教师相对紧缺,专业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参与文化课的教学,但是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到文化课的集体备课、教学大纲的修订或校本教材的编写等等教科研活动中。
通过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双向教研活动,一方面,促进培养一批懂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文化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促进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以促进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发挥文化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