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曹魏乐府的转型
2015-05-30赵明
赵明
内容摘要:在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乐府在曹魏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型,减弱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特性,将文人乐府的创作推向了高峰。改制了乐府原有的面貌,将乐府带向了新的境地。
关键词:乐府 转型 政治
一.曹魏乐府转型的表现
文人乐府在曹魏时期达到全盛。文人乐府并不是开始于曹魏时期,两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例如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班婕妤和东汉时期的傅毅、张衡、蔡邕和辛延年等。不同的是这些文人创作的乐府并没有跳出民间五言乐府诗的樊笼。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因袭民间乐府而来的,完全没有对乐府做出明显的改变,乐府作品的内容也缺乏个性,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还很少。所以文人创作乐府的风气不是很兴盛。到了曹魏时期的文人乐府则就是另外的面貌了。“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三祖陈王领衔创作乐府,所创作的乐府作品都数十篇,同时他们周围还聚集着一大批文人,使文人乐府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此时的文人乐府倾向于雅乐,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情怀,如曹操的《龟虽寿》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乐府作品追求语言的绮丽华美,如《诗薮》中写“子建《明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西汉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说明了当时曹植乐府雕饰的华美,也说明了当时文人乐府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现象。
曹魏文人大都以旧曲作新辞来创作乐府,达到了乐府体裁之大备。汉末动乱,音制尽失。《晋书·乐志》记载“汉自东京大乱,绝无金石之乐,乐章亡缺,不可复缺。及魏氏平荆州,获汉雅乐郎河南杜夔,能识旧法,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又曹植的《鼙舞歌》序云:“汉灵帝西园鼓吹有李坚者,能《鞞舞》遭乱西随段煨,先帝闻其旧有技,召之。坚既中废,兼古曲多谬误,异代之文,未必相袭,故依前曲作新歌五篇”。所引材料指出了当时由于懂音乐旧曲的很少,魏乐府以旧曲作新辞的情况。用旧曲作新辞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用旧曲不用旧题如繆袭的《魏鼓吹》十二曲,全部由乐府古辞改之;二是用旧曲也用旧题,这就容易造成一种题与内容不相符的现象,如《薤露》本为汉丧歌,曹操却用它来咏怀时事。这也许是乐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不能说它是错的,因为后来的唐新乐府多数也是这种情况,但乐府这样表现的似乎是更有韵味。值得一提的是魏乐府依旧曲填新词并没有受到字数的限制和古辞、曲调的束缚,文人们而是随其才性而尽其所长。如曹操的四言乐府,曹丕的七言乐府和曹植的五言乐府等以旧曲作新辞显得极其自由。如《陌上桑》本为五言,曹操却拟作成长短句。两汉乐府杂言和五言较多,四言很少,至于六七言几乎没有。魏乐府却将各言体写的精湛完美,可谓诗歌体裁之大备。
二.曹魏乐府转型的原因
魏乐府一改两汉乐府的风貌,是有着一定原因的。两汉乐府多来自于采诗,所以有着浓郁的民间性。魏乐府却一改此状,乐府作品多源自于文人之手。造成这一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魏不再进行采诗。汉末社会动乱,到了魏时期仍然处于三国鼎立的局面。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社会惨状可能导致采诗的中断。这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固然可以作为魏乐府转型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两汉乐府的社会共用“观风俗,知薄厚”,纵观两汉乐府官制的设立,可以看出乐府在政治统治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得到了统治者的足够重视。到了魏时,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乐府的呢?我们来看一段史料“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书曰:‘陛下仁圣侧隐,有同古烈,臣冀当继踪前代,令万世可则也。如何在谅闇之中,修驰骋之事乎?臣冒死以闻,唯陛下察焉。帝手毁其表,而竟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如何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勋抗辞曰:‘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万邦咸乂,故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况猎,暴华盖于原野,伤生育之至理哉!因奏刘晔佞谀不忠。帝怒,作色罢。还,既出勋为右中郎将。”观之,我们知道文帝将乐府等同于田猎,完全将乐府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两汉乐府坚持“采诗”,将其视为一种政治统治的手段,而魏一改乐府之观念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有着一定的关系。魏乐府与政治渐行渐远,它的转型显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