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5-05-30王靖雯黄卓

经济师 2015年1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王靖雯 黄卓

摘 要:甘肃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章认为,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推动河西五市对丝绸之路文化的联合保护和整体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河西走廊的特色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生产、文化消费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对于推动河西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及通过文化繁荣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甘肃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入手,阐述甘肃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重点,并就加快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河西走廊 文化产业发展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1-063-03

甘肃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推动河西五市对丝绸之路文化的联合保护和整体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河西走廊的特色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生产、文化消费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对于推动河西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及通过文化繁荣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甘肃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1.河西走廊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首先是拥有文物古迹的数量无与伦比。仅以武威、张掖、酒泉为例看,这三个地方所拥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达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7处,其中,酒泉地区还拥有两处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其次是拥有文物古迹的质量无与伦比。比如,在众多的国家级文物中,武威雷台出土的铜奔马,被誉为“古典艺术作品中的最高峰”,已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敦煌的莫高窟更是举世闻名,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和“墙壁上的博物馆”。再次是文物古迹种类的多样性无与伦比。矗立于万里长城西端起点上的如铁雄关——嘉峪关,是长城文化的杰出代表。还有被称为石窟之祖的武威天梯山石窟,独一无二的西夏碑,见证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白塔寺遗址,张掖的大佛寺,魏晋墓彩绘画砖等。从河西走廊向东往西,可以说,到处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胜景,这些文物古迹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将是河西走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文化创新最宝贵、最值得珍视的资源。

2.河西走廊拥有奇妙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干旱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被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环抱,山地——绿洲——荒漠——沙漠成为主要的生态系统。独特的生态系统,造就了独特的生态景观,也使河西走廊拥有奇妙的自然文化资源。草原文化、绿洲文化、内陆河水文化、沙漠文化、冰川文化等生态文化交相辉映,别具特色。位于敦煌市区南6公里处的鸣沙山和月牙泉,以其奇绝的自然风采与莫高窟一起令人神往;嘉峪关的冰川同样吸引了许多冰川攀登者;安西作为世界著名风库所形成的雅丹地貌及风力发电景观也是有待开发的自然文化资源。随着河西走廊几大治沙基地的形成,沙漠文化也显示出越来越独特的魅力。民勤的沙生植物园,是中国第一座具有北方荒漠特色的沙生植物园。多年以来,河西地区抓住生态建设不放松,实施了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形成了全新的、现代的生态文化。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条件

1.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但区域区域间发展不平衡。2011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2.99亿元,从河西五市看,酒泉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01亿元,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54%;张掖和武威都占到了5%以上。2011年与2008年比较,酒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9.8%,张掖市增长177.4%,武威市增长18%,嘉峪关市增长101.1%,金昌市增长22.5%。

从河西五市看,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上的差异,河西五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性。2011年酒泉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亿元, 优势明显;张掖、武威文化产业增加值均超过2亿元,为第二梯次。这也反映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理念等有着较强的依存关系。

2.文化产业规模呈现出扩张趋势。从文化产业机构数和从业人员数两方面来看。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与2009年比较,河西五市文化产业机构数虽然增速相对缓慢,但都在增加,反映出河西地区文化产业在稳步增长。

从从业人员看,2011年和2007年比较,河西五市除了酒泉市外,其他市文化产业从业人数都在增加,其中张掖增长20%,武威增长75.9%,嘉峪关增长47.8%,金昌增长57.9%。所以,从人员规模看,河西地区文化产业规模呈现出扩张趋势。

3.一些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形成品牌效应。敦煌文化产业园、武威雷台天马文化产业园、武威白塔寺民族宗教文化园、张掖祁连玉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投资、运营、收益方面均显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一大批优秀剧目相继荣获国际级大奖,并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敦煌文化产业园也已聚集了文化经营单位268家,年实现经营收入过亿元。文化旅游、节庆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在旅游业发达的武威、敦煌,旅游纪念品、文物衍生品的生产与售卖也较为发达。

二、甘肃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重点

(一)甘肃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根据河西各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要重点打造以“一核、一轴、四基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布局,坚持对河西走廊人文和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构建科学有效的敦煌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注重以传统历史文化为内涵开发文化产品,使传统文化在产业链中得到继承和延伸,使河西走廊成为展示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的窗口。

“一核”即敦煌文化产业园区。华夏文明保护与传承发展创新区建设的核心是敦煌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敦煌在整个创新区建设中有着龙头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地位。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支撑点、中西方文明结合点、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点和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坐标的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同,被誉为“人类的敦煌”。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宝库,因为其具有全民族的亲和力、世界级的影响力和跨时空的创新力,是打造国际性民族文化品牌的首选,也是甘肃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建设文化大省的最宝贵资源。所以,依托敦煌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生态,充分发挥敦煌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优势,在大敦煌的视野下挖掘和开发敦煌文化,是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一轴”即河西走廊千里文化长廊。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黄金通道。建设河西走廊文化长廊是河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围绕敦煌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西凉文化等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确实可行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并逐步实现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建设一批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设施,改善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环境,使濒危和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传承人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进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对河西走廊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措施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并从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合理的、良好的后续开发,实现对文化遗产环境的进一步美化,对其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和展现,对文化遗产地价值的进一步提升。河西各市在对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自身的经济价值,还应加速文化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渗透,使建筑、餐饮、交通等传统产业由于文化的介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活力,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二是生态文化的利用开发。河西走廊独特的生态系统,造就了独特的生态景观和发展生态文化的资源,在其他地区很难见到。利用河西走廊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这些独有的资源,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原生态文化特色和浓郁地域风情的旅游文化项目,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四节点”即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四市的文化生态基地。文化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各种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文化生态环境是自然和人文、物质与精神的双向合一。文化生态基地建设就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张掖、武威、酒泉、敦煌皆为河西古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都是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的重要支撑点,在各自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创新的综合开发,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产业发展、事业服务、文化交流、产品交易为一体的文化事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成为甘肃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和利用的展示点。通过四市文化生态基地建设,使河西地区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积极保护各种有价值的文化,为甘肃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树立榜样。

(二)甘肃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1.文化旅游产业。从武威到嘉峪关构成了沿河西走廊展开的人文胜景,雪山、戈壁、沙漠、绿洲等自然风光与古道、残亘、石窟、古墓为主体的人文风光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民族风情、地域风情,构成了河西走廊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河西五市有着相似的人文资源和景观,区位上具有明显的联动优势,所以,要加强几个市的联合开发,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景观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区域联合、产业联合、企业联合,消除旅游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壁垒,实现区域内无障碍旅游。随着观光旅游的大众化,休闲度假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高山滑雪、汽车越野、自行车运动、沙漠探险、养生健康等特色休闲度假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河西走廊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市场良机。

2.生态文化产业。依托河西走廊的绿洲、湿地、沙漠、草原风情,挖掘开发草原文化、绿洲文化、沙漠文化、冰川文化等原生态文化潜力,将生态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是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用生态文化的理念和手段去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引导农业以生态文化为指导,生产安全、环保的绿色食品;促进生态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旅游业弘扬生态文化精神,让人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和谐相处;让外界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审视河西地区的企业和他们的产品价值,使河西走廊的生态文化转化为新经济、新产业,让经济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

3.创意文化产业。以传承古老敦煌文化为核心,借用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包括动漫设计开发、国际文化艺术传媒交流策划和平台建设、电脑图文设计与媒体设计制作等。同时,要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地产等产业的融合,通过高科技的介入、设计改造、创意提升促进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打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源整合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河西乃至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民族民俗文化产业。河西走廊共有20多个少数民族,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主导性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传承丰富、活态民俗多样,民众自觉参与热情高,也有庞大的潜在客源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河西走廊已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自然生态和民族风情旅游区。河西各市应提高对民族民俗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将民族民俗文化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可以建立集民族民俗旅游、会展促销、工艺展示、文化表演、饮食服务、娱乐游艺、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的民族民俗活动基地,发展以民族民俗度假村、民族民俗竞技体验、民族民俗现代文化娱乐等要素构成的民族民俗体验文化产业,加大民族民俗风情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实现综合开发的价值效应。

三、加快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文化生态区建设的科学规划

甘肃提出建设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所以,根据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建设规划,利用规划对文化生态区建设起引导作用,对重点产业布局、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建设等作出部署,使河西走廊的文化资源得到综合利用,产业配置合理,逐步增强河西地区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构建社会各界和政府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文化生态区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要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市场化投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要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以专项资金撬动民间文化投资,吸纳社会各界投资发展文化产业,按照有偿使用、合理回报的原则投资文化产业,以解决文化产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次,政府也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增加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额度。科学利用有限的政府投入,采取对重大优势文化产业基地项目的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帮助文化产业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第三,政府应出台政策,推动文化企业、产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合作,鼓励以土地要素投入、债券发行、政府担保等形式进行项目融资,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投融资体系。第四,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文化龙头企业上市,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加大信贷投资,推动一批前景广阔、运营良好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三)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首先,要促进敦煌文化产业核心区和各节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要统筹进行河西五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规划和传承保护,开发利用,逐步培育形成能够凸显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特色,具有纵向拓展与横向扩张势能力,并有互补性的文化产业链和产品链,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分工协作层次,增强集群系统的产业张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河西走廊文化产业构成与分布趋于合理和优化,避免文化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以有利于河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积极培育骨干龙头企业。要充分利用五市文化企业已有的基础,继续壮大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如敦煌莫高窟文化公司等。对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加以特别扶持,使其在创新能力、创意理念等方面超越其他同行企业,逐步成为区域内引领性企业,带动区内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不断形成新的文化产业优势。

(四)促进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

首先,要促进文化与河西地区旅游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和消费,形成文化内容与旅游载体相互促进、文化形象与经济实力相互支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格局。其次,要积极推动文化休闲娱乐业快速健康发展。顺应人民群众消费性文化需求增长的趋势,利用河西地区的生态文化资源、敦煌文化资源等,将区域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方式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运动休闲业、生态休闲业、保健休闲业等休闲养生娱乐产业,满足不同人群健康休闲娱乐要求,使产业互为依托,拓展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娱乐业快速健康发展。再次,要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形势,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推动河西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推动文化内容和产品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提高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悦龙.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4)

[2] 郑元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战略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3] 张瑞敏,管钰年等.2009—2010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4] 杨志今.从河西走廊的文化建设看文化工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前沿,2003(1)

[5] 陇言.把河西走廊建设成千里文化长廊.甘肃日报,2012.4.20

(作者单位:王靖雯,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黄卓,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责编:贾伟)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