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2015-05-30司海峰晏芳岳桂贞
司海峰 晏芳 岳桂贞
摘要:系统论述了通识教育的意义以及对理工科学生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应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并对实施过程中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通识教育 通识课程 理工科学生 慕课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自引入我国以来,已逐渐获得高等教育界的重视。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阐释:从性质上来说,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从内容上来说,“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非专业性教育”。由此可见通识教育其实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仅仅注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钱政教授就曾形象地把通识教育比作望远镜,把专业教育比作显微镜,他说:“你如果习惯了用显微镜看东西,也就意味着你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特定的思维定式。那么很可能你这一辈子就只能拿显微镜去观察一个东西,而不会再用望远镜去看,从而不能获得更为宏大和开阔的视野。”通识教育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教会学生既会用显微镜,又会用望远镜,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突破固有的专业局限。”
二、强化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的是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这虽然能使学科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但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文”的更文,“理”的更理。具体表现在:理科学生怕写文章,对文学艺术欣赏不了,理解也不透彻;文科学生则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差一些,不了解客觀自然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样一来,两类学生都面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但相比较而言,理工科学生更需要通识教育。由于一些对人生、文化、社会、世界等关乎健全人格和生命的诸多知识的缺失,使得理工科学生思想变得贫乏,视野变得狭窄,许多学生在思想素质、行为认知、社交礼仪、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退化严重,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从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管理及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类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出很高的胜任度和创造性,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其个人发展潜能巨大。而那些只偏重专业知识,其他方面却一无所长的人充其量只能算是生产链上的一台机器,或者一颗螺丝钉,这显然不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实际上,对理工科学生加强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凸显。通过通识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变得丰富,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针对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设置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
我们应该紧紧围绕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对相关课程的顶层设计,精心规划课程建设方案,加快课程的开发和完善。同时,所开课程还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社会需求及学生个人爱好,注重古今中外文化的融合,开发出高质量且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课程在具体设置的时候最好以划分模块的形式进行,把互相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归类合并,这样可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相关知识。课程的开设形式最好以选修课为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不受束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就能得到保证。
尽管通识教育课程丰富多样,涉及领域广泛,但对理科生而言,课程还是要多向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类学科倾斜,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改进通识教育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受众学生也不同于专业学生。教师在讲授这类课程的时候,既不能泛泛而谈,敷衍了事,也不能不加区分,把通识教育变成专业课搬家。这都会影响授课效果,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提倡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提倡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吸引过来。
在具体教学环节,许多通识课程还可以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文学欣赏可以结合实体创作,美术欣赏可以结合绘画写生,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外面做心理问题指导,学法律的学生可以模拟办案并创设模拟法庭等。这种授课方式摒弃了枯燥的说教,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学以致用,当然能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此外,在对课程的具体安排上也要开动脑筋。实际上,有些通识课程内容轻松有趣,甚至可以替代学生的课余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样既加大了传授的知识量还节约了课内时间,一举两得。
(三)加强通识课程师资力量建设
实施通识教育,最终还是要依靠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这是加强通识教育的前提。除此以外,还要加强通识课程师资建设。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通识课程教师,通识教育只能是镜花水月,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毋庸讳言,在一些理工科院系,从事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处境比较尴尬,在群体中被边缘化,他们更需要学校的重视和鼓励。作为学校领导层,一定要端正观念,在经费投入和奖励机制上对通识课程教师适当倾斜,重视教学软实力的提升。比如对从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多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多给教师创造或提供校内外教学经验交流机会,改变从事通识课程教师低人一等、没有前途的尴尬境地。
如果学校在师资力量上欠缺,除了可以加强引进和外聘力度以外,还可以运用慕课这一全新的教育方式,比如可以选择名校的优质慕课帮助教学,同一门课程可以通过慕课同时开设给多个班级,这样覆盖的学生就可以大幅增加。当然,对慕课来讲,线上授课与线下交流同等重要。所以在利用慕课进行教学的同时,对助教的需求和要求也会加大,助教的认真、负责较之传统课堂来说更为重要。有效地利用慕课,对通识教育来说,也是一大创新。
以上所述,是我对加强理工科学生通识教育的一点看法。实际上,不必太过担心这些课程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相反,广博的通识知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还有很强的拓展和启迪作用,甚至通识教育还起着改善学生品行,改善学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的作用。学生进入社会,其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广博全面的知识素养也会大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诵诗让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哲学让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让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想,这就是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最好诠释吧。
参考文献:
[1]赫钦斯,K.M.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爱君,司海峰.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之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3]唐帼丽,朱晓苑.理工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中文教学[J].邯郸学院学报,2010,3(1).
本文系西安思源学院校级课题“基于文理科划分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ASY-A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