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领导下的“农家书屋”发展简史新探

2015-05-30马光华殷荣李莉

今传媒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

马光华 殷荣 李莉

摘   要:农家书屋是我国新时期新农村文化事业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是我们党重视并加强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见证。笔者经实地调研和检索大量文献资料后认为:农家书屋的简史,可追溯到我党建党初期的“农民运动中的图书室”、1928年创建的云南“和顺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區姜新庄村的“农民图书馆”、大跃进时期山西运城及西安路家湾等地的“村村有图书室”、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之家:毛泽东思想宣传室等。——此乃为新的论点,新时期的农家书屋正在蓬勃发展着。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会图书馆(室);和顺图书馆;姜新庄农民图书馆;新农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9;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41-03

农家书屋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文化事业项目,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般人们认为:“农家书屋”是我们党新时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产物,而笔者经实地调研和检索大量文献资料后认为:农家书屋在我国为时已久,并非仅为新时期的“新生事物”,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在此,笔者将对我国的农家书屋,尤其是党领导下的农家书屋简史进行新探。

一、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的“农家书屋” 简史

笔者经实地调研和检索大量资料后认为:农家书屋主要是在我党的领导下诞生的。

(一)诞生于建党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新思想”的“农会图书馆(室)”

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开始领导工人、农民及人民军队进行着伟大的革命运动。

早在我党建党初期,党就关心着农民的读书问题,并已经出现了“农家书屋”的雏形——早在1922年我党领导的工人与“农民运动中,注意开设农村图书馆(室)。如湖北黄冈地区各县有图书馆与各农会有图书室。这些在工农运动中出现的图书馆(室)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新思想和组织革命力量,都做出了贡献。[1]”上述所说的“农会图书馆(室)”,可谓党领导下诞生的“农家书屋”的雏形。

另据同学的父亲——一位老红军生前说过:早在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红军与当地农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体现了“军民鱼水情”,那时,他为写入党申请书,曾经去一个农村的书屋看过书,记得当时有《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万岁》《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容斋随笔》等书籍,可想那时在中央苏区,也有了“农民图书室”。

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是伴随毛泽东同志一生的最喜欢的书籍之一,毛泽东也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过8个月。

(二)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民图书馆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着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和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陕甘宁边区是我们党和人们军队的大后方,同样进行着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先后创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也先后创立了鲁迅图书馆,延安图书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任图书馆馆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线便是——姜新庄农民图书馆。

据笔者检索延安的《解放日报》中华民国33年(1944年)10月25日(星期二)第二版,报道了题为:“米脂姜新庄村识字人多——成立农民图书馆”的新闻,文中内容如下:

图1  民国33年《解放日报》

“(本报米脂讯)民丰区姜新庄村四百一十八人中,识字的占一百四十九个,……于是在九月七日召开的全村文教会议上,姜崇杰等人就提议在本村成立一个图书馆,大家都愿意,决定由农民合作社会计姜纯禄负责,书籍一面向外募捐,一面由庄里人自动捐助。合作社帮助整修窑洞,冬天代烧火炉。现在已经募捐了七千元,四十五本书,自己又买了十八册。图书馆地址就设在农民合作社隔壁的窑洞里,新泥的窑壁上贴着地图和画报,中间陈放着书架,农民一闲下来就含着烟锅,笑嘻嘻地到那里看书,读报,谈时事。[2]”(如图1所示)

同年12月16日,重庆的《新华日报》署名平明的记者也报道了题为:“农民有了图书馆”的新闻,同样介绍了米脂县姜新村的图书馆的情况,题目及全文如下:《农民有了图书馆》——“边区米脂县新庄村,这村上四百九十个人里面,有一百四十九个人是识字的。这一天,常常阴天落雨,他们闲下来没书看,感觉到怪苦闷的。那么,等到九月七日这一天,召开的全村文教会议上,姜崇杰几个人就提议成立一个图书馆,这个提议一提到会上都举起自己的手臂来了。这个著名的第一个图书馆就决定交给了农民合作社会计姜纯禄负责去办了。

冬天来了,农民们劳动之后,就踏着雪纷纷到图书馆去了。图书馆就在农民合作社的隔壁,现在已募了七千元,四十五本书,又买了十八本书。寒冷的风在窗外打着呼啸,合作社里早早就代烧出一炉红红的炭火来了,火光照耀着含笑的农民的脸,把人影投在墙壁上,新泥的墙壁上贴着地图和好看的报纸,地中间放着书架。农民们噙着烟袋,看过书,又笑嘻嘻地谈起时事来了,他们自己劳动著建立好生活,他们的农村改变了面貌——从窗口上望出去,那里是民办学校,那里是合作社,那里是自己的家。(平明)[3]”(如图2所示)

图2  民国33年《新华日报》

上述农民图书馆的成立是我们党抗日战争时期关注农民读书,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见证。

从农会图书馆(室)到农民图书馆,均见证了我们党在艰苦的战争时期,同样关心着农民的读书问题,发展着文化教育事业。

其他还有著名的云南和顺图书馆,在此只作提及。

二、解放后,党领导下的“农家书屋”简史及发展状况

共和国建立后,我党提出制定了多项措施以扫除文盲、鼓励工人、农民读书。尤其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各地有多处办有“农民图书馆(室)”——即现在的“农家书屋”,之后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农家书屋”。

(一)诞生于大跃进时代的乡(镇)图书室

在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各地农村也相应的出现了“农民阅报室”、“农民读书室”、“农家乐读书点”等,曾听父亲生前说过:1958年,父亲以“干部下放”形式,率工作队去西安市郊区路家湾下放时,曾见到并亲自去过上述的“农家书屋”——路家湾图书室。请看档案资料记载:《1958年至1960年陕西文化艺术事业奋斗目标(草案)1958年4月》,其中指出“为了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有效的实现文化革命的任务,……,特提出我省1958年至1960年文化艺术事业的奋斗目标如下:1.社社有俱乐部、业余剧团、歌咏队、文艺创作组、图书室、……;乡乡(镇)都有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展览馆(室)、电影队、……”[4]。

为此,笔者亲自去若干地方进行了调研。

1.西安市郊区路家湾进行的调研

在路家湾,笔者看到了诞生于1958年大跃进时代的“图书室”,位于村党支部委员会、村委会的大院内(如图3所示)。

图3  路家湾图书室

原路家湾党支部书记杨帆良证明:该图书室建于1958年。

最近,笔者又去路家湾咨询了原党支部书记杨帆良,他简述了1958年以后图书室的简况:该图书室到了1960年,几乎无人光顾,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及饥饿来临,书刊已落上了厚厚的灰尘......。

2.关公故里——山西省运城市的调研

笔者还进行了跨省调研——去了山西运城市,在郊区的西留村就看到了既有“北城办事处西留村图书室”又有“农家书屋”的情形,经调研得知:“图书室为58年大跃进时代的产物”,而“农家书屋”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物”,且为“并存的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西留村圖书室与农家书屋并存

上述情形见证了两点:(1)同全国各地一样,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山西运城西留村也诞生了图书室;(2)农家书屋新时期也应运而生了。

(二)党在新时期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产物——“农家书屋”,也在该村设立

1.在西安市长安区的调研

我们去了西安市长安区的王莽乡进行调研,在西王莽村看到了“王莽街道西王莽村图书室”,图书室里有专人负责,书柜为封闭式,藏书较多(如图5所示)。

正在跳广场舞的高亚萍等同志接待了我们,她证明了该图书室成立于1958年的大跃进的时代,当时她为村宣传队的队员。

从上述的陕西省的路家湾及西王莽村“图书室”、山西省的西留村“图书室”与“农家书屋”并存等,均可证明:1958年的大跃进时代党和政府已为农村设立了“图书室”。

图5  西王莽村“图书室”

最近,笔者又去西王莽村及刘秀村进行了再次调研。

西王莽村的一位退休小学校长王老师告知:该图书室设立于1958年,之后由于自然灾害、政治运动等原因,该图书室在1960年~1963年几乎关闭,1963年以后又开了门,所收藏的书刊都有那个时期的政治烙印,如《刘文学》《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集古村恩仇史》《草原英雄小姐妹》(画书)等,都是王老师给同学们进行革命教育的书籍。

刘秀村现任村干部及一位称为“村中秀才”的老师,与我们进行讲述与交流,并赠予了他们所编辑的书籍《刘秀村简史》,讲述的内容如下:1958年成立了图书室,看书的人不少,之后由于饥饿的原因,几乎无人去看书了,只有“村中秀才”坚持去看书,但开放时间很少。

上述调研及当地当事人的论述可得出以下论点:

(1)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全国农村各地基本成立了“农村图书室”;

(2)之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及各种政治运动等,“农村图书室”处于萎缩发展甚至关门状态;

(3)所收藏的书刊都带有各个时期的政治烙印。

上述论点(2)也说明了一个普通的哲理:当人们饥饿的时候,是无心读书的——人们首先追求物质生活:本能的反映,然后才能追求精神生活:读书——生活的升华。

2.文化大革命中的“农村图书室”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摧残,而作为当时的宣传舆论工具及阵地,“农村图书室”依然存在,只是名称有所变动。

在文革中,笔者曾去过三哥下乡的地方——陕西省长安县郭杜公社茅坡大队(村),那里便有“知识青年之家:读书室”、“毛泽东思想宣传室”等,也可认为是当时的农家书屋,记得当时仅有《战地新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批林批孔文选》《张勇之歌》等十余部书刊。

我国的西北部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但文化教育及经济相对落后,曾看过电影《萨里玛珂》,在我的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甘肃省的张掖、武威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要上学,需走(骑马)90里才能到学校,可想,西部的教育是十分的落后,而电影中的主角——萨里玛珂,一个文艺女兵复员后,为改变家乡的这种现状,毅然在村里办起了学校,牧民(村民)们都齐心协力盖起来校舍,……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萨里玛珂还用“复员费”买了一些书刊,办起了图书室,解决了孩子们的读书问题……此片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已有了“农牧区书屋”……

上述“大跃进时代诞生的农村图书室、文革时期的知识青年之家、毛泽东思想宣传室、农牧区图书室”等,笔者认为都为解放后党领导下成立的,也为现在发展中的“农家书屋”,此点可与同行及各界同仁、编辑部老师共同商榷。

三、新时期发展建设中的“农家书屋”

而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党更加关心农民的读书问题,成立了“农家书屋”。

2013年11月,笔者应邀参加了《中国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专门听取了有关农家书屋的论文及报告、介绍等。

首先,在东部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发展非常先进,其中农家书屋的发展,在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下,发展的非常迅速,同时也得到了有关各级党委及政府领导的支持,从视频及图片中看到:江苏省张家港市郊区乐余镇的农家书屋,可与内陆地区的市级图书馆相媲美,他们开展了“阅读,让乡风更文明”的阅读节活动,夯实了文化软实力,打造了文化名镇,提升了人文素质......是一独到的风景线、亮丽的文化名片。

其次,台湾大学学者、图书资讯系教授陈书梅女士也介绍了台湾台东县鹿野乡一农家书屋的发展状况,其建筑与设备可与我们的大学图书馆及省级公共图书馆相媲美,里面还设有茶屋、咖啡屋、卧床、地铺地毯等,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建设方式方法及对西方文化的特性的引进……

再谈两个革命老区的“农家书屋”情况:

革命老区——江西省的参会代表也谈到了“公共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的支持——书刊的支持及人员业务知识的指导……

在革命老区——大别山,安徽省的太湖县经济相对落后,而这里的太湖县图书馆,在政府拨款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办起了幼儿园,实行收费的企业化管理,“以企业养图书文化事业”——此点经验值得推广。

四、小 结

农家书屋的历史,应追溯到我党建党初期领导“农民运动时的图书馆(室)”、1928年创建的云南“和顺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姜新庄村的“农民图书馆”,大跃进时期山西运城及西安路家湾等地的“村村有图书室”……。新时期“农家书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农家书屋”从诞生到发展壮大,是我们党关心农民读书,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英明伟大决策。

参考文献:

[1] 王西梅.中国图书馆发展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2] 米脂县姜新庄村识字人多——成立农民图书馆[N].解放日报,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25日.

[3] 农民有了图书馆[N].新华日报,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16日.

[4] 陕西省档案馆所存档案:《1958年至1960年陕西文化艺术事业奋斗目标(草案)1958年4月》.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
县级图书馆促“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继续推进策略分析
新时期下农家书屋的机遇与挑战
农家书屋伴随你——关于农村书屋的几点思考
浅析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
依托农家书屋提高全民阅读积极性
区县公共图书馆实施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分析
“十三五”时期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探究
关于农家书屋的特性及发展途径研究
农家书屋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