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度和量

2015-05-30孙方利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味新课改

孙方利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也热闹非凡,在看似成功的背后,却是语文味的缺失。在主张学生大面积参与的情况下,也应考虑这样做的度和量,不能因为重形式而失去了语文的本性,教师更应该把好度和量,提升语文的内涵。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味

随着课改的推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大面积展开—不管是综合实践课还是文本课程都在广泛展开活动。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更出现了超常重视的现象。这样的课堂,学生大面积参与,气氛活跃,热闹非凡。粗一看,成功至极,精彩至极。可仔细一琢磨感觉怪怪的,像缺少点什么。缺什么?缺了语文的文本内容,缺了语文自身的“味”。

一.比如我曾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程流程,现摘录如下:

(一)质疑入题:用小小压力表测大楼高度怎么测?一个学生回答方法以教师提示其它方法引入课题。(2分钟)

(二)生读课文后交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学生发言:1.怎样具备创造力。2.人人都有创造力。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约7分钟)。

(三)教师对“2、3”两个内容稍作阐释,让学生发表看法。学生看法侧重于“人人都有创造力”,看法千奇百怪。(近10分钟)

(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关键是什么?学生读文归纳。(5分钟)

(五)教师提问:课文有两处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在哪些地方?学生作答(约3分钟)

(六)课堂拓展:1.学生发挥创造力,用10个回形针,一张纸折小作品。2.展示作品,教师稍作点评。(约10分钟)

(七)小结:学会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说明:1.整个课堂无板书。

2.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主要涉及了一点:举例论证。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篇系统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很明显,之前,学生对议论知识的涉猎不多,甚至是无知的。因此,不论用何种方式教学,对议论文知识的渗透尤为必要。何况,综合性学习本身和语文文本内容并不冲突。诸如讲一个故事,一种社会现象,让学生发表看法,阐明理由,即可引出并阐释好相关的议论文知识。否则,连基本的应用性常识都是一头雾水,何谈对知识的理解、驾驽、拓展。而上举课例,仅仅涉及“举例论证”这一点,对其他议论文知识避而不谈,重点放在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说说自己的创造力。试想如此议论教学,学生面对一种现象,一种说法,如何去阐明自己的看法?如何去辩论是非曲直? 这样的课明显过了——重形式,轻内容。

诚然,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是说语文就应当让位于综合性活动,让活动凌驾于语文文本内容上,导致文本的缺失,语文知识成为活动的点缀甚至附庸,以致丧失语文的内涵。如果这样,语文当更名为综合性的活动课,教育专家又何必再多此一举另设综合实践课呢?

二.语文新课标对如何评价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认为评价的着眼点在于:

1.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4.能否占有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6.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这几条标准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也限定了语课中综合性学习的“度”、“量”。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必须为语文课服务。如果跳出这一范畴,让活动凌驾于语文的“味”上,也就不成为语文课了,也就失去了语文的内涵,混淆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界限,当然就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了。

“凡事过犹不及”,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但也不必为了迎合改革而处处都改,处处都用统一的形式。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样的活动性课程,怎样让他们在不脱离语文这个大环境的情况下,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嘴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这类课程中处理好“语文味”和“活动”之间的关系,就把握好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度”和“量”。

(作者单位:四川泸县二中城西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味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角色重构初探
“离散式”和“整组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