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媒体的运用

2015-05-30李志毅

今传媒 2015年1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媒体

李志毅

摘  要: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网络因为传播迅速、使用广泛往往成为突发事件传播的最先渠道,凸显了其短时间内的文本信息聚焦能力。但在不确定性的消除方面,新媒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弱点。地方媒体在报导本地突发新闻事件中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地域和心理接近性的优势。如能有效运用地方媒体的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多平台融合报道有助于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地方媒体传播效果,既担负起在具体事件上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的社会责任,又有助于塑造权威、可信的媒介形象。本文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和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两个突发事件的报道为例,具体分析了两家地方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使用。研究发现,在新媒体介入的时效性、平台间有效配合、与传统媒体的衔接方面,波士顿环球报有很多值得本地媒体借鉴之处。

关键词:新媒体;突发事件;多媒体平台传播;不确定性消除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44-04

一、上海外滩广场踩踏事件报道中新媒体优势的显现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人群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这一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迅速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度。上海市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事件表示了严重关切,要求彻查事件原因,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事件发生以后,相关消息迅速在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扩散传播,地方和全国媒体也在事件发生后对事件给予了持续关注度,相关内容的转发数量、报道版面、显著程度一个时期内居于首位。直至1月21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事件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相关事件的传播热度才告一段落。尽管这一突发事件适逢上海市政府官方微信“上海发布”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官方微信“上海新闻广播”上线不久之后,但“上海发布”在事件进程中及时、持续、高信息量发布相关内容,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上海新闻广播事发首日的阅读率也比平时高出数倍。

“上海发布”事发后首日的消息阅读量均值超过了972223次,而之前12月31日的均值是46520次。

事实上,从2011年7·23动车事故到最近的2015年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新媒体参与突发事件传播的技术手段越来越便利,效果也越发显现。

图1  “上海发布”踩踏事件发生前三天与发生后三天的阅读数均值对比

二、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模式

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据事后调查结果公布的资料,碰撞发生的具体时间是23日晚间20时29分,仅仅24分钟后,就有网友“Smm_苗”发出了关于事故的第一条微博,短时间内该微博转发数超过了2000次。与此同时,更多的事发现场附近的目击者、被困群众在第一时间持续发布有关事故的文字、图片。在新媒体多中心、链式传播的效应下,消息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全国性新闻热点,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动态信息,网友评论的意见指向,事故以动态、意见、情感三个主要维度进行议程设置和媒介框架建构。这些新的、持续的、零散的、不确定的,来自多个非专业信息源的信息又吸引人们对事故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在缺少主流媒体参与,或者主流媒体参与度很低的情况下,凭借新媒体的传播,动车事故已经构成了不可回避的舆论热点。

相比较来看,传统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在这一突发事件的最初传播中显得较为被动。有统计显示,在事故发生5小时后,人民网、新华网首页仍没有相关内容。中央电视台仅仅是以滚动字幕的弱化处理方式简单发布消息。传统主流媒体的深度介入是在事发后第二天。7月24日,国内大多数报刊在头版位置对事件给予了重点报道,如图2所示,但是日报头版没有相关内容。

图2  7·24主流报刊头版及深度版面

时间上看,传统媒体的报道在事件发生后第二天变得集中,与新媒体共同参与议程设置和框架的建构。其后的许多突发事件传播的信息扩散基本也遵循这一模式:事件发生首日,信息通过新媒体迅速扩散,传统媒体参与度低     次日,传统媒体介入集中报道     专业媒体机构主导信息提供和媒介框架。新媒体技术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与传播几乎同步进行,往往是真相与谣言,理性与感性,恐慌与愤怒交织在一起,而新媒体的碎片化,个人化、非专业性、权威性的欠缺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形。此时,尽管信息不断的累积,但是不确定性的消除与文本信息的累积并不成比例。此时,政府和公众都迫切需要专业性媒体澄清信息、发布信息、获取信息、抚慰情绪、引导行为。

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量与不确定性成反比关系,即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小。突发新闻事件中,事件发生的第一阶段,由于信息披露零散、有限,信息并非来自专业性媒体且来自多个信源,此时,信息的文本数量虽然较多,但是信息量并不大,即信息对不确定性消除的作用有限。而专业媒体此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提供足够丰富的信息,此时信息的不确定性最强;其后,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不确定性趋于减少。如果一个事件引发关注,但是媒体未能提供更多的相關信息,则不确定性继续维持。如果以信息论的视角来看待突发事件报道中,可以发现新闻信息会经历三个阶段:信息引发关注阶段     信息聚焦阶段     信息确定阶段。

第一阶段,突发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传播迅速引发公众关注,信息需求量短时间内激增,但是信息供给量有限,其特点是信息呈现碎片化、迅速快捷、难以求证、信息来源模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第二阶段:在信息聚焦阶段,专业性媒体介入与新媒体互动传播阶段。随着专业新闻力量深入新闻现场进行新闻采集活动,信息量增大并趋于完整、平衡、客观。第三阶段:不确定性消除,传统媒体持续关注,但是随着信息披露越来越完整,信息量达到最大值,其不确定性降为0,事件的重要性、显著性随之下降。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度迅速降低。

由此可见,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专业性媒体机构越早介入,越是有助于减少信息不确定性所持续的时间长度,更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进一步来看,专业媒体介入的时效性、介入的深度(是否能够提供持续,新鲜的,专业性内容)、介入广度(展开多维度信息建构,如情感的角度,反思的角度,问责的角度)帮助受众获得信息量,进行不确定性的消除。获得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全媒体报道成为传统媒体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经典案例。

三、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新媒体报道的成功范例

传统媒体采用新媒体多平台融合报道突发事件的一个经典案例是2013年波士顿环球报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报道。作为成功转型新媒体的纸质媒体,波士顿环球报极为重视信息的多种渠道传播。2013年4月15日下午,波士顿国际马拉松赛事现场发生连环爆炸案,造成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奥巴马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声称将全力追缉波士顿爆炸案的凶手。凶手在逃、人员死伤,遭受过恐怖袭击美国民众,特别是当地民众迫切需要了解有关事件的任何消息。

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事发后几分钟,通过推特发布消息,并在波士顿环球报的多种传播平台持续更新消息。因为这一多媒体融合系列报道,波士顿环球报团队报道获得了2014年普利策新闻奖的“突发新闻报道奖”,评委会在授奖理由包括这样的评价:采用摄影及一系列数字工具完整地记录了这场悲剧带来的所有影响,是地方媒体报道突发新闻的卓越案例。波士顿环球报的成功就在于发挥传统专业纸媒的新闻采集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多种平台的传播优势,成为民众和机构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于当地时间2013年4月15日下午2时49分,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对此进行常规赛事报道。但是在临近比赛终点的位置,突然发生了爆炸,现场记者反应迅速,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在新媒体抢发爆炸案的突发消息,并持续滚动发布消息,记者首先选择了推特。概括来说,在事件发生后十多分钟的时间内,这家报纸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已经完成了所有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覆盖。

如表2所示,爆炸发生仅仅4分钟后,现场记者就发布了第一条推特信息;7分钟后,相关快讯在网站发布;9分钟后,该报博客发布了第一则相关报道;16分钟后,一篇结构完整的报道已经出现在该报网站上。爆炸发生后一小时以内,该报已派出了24名记者参与采访报道,为多种媒体平台提供新鲜及时的消息始终保持信息,以保持受众对信息的关注黏度。事件发生当日,其拥有的旗下两家网站的访问量高达750万次,5天内的综合浏览量超过8000多万次。

四、上海新闻广播新媒体对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把新媒体作为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而传统媒体也通过包括网站、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几种形式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这意味着,专业新闻机构可以在突发信息引发关注的第一阶段迅速介入传播链条,而不是等到第二阶段信息聚集阶段才介入报道,特别是在报道本地突发新闻事件中,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地方媒体的专业人员很可能就处在新闻事发现场。

1.微信平台报道。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发生后,上海市政府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发布”迅速反应,在次日凌晨4︰45分开始即发布了6条相关消息,阅读量迅速激增,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上海新闻广播的官方微信“上海新闻广播”在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6︰35分刊发了相关新闻,版面如表3所示。

上海新闻广播官方微信在事发后首日,上述这三则消息的阅读量均值达到了3193次,而之前12月31日的均值是277次,如图3所示。

图3  “上海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踩踏事件发生前31日与发生后1日阅读数均值

上述数据显示,上海新闻广播微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阅读量急速增长。此时,持续提供新鲜及时的信息,保持用户对新媒体信息的黏度,进而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无缝对接形成互动,有助于形成多种平台融合报道的优势。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体制内的原因从1月3日开始直到1月20日“上海新闻广播”并未发布任何相关消息,直到21日才发布了上海地方政府关于事件的调查报告的消息。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事件发生后的最初数小时内,专业性的新闻机构还没有大量介入的情况下,新媒体信息的关注度最高。但是,在整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尚未消除之前,持续提供信息是保持新媒体关注度的关键。1月21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事故调查报告。“上海新闻广播”尽管发布了相关消息,但是阅读量已经急剧降低,均值只有328次,远远低于事件发生第一时间的3193次,而“上海发布”因为期间始终提供相关信息,仍然保持了极高的关注度,其21日报道的阅读均值达到了82405次,与首日的报道均值972223次相比,相差不多。这显示,受众对踩踏事件的信息需求仍处于极度渴求状态,由官方组织的这次调查是否符合受众的判断?事件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谁应该为此承担责任?如何处罚相关的责任人?这些问题是受众极为关心的。用户总是向着信息量大的渠道去集中。如果信息流的供应中断,受众转而寻求信息更加丰富的媒体来满足信息的需求。

2.微博平台报道。官方微博是传統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另一重要新闻传播平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自媒体用户可以以与事件几乎同步的速度直播现场;而专业媒体的微博可以打破时间、版面限制在第一时间介入传播链条。在这次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中,上海新闻广播的官方微博事发前最后一次的更新时间是2014年12月27日,连续4天没有更新微博,直到1月1日踩踏事件发生后的早晨6︰40分转发了“上海发布”在早晨5︰56分发布的消息,获得转发次数为14次,而此时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将近9个小时,而“上海发布”的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在早晨6点,转发次数已经达到8000多次。当天下午3︰05分,上海新闻广播官方微博发布了第二条微博,获得3次转发。此后没有任何相关消息,直到1月21日,上海新闻广播官方微博发布了上海市政府关于事件调查报告的博文,获得2次转发。

图4  上海新闻广播官方微博踩踏消息

3.官方网站报道。以上海人民广播、上海新闻广播、上海广播电视台常用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得以下页面。

图5  上海新闻广播网站

网站方面,上海新闻广播提供在线广播收听和名片式的媒体介绍,设有官方微博和微信链接,但是网站不提供新闻服务,也没有关于踩踏事件的相关内容。

五、突发事件不报道中的多媒体平台信息融合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一小时是获取注意力的关键时期。可以设想,如果波士顿环球报记者没有在4分钟内在推特上持续发布消息,各个平台之间没有信息共享,民众通过其他的自媒体消息来源获悉消息,波士顿环球报就不可能在这次报道中占有如此多的网民,也就很难把网民转换成报纸的读者。地方媒体多平台及时、动态、持续提供事件的动态、背景,才能有效维持受众的注意力而不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大而流失受众的注意力。信息引发关注阶段是最终形成多平台融合报道的关键期,称其为“黄金窗口期”并不为过。

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报道中,多媒体平台信息融合传播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并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各种媒体使用者。民众可以通过印刷版报纸、网站、直播博客、推特信息四种渠道获得信息。时间上看,这弥补了报纸和官网完整报道的时距;内容上看,网民的发帖,留言也随时融入了更多信息;受众上来看,读者可能成为该报旗下新媒体的网民,而网民也成为该报的读者。就在这种多平台融合报道中,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一场动态的、原本报纸并不擅长的报道中最大限度发挥了纸媒深度优势,从背景、情感、反思、公共安全、权威解读方面发挥意见引导和情感宣泄的功能。事实上,新媒体的技术环境下,媒体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技术进步打破,传统媒体的突发事件直播报道已经打破版面限制,真正实现了24小时多媒体直播报道。近年来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报道奖的作品大多是在报道中开放社交媒体平台,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连续报道,保持和受众的不间断传播与沟通。

综合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可以发现新媒体多平台融合报道的本质是发挥了各种媒体的优势而回避了各自的缺点。纸质媒体速度的劣势被新媒体弥补了,而新媒体信息混乱的劣势又被官网和报纸弥补了。记者在发布次序上很有讲究,依次是:推特,网站快讯,博客,官网完整报道。令国内媒体同行汗颜的是这一切竟然在10分钟内完成了。在其后的数天时间内,波士顿环球报网站获得了8000万次的浏览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宝贵的十分钟。民众迫切需要了解更全面、更专业的信息,而报纸要等到第二天,此时网站又成了最佳选择。形象地说,波士顿环球报为网民、读者建立了一个无缝衔接的平台,分别满足他们对新闻速度、深度、广度、温度的需求。网站发挥深度整合的优势,报纸可以寻找更加有價值的信源,推特、微博则发挥速度和集聚的优势。在人们的印象中,报纸读者的年龄比网络使用者的年龄要大得多,而社交媒体更多覆盖的是年轻人。在这次马拉松爆炸案的报道中,新媒体多平台的融合报道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媒介使用者,并实现了他们之间的转换。这一点很有启示意义。而反思国内媒体对本地突发事件的报道,尽管中外之间体制、机制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媒体,但是国内媒体在新媒体的运用上,在反应速度、平台经营上,多平台配合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上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综上所述,从技术上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报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从信息搜集、线索发现到跟踪报道、整合的有力工具。然而,在现实中,同为新媒体环境下本地突发事件报道,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报道与波士顿环球报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报道充分反映了两者在新媒体应用水平和理念上的差异。当然,两者报道水平的高下有体制内的原因限制,也有具体事件的敏感性限制。但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在报道方式、报道理念上,运用多媒体融合报道的方法去增强地方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传播能力,是传统媒体借助品牌优势、权威影响力去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事半功倍之举。

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转型发展是广播行业未来几年的主题,而“互联网+”也成为当下社会的一股风潮,面对变革有所作为应该肯定。但是,在互联网大潮当中败下阵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正如许多专业人士指出的,传统媒体能否在融合中寻找到成功的盈利模式将是转型成功与否的标志。纵观国内外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成功范例,除了具备强大的资金、技术实力这些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以外,媒体自身的软实力是其转型成功的核心竞争力。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的BBC、中国的人民网、央视网、南方报业集团无一不是具有传统媒体强大的信息生产和加工能力。新媒体环境下,除了信息的投送能力(发布新闻的速度、效果),新闻媒体的信息采集能力、加工能力、呈现水平,概括地说信息的质量仍然决定了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够获取到足够的注意力,而获取注意力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媒体的价值高低。

参考文献:

[1] The 2014 Pulitzer Prize Winners Breaking News Reporting [EB/O L].http://www.pulitzer.org/citation/2014-Breaking-News-Reporting.

[2] 方洁.“地方媒体如何报道本地突发新闻——以2014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报道奖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4(6).

[3] “上海新闻广播”公众微信号相关版面.

[4] “上海发布”公众微信号”相关版面.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新媒体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融”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