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一年级教学现状分析
2015-05-30张馨月
张馨月
摘要:近年来,教育部不断采取措施,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内容,盲目地对孩子进行“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危害孩子身心健康。同时,大力推进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小学一年级与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有一定的衔接转换性。这是对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新环境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关键词:渗透式教学 角色转换 教学现状
一、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的定義
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应具有启蒙性、全面性,另外还提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纲要中还强调幼儿教育的完整性,关注幼儿的全面、个性化健康发展。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环节,其目的就是要求幼儿教育为幼儿以后接受义务教育做好准备。
这意味着课程不能单单关注领域,也要关注领域划分的多重可能,还要关注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没有相互渗透的领域是背离当今的教育观和课程观的。什么是相互渗透?相互渗透就是不同的课程领域之间产生的有机联系,就是实现课程的整合。整合不只是综合性主题课程的任务,也是所有幼儿园课程的共同任务。充分的、合理的、相互渗透的领域课程,就是拥有横向联系的领域课程。
二、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的意义
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是一种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让幼儿趣味学习、有效学习。它吸收了新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为重点,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它改善了以往领域课程中存在的领域间相互割裂的状态,运用渗透性的整合手段,将领域连接起来;并关注幼儿情感发展的因素,让幼儿在情感态度上得到积极的培养;设置了较广泛的内容,并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改善了内容陈述的形式,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承载知识;注重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及与幼儿展示和探究的机会;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给教师提供了具体、详细的指导,操作性强,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
三、小学一年级教学中渗透式领域课程的理性诉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小学阶段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
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儿童教育领域不仅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幼儿家长、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关注。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环境升级到以教学为主的小学环境,存在着很大的诧异,这样一个过渡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幼儿园和小学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为非义务教育后者则是义务教育,二者分属于不同教育机构,而且在我国传统固有观念中一直是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看作是两个不同教育阶段,而两者的教养目标和教育任务不同,从家长到教师再到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均是这样的观念,所以就存在教育的衔接问题。由于教育内容、教养目标、教育任务、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就存在困难,影响到幼儿心理、学习生活习惯方式的顺利过渡。
(一)一年级课程的割裂化
据笔者调查发现:65%的一年级入学新生存在畏惧上学的心理。如何才能让他们最快的适应小学生活呢?由此看来小学一年级的教学需要有一定的智慧。
50年代开始,中国的初等教育深受前苏联影响,采用分科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按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便于我们结合知识的逻辑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呈现系统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限于当时的教育观和课程观,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割裂。如今,虽然大力宣扬课程的科学系统化,但从学生的课表研究发现,课程之间依旧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幼儿园渗透式课程理念与小学教学理念间的矛盾,给心智尚不成熟的新生带来了困扰。
(二)一年级教学难以打破的思维定势
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的深入,让一年级新生的综合能力稳步提升,然而随着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深入,新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变的不那么“省心”,语文课渐趋拼音“零基础”教学。这就要求一年级课程减轻其份量与难度,并延长注音符号学习的时间,使新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并思考。然而,小学因受到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任务的约束,需要完成小学的教学任务和内容,所以初期的慢教学压缩了一年级后期教学课程内容的时间,教师因此进行的课程设计会增大课程压力,以目的性为主导,忽略游戏性的渗入,以知识传授为主,达到教学目标为主。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这种转换并非自然而然,要帮助儿童做好心理准备,及时的转换角色,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就应当采取儿童易接受的、活泼的、直观的、趣味的教学方法,借鉴幼儿园的渗透式理念,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加强常规训练以及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
(三)一年级初期“手表定律”的存在
幼儿园的整合课程是将不同领域的内容融入到一个主题活动中,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将五大领域的基本内容有选择的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小学课程是以单元教学为主,所以小学低年级统整课程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并且要避免重复教学,提高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全人教育目的。两阶段教学理念的突然改变,往往让幼儿无所适从,就像一个手表可以让人知道时间,两个手表就混乱了。
所以大班末期和小学初期适宜采用渐进式的课程模式。幼儿园大班下学期课程除了要安排向小学一年级上学期靠拢仿效,更要诱导幼儿改变散漫的上课习惯;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即幼儿开学的最初几周应以幼儿园大班时的活动课程为主,以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秦振飙.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静.透过幼小的“课”看幼小衔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