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昌民歌研究

2015-05-30李丝雨

艺术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摘 要:安徽省繁昌县古称“春谷”,位于芜湖市西南部,地处长江南岸,皖南丘陵地带,是皖南的门户。安徽繁昌民歌虽然只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沧海一粟,但却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它兼有大江南北、皖南山区风味,曾被誉为“民歌之乡”。繁昌民歌不仅语言丰富、生动,音乐素材众多,而且其风格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各方面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各种技巧与艺术经验,能为现代的作曲、表演技术提供发展的途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歌所依赖的“原生态”生存环境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学习和研究繁昌民歌,对于保存、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繁昌民歌;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1 繁昌民歌的概述

1.1 追溯繁昌民歌

繁昌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即设春谷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繁昌民歌起源时间在史料中记载不详,目前尚存最早的记载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地发展,为繁昌民歌的产生及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时民歌非常盛行。历代知县也为繁昌民歌做出了贡献,,如明代繁昌知县诗句:“九月将临衣未授,千家砧杵动吴歌”,[1]清代繁昌知县诗句:“此处白云岩岫好,采樵人唱夕阳归”,都描写记录了当时民歌盛行,家家传唱的景象。繁昌民歌经过整理,总数200余首。

1.2 繁昌民歌的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终于翻身做主,繁昌民歌也如春笋一样迎来了春天。繁昌县先后出版了《繁昌民歌集》(1955年)、《繁昌民歌选》(1959年)、《繁昌民歌选①》(2010年),多首民歌也入选了《安徽歌谣选》《民间文艺辑》《安徽民歌》《安徽民歌辑》等,使繁昌有了“民歌之乡”的美誉。繁昌民歌入选了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它时常在各种文艺演出中出现,每每出现必给人惊艳和赞叹。

2 繁昌民歌音乐本体研究

2.1 繁昌民歌的题材、体裁、语言和结构

(1)繁昌民歌的题材。繁昌民歌是劳动者有感而发的心声,题材十分广泛,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具体题材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反映社会矛盾斗争的;反映爱情的、反映生产劳动的;反映一般生活、逗趣的;赞颂景物、传奇、人物、新闻的;启发后人的。

(2)繁昌民歌的体裁。繁昌民歌可分为号子、耕田歌、小调、舞歌、风俗礼仪歌等。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口耳相传,但也有一部分民歌唱词相对典雅,在音韵上比较讲究。

(3)繁昌民歌的语言色彩趋于表演形式。繁昌地区属于吴音乐方言区,其民歌属于肥芜色彩区。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对唱、独唱、领唱、说唱,气氛热烈,非常热闹。

(4) 繁昌民歌的结构、曲式。繁昌民歌整体结构比较完整,其中号子的结构相对短小,上下句对仗整齐,常用衬词补充唱词结构。小调的结构方整,曲调平稳流畅,同一小调有时可以用不同的歌词演唱喜怒哀乐多种情绪。

2.2 繁昌民歌的主要體裁及其特点

(1)繁昌劳动号子。1)繁昌劳动号子的功用特征。号子对于繁昌人民生活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意义。[2]一是实用性功用意义:鼓舞劳动,调节呼吸,振奋精神,统一劳动步伐等。二是表现性功用意义:劳动者力量的自我表现;劳动者劳动态度和情绪的真实体现;劳动者生活态度和情趣的生动反映。2)繁昌劳动号子的音乐形式特征。繁昌号子具有节奏的律动性、音乐材料的重复性和领相结合的演唱形式的特征。3)曲式结构上的特点。号子曲式结构受劳动条件很大的制约,主要特点是:乐段结构的独立性不强,整体结构比较简单。4)各类号子例释。一是工程号子指在建筑、开采等协作性强的劳动中(如打夯、打硪等)所唱用的号子。《打硪号子(一)》是繁昌建筑工人唱的打硪号子,速度较快,属节进律动型。繁昌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水暴涨的时节经常会发生洪涝,这里的群众为了防止水患而经常筑堤,因此硪号很丰富。二是农事号子一般在农业劳动中歌唱,如舂米、车水等。《打一锤来哼一声》是繁昌地区的一首舂米号子,由于劳动强度低于其他号子,因此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舂米是个体劳动,协作性不强,这首舂米号子是为了消除疲劳,统一节奏,提高劳动情绪。从衬词中可看出,它的节奏感强,为节进律动型,但比较轻松、跳跃,音乐灵活、丰富。开头由一人领唱,众人轻哼“嗨哧嗨哧”(“哧”声吸气),第一、三拍时舂落,第二、四拍舂起。

谱例1 打硪号子(一)

谱例2 打一锤来哼一声(舂米号子)

(2)繁昌耕田歌(秧歌)。安徽“秧歌”的种类很多,在皖南南陵、繁昌等地流传的叫“耕田歌”。1)繁昌耕田歌的功用特征。耕田歌顾名思义就是农民从事耕田类劳动时,为缓解疲劳、激发劳动激情所唱的歌。2)繁昌耕田歌音乐形式特征。在2011年出版的《繁昌民歌选①》中,共入选了11首耕田歌,其音乐特点归纳如下:一是调式主要为角调式。二是节拍自由,多为混合拍子。三是旋律以小三度与大二度之间相互围绕的进行为主,并以角音为主音,构成旋律下行方向级进结束。四是结构短小规整,以一部曲式为主;也有少数是单二部结构。五是歌词上,每首歌都由多个段落的歌词组成,而且均有衬词,歌词为七字句,内容多描述耕田时的劳动和情歌。[3]3)耕田歌例释。《小星出山一盏灯》是耕田歌的代表作品,其调式为角调式,曲调旋律平缓,极具江南水乡韵味,同时又保留山歌的嘹亮、高亢的特点,后被作曲家沈仁浪改编为《山南海北都照红》。

谱例3

谱例4 春天到

谱例5

谱例6

(3)繁昌小调。小调又称“小曲”,主要是指在城镇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歌。1)繁昌小调的产生、发展与流传。繁昌小调形成的场合,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劳动之余,平时生活休闲时形成的;另一种是在民间娱乐、风俗节日等场合中形成的。繁昌的民间艺人为繁昌小调的发展与流传做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有金韶光、郭珍仁、孙白传、杨有余、俞光彩、鲍莉莉等。他们是繁昌群众的“代言人”。2)繁昌小调的功用意义。没有了劳动形式及强度的限制,大部分小调摆脱了实用性功用的制约,因此小调对人民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表现突出的两点是:宣传、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3)各类小调例释。一是吟唱调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哼唱的。儿歌是儿童在游戏、生活中唱的歌调,如《春天到》。二是谣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民歌,没有较强的实用性功用。《养媳妇歌》讲述了童养媳深更半夜被婆婆逼着干活的故事,歌曲是通过童养媳的抱怨和婆婆的旁白对话来展现的,刻画了童养媳悲惨的命运和对希望的向往,一心想着长大和诅咒婆婆,充满对自由的渴望。歌曲情绪悲怨,又蕴含着不屈的性格。《姐家门前一棵槐》讲述了一个青年女子在槐树下的戏台等待情郎,但是左等右等都没有等到的故事,曲调缠绵、热情、婉转。句间、句尾都加用衬词,有些如“哎咳溜”、“哎哎咳”都是与曲调一同保存下来带有一定的程式性质,它在本歌中不仅有助于旋律的发挥,而且与所表现的情调、意境十分吻合。《送晚茶》是一首流传在小洲乡的传统谣曲,描绘了一个农村姑娘给在田里干活的哥哥送干粮茶水的心情。歌词虽然只是送茶到田,但整首歌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淳朴的乡土气息。

谱例7

3 结语

柯依达在《论匈牙利民间音乐》中说:“民歌不只是‘穷人的珍宝,并且也能满足至高的文化要求。也就是说它们不仅仅是原始的残余,而且也是在成千年的发展的过程中得以成熟、得以精炼的一种艺术,一种富有价值的完美的艺术。”笔者经过整理、总结前人的研究,并浅析不同类型的繁昌民歌后,发现繁昌民歌的艺术价值,值得广大音乐工作者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从中汲取营养。

中国传统音乐学家乔建中教授曾这样说:“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但也属于今天我们每一个人,请用心谛听每一个音符,感悟其中的真情和智慧,并请接过来、传下去!”

参考文献:

[1] 梦颖.繁昌民歌的特点及表现形式——海霖声乐[Z].

[2]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 2004:34.

[3] 张雪丽.繁昌“角调式”耕田歌特有现象的文化透视[J].人民

音乐,2013(4).

[4] 安徽省繁昌县文化馆.繁昌民歌选①[M]. 2011.

[5] 施文楠,施咏.安徽音乐志野获编[M]. 2002.

[6]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 1964:1- 115.

[7] 张世杰,徐沛.繁昌县志[M]. 1993:379-397.

[8] 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M]. 2004.

[9]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 2011.

[10] 王耀华,王州.中国民族音乐[M]. 2009.

[11] 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M]. 2009.

[12] 张雪丽,鲍莉莉.民俗文化实践中构建民歌活体传承体系[J].黄河之声,2013(2).

[13] 张雪丽.历史文化变迁下的繁昌民歌特征探微[J].人民音

乐,2013(12).

作者简介:李丝雨(1992—),女,安徽人,上海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南印象》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