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制度的几点思考
2015-05-30王宇红等
王宇红等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职院校生源实际状况使得德育教育的难度日益增加,给人才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对“全员育人”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和思考,提出通过“全员育人”制度形成德育合力,从而加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育模式;全员育人
目前,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鲜明、头脑敏捷、能广泛而且快速地接触到更多新事物和新信息,但这个年龄段的性格、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还未完全定型。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校园不断扩大、学分制的实行、多校区办学、建设大学园区等新情况的出现,以及进校学生在学业成绩、学习态度、人生追求、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受到挑战。这就迫切要求新时期育人工作的覆盖面要不断扩大,针对性要不断加强。针对目前高职学校生源实际状况和教育学生难度增大等问题,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改进创新,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扩大育人工作队伍,有效引导学生价值取向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1推行“终身导师制”,是“全员育人”制度的重要途径
大学里的“导师制”由来已久,但是一般是在大学最后一年才指定导师,导师通常是由教授专业课的教师担任,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等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工作。而实际上大学的导师不仅应在学业上作指导,更应该是思想上的导师,是前进方向的引路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学业、思想、生活态度、人生品格在内的全面的指导,而且是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陪伴学生的终身导师。全员育人“终身导师制”,就是在教务处、学生处和各系部基层单位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学生的学科学习实际、思想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学生和教师间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后,使每个教师成为3~5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并且充分考虑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力求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最初阶段配备导师,导师两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学校通过导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强化导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教师从办公室自觉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指导和生活引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地发展。导师制相对于辅导员管理制度更关注于学生个体的需求,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注重教育的持续性、整体性和一贯性,能构建起更立体的师生情、亲情、同学情。“终身导师制”使教师的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思想教育工作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导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智力情况、学习情况、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安排,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也为当前提倡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2加强“两课”改革,夯实“全员育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两课”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的主阵地。目前,很多高校只注重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改革,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专业核心课小班教学,但是“两课”都是大教室里几百人在上课。高校应该创造条件鼓励“两课”教师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实行小班化教学,更多地兼顾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育人工作。“两课”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紧密结合当前时代特征、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营造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氛围,坚持真理、与时俱进,只有这样,“两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达到百年树人的目的。
3建立健全教师考评机制,是“全员育人”教育模式的保障
要切实把担任班导师情况作为教师和干部任职、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和绩效奖励的必要条件,特别是要把学生对教师、干部工作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教育要在全部课程中渗透育人教育,而且实现由“教书育人”向“育人教书”的转变,教师的目光要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育人” 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因此教师的考评制度也应围绕这个核心。改变多年以来注重高校教师“产、学、研”能力的评价体制,构建“育人、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师评价体系。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奖励制度建设,定期表彰先进,发挥示范作用,评选“优秀育人教师”,并把它提到和教学成果奖、优秀科研奖同等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精心制定教师育人工作的职责、条例和考评体系,并且量化条例的各项指标,做到指标清楚、有据可依、操作可行、公平公正。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能否真正激励教师的育人积极性,达到真正“全员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要依据国家、地方的相关政策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更要充分考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地构建出一套立体、有效的教师考核体制。
4构建“育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是高校全员育人制度的有益补充
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除了专业教师他们还有很多机会与学校的教务、图书馆、团委、党务、学工处、后勤、食堂、宿管等部门的人员接触,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依然是属于教师,依然肩负育人的职责。但是这些部门的人员更容易忽略自身“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把学生等同于一般的工作服务对象,缺乏“人文化”的管理服务意识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要加强对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各项工作以“育人”为核心,使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培养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高校行政管理后勤人员一方面注重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将学生的情况与辅导员沟通,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积极为学生构建温馨、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严谨的工作态度、热忱的服务、高尚的情操、广阔的胸怀、正直的人格力量感染、鼓舞、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树立的榜样进行言传身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点点滴滴无声地渗透到高校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真正从内心深处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校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完善管理人员奖惩制度,注重并且尽可能地发挥行政管理和后勤等部门的育人功能,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思想,使高校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有益补充。
5发挥“学长制”作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全员育人”制度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学生除了和老师的接触,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由于年龄相仿使得这种交流没有代沟而且更容易产生共鸣,更便于了解到真实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党委、团委可以有意识地培训一些思想觉悟高、成绩优秀、心理素质强并且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帮助、引导和教育,在学生中间架起一座可以平行沟通的桥梁,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学长制”开拓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理念,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内部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宽了“全员育人”制度的新思路。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全员育人”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它需要全社会更多人的参与,并且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从而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全面卓有成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学岚.关于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2]张廷.优化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重要手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基金项目]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的制度设计研究——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立项编号:SZ-B-201418);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实习基地选择、建设成效评价与规范化管理研究(立项编号:GJXHZ2013-19)。
[作者简介]王宇红(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职业教育;郭勇(1968—),男,河北人,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电气控制、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