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015-05-30王春洁
王春洁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提升的关键,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开始做起,这样才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小学学习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数学的枯燥也使很多的小学生渐渐的对它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无法养成对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学习习惯
学习不仅在于知识的灌输,更在于习惯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需求就要求在今天的教育中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的学习和教育中便开始着手。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水平,并且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数学是一门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所以对于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一、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过于马虎
小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普遍存在马虎的特点。根据调查的一个班级的学生大体情况得出,由于马虎而造成的答题错误率占了总错误率的30%左右,这种现象在一些中等生中间更为严重。就像是一些平时常考80分的学生,如果严格的对其进行管理,每一道题在老师的要求下仔细的阅读进行答卷,那么成绩最后可以达到90分。所以说过于马虎这个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成绩,是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
2.不爱检查
在对济南某一学校二年级的学生展开实验的时候发现,很多的小学生在进行数学测验的时候本来90分钟的考试时间,但是基本上40分钟就可以将试卷全部的做完。在做完试卷之后他们通常不会沉下心来去检查,而是拿着自己的卷子东张西望,直到考试结束也不会对自己试卷上的答案进行修改。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由于马虎的错题也不能发现,使分数白白的溜掉。这也是学习中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
3.抄袭
抄袭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由于数学本身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较困难,所以很多的学生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那么在日常的学习中便有一部分学生抄袭同学的作业。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性比较差,遇到问题不会动脑子的去想、去解决,而是看别人的答案或者问老师,这样导致了今天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消极的影响。
二、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则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控制,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技巧,提升学习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自身平衡学习时间,建立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1.增强学生的读题能力
读题能力的增强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条件之一。小学生由于本身认识的字不多,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在进行数学读题的时候很容易马虎和急躁,对于一些题目中的内容只是简单的看下数据,在答题的时候随意的将数据进行各种运算法则的结合,根本没有将内容的因果关系串联起来,没有读出来题目的意思。所以很多的题目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没读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制定合理的方法和对策,改变这一陋习,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应用题的阅读时教师让学生用手指点着题目的内容,一字一字的仔细阅读,防止过快的读题造成难以理解和草率的答题。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沉下心来对题目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从而在答题的过程中使正确率上升。这种良好读题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在对新的知识讲授之后,要给学生布置练习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较难问题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然后和同学进行过探讨,教师适当的针对问题的难易度进行提醒,不能够在刚遇到的问题的时候就将答案公布给学生,由于小学生自身还没有自控能力,如果在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之前便公布答案,这样很容易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养成依赖心理,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再过多的思考,等着老师讲解,使学生形成一种消极的学习习惯,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说在教师进行教授的时候要着重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小学生由于思想的简单性和单纯性,往往在学习中对于某一门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完全取决于是否喜欢这门学科的老师,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用自己的幽默或者是人格魅力来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自己,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下的时候和学生多多的交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性格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不断的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并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将传统的那种“师威”和“架子”放下去。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和表达,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并对学生的解题思路给予认可和表扬。例如,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的去讨论,从各组的解题过程中让同学们进行分析比较,看一下各个组之间对于问题解决的优缺点,从而起到下一次的借鉴作用。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学习中的印象更加的深刻,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重新的燃起兴趣。在获得学习的自信心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支持,但是在目前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马虎、依赖性强、不认真检查等不良的学习习惯。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努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对学生的读题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措施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贾丽娜.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徐燕刚.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朱国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科技创新导报,2008,(16):228.
[4]殷聪聪.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