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4”有效衔接背景下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以“机电设备装调技术”为例

2015-03-01熊家慧

职教通讯 2015年33期
关键词:机电设备中职职业

熊家慧

“3+4”有效衔接背景下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以“机电设备装调技术”为例

熊家慧

阐述了中职、本科“3+4”培养模式的背景及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为例,从明确课程性质、优化课程标准,构建科学的课程实施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改变课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提出了“3+4”课程衔接的具体实施策略。

中职;本科;“3+4”模式;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实施

一、“3+4”培养模式的背景

当前,江苏教育进一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以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融合,有利于人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为主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解决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各类人才培养之间衔接不顺、转换不畅的突出问题,江苏职业教育率先从学制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推动学制体系由现行的“h”型向“H”型转变。三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规模逐步扩大,模式相对稳定。2014年培养模式有: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3+3”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3+2”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的联合培养;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

“3+4”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在本科院校学习4年。江苏省教育厅明文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的资质、专业标准和学生入学要求,“3+4”形式的试点学校必须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并将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从2012年的13所增加到2015年的34所。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12年参与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成功申报了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通过“3 +4”中职—本科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素质教育,健全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从而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实现各层次教育人才培养互通立交的多赢,增强教育服务产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奠定了基础。

二、“3+4”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3+4”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主要以实践性知识为主体,强调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分析和反思等方式,来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3+4”的学生相对于普通中职学生来说,文化课基础扎实、学习主动性更强,他们善于思考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更强,对新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适应性也相对较强。

“3+4”并不是中职、本科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衔接,“贯通”是“3+4”的核心。在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科学素质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精神、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更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高。由此提出针对中职阶段,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三、“3+4”课程实施的策略——以“机电设备装调技术”为例

(一)明确课程性质,优化课程标准

“3+4”七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需要高校、中职学校在各自原有的课程标准基础上,与行业企业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从而建立一个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中职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以实现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不同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将“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定位为集传感器技术、气压传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为一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课程。而相对普通中职类学生而言,课程标准的设置上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也较原来有所提升。普通中职学生相对侧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为单一功能设备的装和调,强化对实际操作的熟练度及工艺规范要求,以根据教师提出的具体实施步骤完成操作任务为主要目标。而针对“3+ 4”学生,在基本动手能力的要求上,更强调对系统不同功能的分析及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在设备基础的装、调层面上更侧重对系统的检修及多功能的改进,在此过程中强化对问题的分析及设计思路方案的确定,通过实践结果反向进行思考和知识点的总结,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总体教学内容上,将教材与项目任务有机整合,任务目标明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学时的分配符合“3+4”学生的学习特点,为该课程整体实施确定提供了指导性文件,为学生后续本科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及技能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能力的提升上能有平滑的过渡。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实施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1.明确课程实施体系基本要求,确定方向。科学的课程实施体系,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3+4”中职阶段课程内容的确定,应符合以下要求:(1)满足就业导向的岗位技术或技术领域需要;(2)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实现与本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与配合;(3)为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机电一体化控制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1]

2.设计项目任务,优化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以PLC控制为主线,将传感器技术、气压传动技术融合至具体的工作任务中;项目任务的实施以亚龙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为载体,以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要求为基础,把理论和实践内容结合在一起,总体框架上划分为五大模块。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充“3+4”学生的知识面,“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在项目模块中精细设置了比较有针对性的19个学习任务设计,如表1所示。课程设置中,每个模块以及任务的设计都能够准确把握学习的要点,使项目任务的功能变得多元化,而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呈现都是为具体的工程实际需求进行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这些任务相互交错,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能够为后续本科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1 “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项目任务

续表1

3.分析大赛考点,突出技能训练。考虑到“3+4”学生能力分层的现象,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强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具体的任务设计中,将技能大赛所涉及的知识点以任务拓展的方式有效拆分到具体的项目任务中。从机械装配上灵活处理,引导学生自己基于任务功能分析进行元器件的选型,在系统控制上提升自动化程度,程序设计上增加对功能指令的应用,从三大方面增加技能考点,如表2所示。编程语句从常规的LAD(梯形图)过渡到近几年大赛提倡的SFC(顺序功能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梯度及方法逐步学习,使课堂安排更为有序,课程内容更丰富并具有层次,能够符合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表2 技能大赛突出考点

4.结合工程案例,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对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及调试能力的训练,针对“3+4”学生课程后期的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在单一的设备总调(机械手动作——元件输送——基础分拣)基础上增加了工程案例的模拟控制。以亚龙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为载体,结合工程企业案例的实际需求,模拟相应系统的功能运行。例如,自动售货机模拟系统的控制,按照相应要求实现模拟控制系统投币、出物、吐币等相应的动作;对产品自动加工贴标机的模拟功能的控制,需要进行钻孔加工、贴商标、检测、分装处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能够由浅入深,一步步进行知识的学习、巩固及应用。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针对“3+4”学生如何高效科学地学习进行了引导,同时,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及优势。

(三)改变课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分析学情,优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适合教学对象为根本,同时,还应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3+4”的学生相对于普通中职学生来说,学习基础更为扎实,他们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自我学习能力较强,相对跳跃式的教学方法与常规教学法相结合更适合拓展其思路,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针对任务中新知识的链接,可将传统的教师讲授法改变为微课形式课前发布,学生观看后提问,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课堂答疑、巩固分析,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基于对系统安装工艺的强调,可在教师现场操作演示的基础上利用摄像头多媒体技术进行视频直播,以放大细节,突出操作本身的规范性,便于学生重点学习;对于程序的设计提倡小组合作法,同时,可充分利用GX编程软件的仿真功能,针对不同思路的程序控制反复调试,对比分析,以讨论寻找最佳方案,并强化学习重点。此外,对于知识的测评可将传统的试卷测试改变为课程平台的在线测评,以及时反馈信息。

2.理实一体,灵活应用。在具体任务实施中,充分讲究理实融合一体,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实一体的学习方式中,直观的任务动作要求和抽象的理论知识要点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部分综合项目,可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学生先动手、教师创设问题,学生基于问题的解决学习原理,而后完成系统调试的学习过程。这样,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明白,系统排故检修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论学习的过程,而理论的学习则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两者相辅相成。

3.逆向思维,强化分析。对于“3+4”的学生而言,设备调试中对故障问题的检修是能力训练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逆向思维训练法,要求学生将排除故障改变为设计故障,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故障设计成功后由抽签决定排故工号,采用技能比拼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故障的排除,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故障分析及排除的综合能力。

图1 故障设计逆向思维训练

目前,“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仍需要实践来逐步探索、更好推进。教育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课程性质,优化课程标准,构建科学的课程实施体系,加大课程的指导力度,同时,应改变课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3+4”课程的有效教学与实施。

[1]戚丽丽.对机电装调技术课程的分析[J].新课程,2012(11):96—97.

[责任编辑 盛 艳]

江苏省职业教育学会2015—2016立项课题“电气自动化专业‘3+4’课程衔接的研究”(项目编号:XHXS2015005)

熊家慧,女,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

G712

A

1674—7747(2015)33—0010—04

猜你喜欢

机电设备中职职业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接地的重要性
土木建筑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完好率统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