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自信心
2015-05-30金美香
金美香
摘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学科的要求,而职高学生口语交际自信心不足,本文主要阐述了培养职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自信心的策略,以提高职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职高学生;口语交际;自信心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构成良好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语言交际中具有与“读”“写”同等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培养职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在职业高中,学生生源相对较差,许多学生不善于表达,上课怕发言:有的一站起来说话就脸红,说话结巴,语无伦次;有的发音很轻,吐字含糊;有的体态别扭,语句欠完整,条理不清。讨论课文内容时,学生敛气屏息,举手回答寥如晨星,原来心有所悟口不能言;谈及学习体会,一片沉默,盼人举手仿如天外来客。究其原因,是学生自信心不足。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一、自我暗示,激發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学生情绪紧张,不敢上台朗读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声音响亮,朗读得很好”,很快就能帮助学生从紧张的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如“我一定能行”“我能讲得很好”,并且想象优秀演说者演说时的情景,还要想象自己演说出色的模样,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降低要求,培养自信心
口语交际训练设置,要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这既符合了大众的认知习惯,又是口语训练的必然规律。
开学伊始,我要求学生上台自我介绍,由于其中一个班学生入学分数特别低,自信心特别不足。我对该班学生的自我介绍降低要求,只要求他们至少讲五句话,结果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上台,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自信心是受成功率制约的,一个人自信心的高低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也行”“我能行”,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根本方法。
三、面向全体,培养自信心
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全体意识,即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有口语表达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当前,职业学校也在进行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然后分层设置问题,才能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为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教师、同伴的支持和鼓励下,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赏识激励,培养自信心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的口头表达,我们应该加以赏识、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当他们得到教师的赏识和肯定时,就能增强再次表达的内部动力。多表扬、多激励,就会让他在“我是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心态中不断变好;反之,学生就会对口头表达失去动力,渐渐地变得不愿多交流,到后来“想说,却说不出”,“不知该如何说”,必然受挫(包括尴尬的局面、周围人的嘲笑等情况),然后更加有意识地“不愿意说”,心情抑郁,自我封闭起来。跳进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最终成为不敢发言、不善言辞学生。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需要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鼓励,使其持久地保存下去。
五、对照提示,拥有自信心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口语课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语,来打开学生的演讲思路,唤醒学生演讲的自信和能力。
我在园林2班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时,只要求至少讲五句话。学生虽然能积极参与,但有匆匆走过场之嫌,大部分学生只谈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爱好,没有展开内容。于是,我在园林1班的学生上台时在面对的黑板上写着提示语:姓名,年龄,毕业学校,爱好及什么时候产生该兴趣和什么时候经常去做,喜欢某一个教师或某一功课,为什么,要求至少讲十句话。学生一上台,马上对着黑板上的提示语,边构思边讲。学生注意力充分集中在自己的话题中,根本不用考虑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学生的演讲已经达到了挥洒自如的境界,有的学生讲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总之,自信心是学生成功地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精神力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伯奎.让中学生的口才都雄辩起来——关于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5(6).
[2]喻允松.“口语交际”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