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毛滴虫病的防治
2015-05-30李永森
新农业 2015年1期
李永森
家禽毛滴虫病是由鞭毛虫纲毛滴虫科毛滴虫属的禽毛滴虫病引起的寄生虫病。家禽毛滴虫病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分上消化道毛滴虫和下消化道毛滴虫。上消化道毛滴虫病主要发生于鸽,火鸡和鸡比较少见;下消化道毛滴虫主要发生于乌鸡和鸡。
1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潜伏期一般为4~14天。病原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饲养管理不当、应激因素、饲料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B不足,都可以促使本病发生。鸽毛滴虫病还可通过鸽乳由成鸽传给幼鸽。
2 临床症状
禽类感染毛滴虫后出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离群呆立;食欲减少或废绝,但饮欲增加,出现腹泻和消瘦,粪便多呈黄白色;有的病禽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
3 剖检变化
禽上消化道毛滴虫病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喉、食道或嗉囊有溃疡,表面有黄白色伪膜或干酪样坏死物附着,坏死物易剥离。禽下消化道毛滴虫病主要表现在心肌或肠道有半球型结节,剥开结节并无异刺线虫寄生。实验室诊断可以取坏死物或结节样物少许,滴加灭菌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置于1000倍放大的油镜下观察,发现作不规则运动的梨形、圆形、椭圆形中间有强折光性核的虫体,即可确诊。
4 治疗与预防
以硝基咪唑类药物为主,如甲硝唑、地美硝唑、替硝唑等;也可以选用硫酸铜溶液进行治疗。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适当加大维生素A和维生素B族的添加量;提倡网养或笼养,减少禽类与粪便接触的机会;在禽类易患本病的敏感日龄,饲料中添加硝基咪唑类药物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