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作品的二度创作
2015-05-30汤萃
摘 要:二度创作作为钢琴演奏的灵魂,要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准确展示作品的情感,就必须深入理解钢琴作品的内涵,研究作品的背景,正确掌握不同作品的演奏技巧、踏板运用、音乐表现手段等,将钢琴作品包含的理念与乐思呈现给听众。
关键词:钢琴作品;二度创作;音乐形象
钢琴演奏作为对钢琴作品的二度创作,是对作曲家一度创作而言的再次创造,是演奏者诠释作品内涵、处理作品情感、把握作品风格、添加自我感受的音乐形象再现。而音乐形象作为作品二度创作的关键,是具有特定情感内容与形式的。钢琴演奏作为一门融合广泛文化知识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其音乐形象不仅包含乐理、音乐史、作曲理论等专业音乐知识,还深受文学、绘画、戏剧等姐妹艺术文化的影响。只有不断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深入分析研究作品,才能更好地展现作品音乐形象,使钢琴演奏中的二度创作更加完善。本文根据自身多年钢琴弹奏与学习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关于钢琴作品二度创作的一些体会。
1 研究鋼琴作品的背景与演奏风格
作曲家所写的是他所听到的,也是作品演奏者演奏时必须体现的东西。我们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所属时期、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写作特点,根据每首钢琴作品的风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来演绎作品内涵,展现作品音乐形象。
(1)巴洛克时期,作曲家是以古钢琴进行的作品创作,由于古钢琴与现代钢琴构造不同,所以作品力量感较小,声音轻、具有歌唱性,装饰音多,并以宗教性质的复调作品居多。因此,在弹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时,手指动作要轻盈,触键要灵巧、位置精确,注意控制力度和旋律的连贯歌唱性。
(2)古典时期,击槌钢琴取代古钢琴,成为主要键盘乐器,其性能与结构已大体接近现代钢琴,钢琴作品从多声部的复调音乐转变成以旋律为主的主调和声音乐,体裁以奏鸣曲为主。此时期作品旋律优美,技术要求高,讲究整体的秩序、协和与比例,情感具有理性和控制力,艺术表现手法变得通俗易懂。因此,在演奏古典时期的作品时,以手指力量为主,手腕的转换与手臂的松紧为辅助,演奏要流畅,声音要均匀饱满且具有颗粒性,还要注重作品的结构形式与情感色彩。
(3)浪漫时期,钢琴音乐深受当时文学艺术新潮流的影响,作品形式多样且包含民族特色,强调个人的主观意识与抒情性,偏重幻想与夸张手法,感情浓烈奔放,和声色彩突出,旋律极富歌唱性,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增大,具有极强的炫技性。此时钢琴再次改进,换成钢铸板和更长更粗的交叉排列琴弦,音域增至七个半八度,这不仅使作品音乐表现力提高,也是“重量演奏法”的实现基础,为钢琴演奏技法开辟了新的篇章。因此,在演奏浪漫时期的作品时,指尖到手臂乃至全身部位的力量都需运用,演奏时做到全身各部位统一和谐,关节、肌肉放松,注意手指触键的多样化,以感情表现和声音的丰富多彩为演奏重点。
(4)印象派钢琴音乐是由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派诗歌催生而来,这个时期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作品多是水、雾、光等虚幻的大自然描写,声音多位于“弱”的范围内,以富有层次、色彩的和声为主,追求精致微妙的音响和朦胧变幻的音色,音乐不再是抒发情感的手段,而是用来描绘瞬间印象。因此,在演奏印象派的作品时,演奏手法要细腻,触键要慢、精巧、不必太深,避免垂直触键的方式,把握手腕的柔和度与踏板的深浅,以追求音色的变幻朦胧为重点,培养多方位听觉,注重声音效果。
2 二度创作中的音乐表现手法
(1)速度的掌控与不同时期作品的关系。节奏是一切音乐作品的基础,而速度作为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品二度创作中的整体结构把握以及艺术形象的塑造都起着关键作用。而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因此各时期作品速度也不同。巴洛克时期,音乐多为宗教服务,作品风格拘束,拍点明确,速度要求严谨、整体中庸,无明显渐快减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弹奏巴赫的创意曲或赋格时,作品结尾处可适当减慢;古典时期,钢琴作品讲究整体的匀称与秩序,速度要求也较为严谨,有大致的速度定量,在演奏时要避免渐弱时渐慢,渐强时渐快,要在宏观上把握住一个稳定的节奏;浪漫时期,作为钢琴音乐的巅峰,其音乐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期钢琴作品速度最大的特点就是rubato,弹性速度。因此,允许在作品音乐片段基本节拍不变的条件下,对片段内某一乐句或个别音进行紧缩、拉伸处理,从而满足作品的情感需求;而印象时期,钢琴作曲家们极力突破先前时期作品节奏上的“均衡”,以复杂的复合节奏为主并频繁的变化节奏,作品速度转化呈丰富多样性,对rubato的处理比浪漫时期更自由、夸张,作品的细微节奏变化是重点,正确划分作品节奏时值是把握作品速度的关键。
(2)不同时期力度的不同要求。力度即强弱,是作品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法,能使作品的结构层次鲜明,音乐形象更具感染力,但因各时期钢琴性能构造、作曲家写作需求的不同,作品的力度要求也不同。根据不同时期的作品,采取不同的演奏力度,是钢琴演奏二度创作的必然要求。巴洛克时期,古钢琴是钢片拨弦发声,音量小且琴弦细、易断,所以作品普遍力度小且变化有限,只是采用阶梯、音区式力度;古典时期,击槌钢琴出现,音量增大,力度出现变化但频率小,作品有适度的力度标记,多在p至f之间,但后期贝多芬的作品音量增大,呈明显的力度对比,力度标记扩展到ppp至ff,突强、突弱、渐强、渐弱等力度标记频繁使用;浪漫时期,力度变化丰富并常与速度结合,作品以追求饱满的音量为目的,有长时间的渐强或渐弱,可以说达到力度极限;印象时期,作品力度多在弱音区,但却有多层次的力度对比,作品以力度变化高频、布局立体为主要特征。
3 踏板是点睛之笔
如钢琴大师鲁宾斯坦所说,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它作为钢琴独特奇妙的自我构件,能解决钢琴演奏中声音干巴、不持续的问题,能丰富音色,让作品的声音立体丰满、旋律线条连接流畅,是钢琴二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存在。而每首作品受所属时代的影响,踏板用法也各不相同。巴洛克时期,大多作品都没有踏板标记,但由于现代钢琴与古钢琴的性能不一样,单靠手指弹奏达不到巴洛克时期所要求的声部连贯。因此,需要适当轻踩踏板,但不能踩得太长,要保持各声部旋律的清晰性;古典时期,以后期贝多芬的作品来说,踏板的使用频率比前古典时期增加许多,其目的主要是延续低音。因此,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多用长踏板;浪漫时期,不仅所有作品都需使用踏板,还出现了许多新踏板技术,像切分踏板、连音踏板等,总的来说演奏浪漫时期的钢琴作品,踏板的使用一定要丰满、充足;印象时期,作品以追求朦胧变化的音色为重心,弱音踏板的重要性突显,不再单一的注重右踏板,半踏板和浅踏板成为这个时期作品主要的踏板用法。总之,对钢琴演奏中的踏板使用,我们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踏板踩法,以干净利落、轻盈轻巧为基准,再根据作品的实际音响要求,合理的使用踏板,只有科学地将这二者结合,才能为钢琴作品二度创作的演奏添姿添彩。
参考文献:
[1] 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2]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汤萃(1992—),湖南醴陵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