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15-05-30李春芳
李春芳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的正确导向作用,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情感渗透由此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学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借助情感互动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在情感的熏陶下感悟出不同的含义,已然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师热议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情感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義
常言道“教无定法”,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永恒不变沿用某一种教学形式进行的,必须要结合具体生情、学情以及教学的不同内容来灵活、动态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如新课标所提倡的,课堂教学应当秉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模式教学才能达到有模式而无定式的教学境界。
在心理学中,情感的定义为一种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投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也就成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维认知、记忆感知、情感升华等的过程。情感为人类交流最为基本的需求之一,并不是片面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其是以师生互动交流的形态出现,籍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来体现。多数文章的情感因素都是以“玉陷石间”的形态出现,并非直接跃然于纸上,是需要深入剖析才能够心领神会的。所以,要让学生体会文章深意,必须先行挖掘文中情感因素所在与所指。此外,教学实践亦证明情感的渗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心理素质的提升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其能够使学生对富有深刻情感内涵的语文教材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挖掘出文章深处的关键主旨,激发起学生对情感的各种响应与共鸣。所以,丰富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应善于借助语文学科最为明显的情感特性,融入课文讲授之中,感染学生的情感,将文章作者所倾注的情感因素移“情”于学生,使之情感互通,激发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用情境激发情感——营造语文学习氛围
一定的情境下衍生出的形象而生动、适宜而贴切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开展大有助益,其不仅能够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调动,还能够最大程度上唤醒学生予以相应的情感投入。经教师精心设计过的导课语言不但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其萌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其对学习的热情。创设不同的导课情境,配以相宜的背景音乐,能于悄然之间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思维此起彼伏。文章的人物与事件和学生相遇交融,激起一波波情感的共鸣。在这样一种情境的创设下,能使得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体现,唤起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热情。
2.用沟通引发情感——增进师生心灵交流
笔者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认为师生在心灵上的沟通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通常教学的根本目的都是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活动、相互交流来实现的,由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然而,情感的渗透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表层感性教育,还要让其加载理性的教育,为学生建立起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将文章中无声的视觉语言“认读”,通过教师的讲授与解析、频繁的课堂发问与回答,将这一固化于纸上的储存信息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转换为有声的听觉“享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合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来引导学生,引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亲身投入行为与言语,在实现感性认知之余,借助课堂的讨论和个人情感的自由发挥,实现思维的开发和理性认知的形成。
3.用活动巩固情感——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立足于信息时代的课堂教育能够借助各种样式的先进教学设备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将这一过程融入情感因素,也能够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学有效性的大幅度提升。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配上简单的动作演示或是以音乐、语言等两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他们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在这一活动的推动下,能够促使学生更为直接地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擦出情感火花,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适当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又或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比如在学习深奥难懂的古典文学作品时,可以安排学生分别饰演文章中的不同人物,并用符合各自人物身份的语调和性格特征来说话,再尽可能地配合实物演示、图画展现、音乐烘托、幻灯投影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一系列的“推波助澜”,必然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也能带动起他们对古代经典名著的盎然兴致,于无形之中为学生打好文化精神的底子,对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也将有所裨益。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只有一种,所以,教师必须在尊重现实的前提下大胆尝试新型教学法,准确把握主客关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才能探索出灵活多样的适合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创新教学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陈裕.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