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探析
2015-05-30张晓玲
作者简介:张晓玲,女,信阳市教委语文教研员。
摘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研究性学习是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帮助各学生全面发展,掌握学习技能,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学会探讨与解决问题;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融入课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才能,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43-02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各国教育改革大势所趋,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就是顺应这种时代潮流逐渐发展了起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起语言的规范意识。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课堂结合课外,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择定或在教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该目标已成为现如今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即《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提到的基本理念。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自觉自主地完成,此类学习方式的重点在与对问题的解决,当学生需要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他不但要查找资料信息,还要采访不同的人和处理不同的各种事情,仅靠一名学生的能力,显然无法成功解决难题,当学生们团结合作,每名学生负责不同的部分,一起沟通,交换看法,在民主而又和谐的氛围中鼓励同学彼此理解,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中思考不够独立,实践略显依赖的一贯看法,改变原先的死读书学习法,加深了友谊,这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使学生能更好适应社会。
二、教与学中的开放性
课题的选择的开放性,选题来自社会生活,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如何保护眼睛或预防近视眼”、“中学生应该怎样读名著”等,激发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欲望的课题;选题注重知识的课外廷伸,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由此及彼,如:教《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教师可采取结合演讲与课文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演讲实践活动,在实现课文学习的同时达成综合实践的探讨,寓教于乐,拓宽学生视野,调高素养。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增设讨论环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最大的开放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而是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泛的空间,以便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观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可知,其最突出的优势便是时空的开放性。研究性课堂并非简单的四十五分钟上课形式,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与教室,他们可以进入社会,从因特网、图书馆以及社会调查等途径获取足够多的资源,有效结合课堂内外、社会与学校,实现全方面发展。
三、学习方法中的创新性
朱熹,著名的宋朝教育家,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的观点,意思是提出问题需要借助求异思维,不墨守成规,打破心理定势,多方向,多角度,尽可能从多角度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看法,以便获取多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引导学生的求异想法,教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概括文章主旨,一步步将学生领上探究性学习的道路。打个比方,教师在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向学生提出“如何评价向上动作、爸爸的教法是否有完善的地方,以及我应该跟同伴怎样相处”的探究性问题。年少的初中学生在面对上述问题时,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他们同时也具备深入探讨的能力,许多学生表达了自身独特的看法。在探究性学习中,质疑环节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讲解《孤独之旅》时,可提前让学生阅读作者的另一部小说《百草房子》,借助对两篇文章的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主人公是如何成长,另外,还可以采用新观点、新观念指导学生重新解读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理解问题,比较肤浅,为此,我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背景下,了解时代特点,再重新解读课文,打破了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明白不仅仅是因为钱的作用使人发生改变,使学生客观的看待复杂的人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起语言的规范意识。
四、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应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语文具备深刻的人文素养与学科丰富性,和社会的关联性较强,其趣味性与可操作性也不低,能力要求包含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自身体验与信息整合能力要求很高。语文教学注重在实践中学习,重视学生的实践生活与社会体验,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文素养,提升人文感悟,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发现自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比如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性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走出课堂,走访各个角落,搜集相关信息(如从电视广告、对联、网络词语、社会调查等中去发现),感受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和内涵,并以不同的形式(如手抄报、心得体会、作文、作品制作、课本剧改变等)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本剧的排练,引导学生自己设置表演环节,表演结束后自由发言,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五、学习方式中的人文性和选择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必须不停地阅读,补充新的知识,为自己充电,以防落后于社会,无法适应社会进步的节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科中包含丰富的人文题材,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它更强调人文性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学语文看古代文人的坎坷仕途” “我所指的科学家”(可以在学习邓稼先之后)等课题,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加深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可以从地方文化入手,如“信阳茶叶的历史和发展”调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追求真善美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自主学习中接受文化熏陶六、学习具有自主性。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引者与帮助方,应重视学生在学习环节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自身的人格,给学生全然的信赖。在教学环节,教师只需为其学生提供帮助,而不是什么都包办。学生不再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拥有完整的思考、分析与判断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集体参与的思维合作,其复杂性、困难程度以及创造性均十分高,同时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需要在活动前准备研究资料、设计研究方案,需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表现出自己的特点,需要在活动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给自己评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直接与各种文本对话、与客观世界对话。
这种学习还具有选择性,提倡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当主人的角色,要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色与擅长的领域选择研究目标,并由学生自己决定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也不能代替学生去研究,把现成答案交给学生。
实践成果表明,由教师指导的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的独立研究,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研究兴趣,深化语言规范意识,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单位:信阳市教委)
本文系课题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编号:JCJYC140115037)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2月
[2]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3]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 版
[5]王宇:浅谈语文研究性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6]张佳文:浅谈语文研究性学习[M].中国教育学报,2012年10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