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人才供求平衡的调控与物流产业升级的融合性
2015-05-30刘咏梅
刘咏梅
[摘 要]中国物流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催生了物流产业的急剧扩张。在面临物流企业组织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企业在大量缺乏专业人才而导致的运营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时,以物流产业升级为高校物流人才供求平衡调控基础的物流管理专业校研模式改革,应该被列为当前高职物流教育工作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高校尤其是高职物流人才基于市场所需进行的针对性培养及供需调控为研究基础,围绕物流产业的升级现状及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展开分析和论述。以辅助物流产业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推进。
[关键词]高职物流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升级定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5.106
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物流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构成,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物流基础设置建设及物流标准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也为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物流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过程中,“三高一低”问题的存在、有效物流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市场化发展与管理费用的不够标准化等在极度缺乏专业型综合人才的基础上,导致我国物流产业在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下不得不依然走粗放型的管理与经营模式。
1 物流产业升级与人才供应匹配度不足间的矛盾
1.1 物流产业专业化人才需要与实际人才配备非专业化的矛盾
物流产业专业化发展趋向下低端的普通型服务利润将日渐薄弱,增值型、创新型及适合客户个性化发展的特色物流服务将占据物流产业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物流产业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服务将更为深入。就《2012—2013物流年鉴》来看,传统制造业的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仍是企业物流的重点,而全社会物流活动运行中,企业物流作为主体其专业化趋向也日渐明显。以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天津为例,因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实现而达成的现代化港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及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变向地促进了对物流服务人员选拔标准的升级。以东莞当前现代物流企业及关联企业的从业人员为例,专门毕业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数与公司职工的总比基本为1∶20,按照2014上半年东莞物流产业人才架构基本状况的调查结果来看,51%的现代物流企业里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比值都低于20%,现代物流企业对专业物流人才的需求的日渐突出由此可见一斑。从东莞物流企业人才结构情况来看,中职以上学历物流人才中非物流专业人才占39.76%,企业管理专业占35.24%,其他则为国贸、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专业。由此可见,当前物流产业专业化发展要求下,物流专业人才的低学历化和非物流专业化比较严重,势必会影响到物流产业的升级及物流专业人才的供应调节。
1.2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趋向与市场需要间的矛盾
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随着物流产业规模的不断拓展,在经济高增长率的促进下,更需要进一步的加大提升力度。现代化物流装备及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应用水平的低下,导致物流产业市场在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方面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无法排除人才应用职业的多样性特征即上文中所提到的物流专业高职人才的对应性聘用在当前物流产业发展中并没有如期待和需要中的被重视,反而诸多非物流专业的高职人才在物流企业日常应用中所占有比例的相对较高。当前我国在物流高职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及规模,然而目前所取得的成效显然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市场实际需要为导向的对应性物流人才培养的意识已经成型,但是具体的落实力度无法得到保障,尤其是适合物流产业发展需求的实战型人才在当前高职教学改革仍在探索中的前提下,类似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应用模式暂时无法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普及。因此,真正符合物流产业实际发展需要的对应性高职人才缺口较大,而高职院校目前的培养模式下所输出的物流人才在缺乏实战经验、专业技能、物流管理策略等的前提下,市场对其的实际吸纳量并不高。
2 以“接地气”为准则的物流产业升级与人才供需平衡融合
2.1 企业注资高校“一对一”培训,师徒制“老带新”高效保质量
培养符合物流产业发展所需的对应性人才应该作为我国高职院校當前教学改革和探索的核心,诸如物流产业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基地的方式,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地为高校提供必要的教学改革资助,以保障学生学习质量。依照其在近些年的试验中所取得成绩,可以尝试在国内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中尝试进行普及和推广。此种培训模式在坚持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正确性后,立足当前物流人才市场的实际供需情况,预先由企业与高职院校学生签订“一对一”的培训合同,在具体的培训中,分时段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岗位培训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校内良性竞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生缺乏工作经验对岗位了解情况不足的问题。但是此种培训需要高职院校本身具有极为鲜明的行业背景及极为雄厚的实力,校方不能拘泥于传统教育形式,校方与企业之间还需要进行师资的互通。如定期校方专业教师需要对企业进行岗位培训,而企业物流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也需要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应的进行针对型的学生培训和选拔。但是此种培训方式很容易助长高职学生的惰性,即认为只要签订合同就等同与毕业后有工作,继而日常学习有所懈怠。然而此种培训模式优于当前校企结合的培训模式方面则在于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企业所使用的“老带新”、“师徒”制教授模式有利于促进高职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就学生的懒于学习方面,尽管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签订了培训合同,但是一旦高职生尚未通过企业考核,需要按照合同进行必要的赔偿。
2.2 立足自身实力进行教育改革,调研企业需要开展社会培训服务
除校企合作以外,立足当前市场物流专业所需,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可结合自身实力来构建教学运行、组织管理、监控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此种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将物流专业的“职业认知、专业研究、职业实践、就业平台”四个层面的构建分时段来融入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并联合物流企业组建“企业百家行”来达成高职院校对企业岗位需要调研和企业合作意愿及能力的调研要求。我国物流产业的特色发展尽管需要多元并行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毕竟物流产业的长期发展是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社会开放尤其是以为社会服务的成效为基础的学生培训和教师培训,同样需要按照市场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对应性的教学改革。当前考虑到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认可度和吸纳度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样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来提供社会培训及技术和知识的咨询服务,以迅速提升物流产业发展对优势教育资源的需要,并在逐步扩大物流专业技术和知识影响力的同时提升物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度和认可度。
参考文献:
[1]孙艳.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5).
[2]汪志东.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5).
[3]袁雪妃,白璐璐.物流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下中国物流人才市场发展现状研究——兼论中国财经类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升级定位[J].物流科技,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