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综述

2015-05-30雷聪仪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雷聪仪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的基本国情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未来较长时期国内城乡发展建设的关键指导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有序推进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潜力所在。本文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核心内涵、主导与路径、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以期更加清晰深刻地了解新型城镇化,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作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核心内涵;主导路径

1.新型城镇化概念解析

“新型城镇化”的由来要追溯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战略,继而党的十八大正式将“新型城镇化”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当2012年中央经济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职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后,“新型城镇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尽管长期以来各行业和学界人士分别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不同的研究和定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新型城镇化”并无明确统一的概念。直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至此对“新型城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序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①积极主动地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②矫正和弥补持续高速的城镇化所带来的弊病和损失;③使广大人民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④提供中国未来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与内涵

新型城镇化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愿景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建设有条不紊、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绿色低碳。深刻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主导因素以及实施路径,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这一美好愿景的基本前提。

2.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兵突进,必须统筹推进;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①

以“包容、公正、有序”的理念推进人的城镇化,着眼于解决户籍制度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如异地高考、养老问题等,为移民、进城的农民提供保障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同时应极力避免国外城市化进程中出行的“城进农退”问题,改变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慢于经济城镇化的两个慢于状况,构造社会文化生态,创造城镇欢迎、接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社会环境。②

2.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作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其发展内涵不容忽视,必须深刻理解阐述。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城镇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各类资源日趋减少、“资源枯竭型”城镇接连出现、人口老龄化继续加速。这些问题无不制约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须努力摆脱现阶段对土地、资源、人口的严重依赖,坚定不移地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精神层面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增长,因此新型城镇化仍应以改善民生为基本要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形成了众多的弊端和损失:忽视了农业经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致使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受到制约;城市空间不断被侵占,城镇肆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问题与紧缺问题并存,亟待解决;传统资源被过度依赖和消耗,致使能源、材料濒临枯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监管力度,致使“三高”问题长期存在。2014年爆发的雾霾天使全国半数省区、30余个城市深受迫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为此,新型城镇化必须以质量效益型为主,必须坚持健康城镇化,坚持走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的发展之路。

综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强调民生,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强调质量。在此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发展与惠民并举的新道路。

3.新型城镇化的主导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推行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的主导因素应该是市场,并非政府。政府的职责在于维护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平衡。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象征是城市的形成,然而城市的形成并非简单的“圈地运动”。城市是先有“市”后有“城”,“市”即指市场。过去的城是因为先有了市场,人们在市场上交易、生活,然后城才慢慢形成,谁也沒有刻意造城。像魔都迈阿密和中国上海等一些国际大都市都是无意中形成的,其后来的发展规模和实力远在人们预料之外,一些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如此。因此,城市化,市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政府是不可或缺的配角。③

目前,新型城镇化已由政府全面主导逐步向有限主导转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政府在城镇规划、公共服务建设、土地利用、体制改革等发面发挥作用,市场主导具体的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解决人口转移、资源合理配置等问题。

4.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关于如何选择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问题,一度出现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但随着大城市问题愈发严重,又出现了小城镇发展观点。通过反复的争论、分析、探索后,关于道路选择问题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观点,即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应该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镇化,各地从实际出发,走综合协调与多元发展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发展差异较大、资源环境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也不尽相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以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必不能采用相同模式,更不能搞“一刀切”。

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城镇化道路,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④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城镇发展规律和实际布局来因地制宜地确立城镇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从而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5.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根据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具体问题提出来的,它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城乡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人口、资源、环境三个层面。

5.1人口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政府部门片面追求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却没有解决农民在城市中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没有使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由于农民缺乏文化素质和一技之长,所以在城镇中的社会地位无法提高,这就违背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人口竞相涌入大城市,造成大城市负荷过重,形成城市拥挤、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过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人口的不合理转移致使大中小城镇发展畸形化。

5.2资源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资源短缺、资源浪费这些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强调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相违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现代化农业还未彻底实现在,这些都直接导致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城镇化占用大量耕地建设城镇,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工业化迅速发展导致大量资源过度消耗,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用资源十分有限。城鎮建设与人口需求的严重不和谐致使建筑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鬼城”这样的怪现象。

5.3环境问题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和产业对生态环境平衡遭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大量绿色植被遭到破坏、生活环境严重恶化、空气质量急剧下降、极端恶劣天气不断出现、水资源严重污染等等,这些问题无不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无不对居民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和伤害。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将无法顺利进行,社会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6.总结与展望

稳妥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未来阶段极具关键性的发展问题,是中国未来较长时期内城乡建设、城乡发展的关键指导战略。明确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核心、内涵与路径,发掘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十分必要。

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正式公布,今年以来,取得突破性成果,24省出台户改方案。2015年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北京指出,将扩大新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第二批试点名单不久将会公布。新型城镇化必将蓬勃发展,拉动内需,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佳彬.对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13(9).

[2]陈文科.转型中国城镇化实践四题.汉江论坛,2013(9).

[3]陈斌.市场化,政府别抢市场的戏.南方周末,2013年4月11日.

[4]苗绘,李海申,田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