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
2015-05-30王玲玲卢海英
王玲玲 卢海英
摘要:孔颖达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他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中,本文通过研读《五经正义》深入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颖达;教育思想;《五经正义》
一、孔颖达的教育思想
1.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理论
汉唐以来,一直是以经学为主的政治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教化臣民。孔颖达认为,“道”涵盖了一切自然和人事的道理,是教育的根本和主要内容。而儒家经典是圣道和王道的重要载体。“以其化民成俗,非圣人之道不可”“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因此孔颖达经常在《五经正义》中阐述自己的道学观念。他提倡的“道”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和伦理,也是我们社会发展、正常运转应提倡和继承的法宝,也是推动社会良性循环的有效动力。其实,现代人为人处世遵循自然规律,讲究道德良心,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也就是对道德和人伦的传承。所以说孔颖达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孔颖达提倡的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正是符合了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的行为标准的,也正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2.以“礼”为本的道德教育
孔颖达的教育思想除了“道”还有“礼”。他在《周礼正义·序》中指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静的,是外界事物导致人的心理变化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以“礼”为本的道德教育可以对人性起到一种训化作用,使人变得诚实善良。
孔颖达认为,礼的产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他从动物身上找到了礼义精神存在的根据。他说:“物生则自然而有尊卑,若羊羔跪乳,鸿雁飞有行列,岂由教之者哉!”(《礼记正义·序》)就是说,动物生下来就都遵循自然法则有尊卑长幼之分,遵规守纪,还懂得感恩父母孝顺长辈,更何况人乎?可谓把孝义诠释得淋漓尽致。所以说,孔颖达的教育思想“礼”对我们现代社会人行为的束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在孝敬父母、遵规守纪方面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3.教学方法的研究
孔颖达还批评了有些教师“不晓经义,但诈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礼记正义·学记第十八》)。教师不好好钻研和精通“经义”,只叫学生背诵,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经典的文本,这不是合格的教师,也不是成功的教学。而且,孔颖达还认为教学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握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孔颖达思想是遵循儒家思想的精髓,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理念,以道德为主线的传统教育。在当今社会,古代的德治主义思想虽然不能照搬,但其思想精髓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可以为我们思考如何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提供思想资源。
二、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1.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
人类的文明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非常典型的就是对经济效益的过分注重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重“义”与重“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通过这两种价值取向,可以直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标准。孔颖达提倡的“道”与“礼”的教育思想显然有益于化解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
2.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孔颖达认为,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答案。教学不应该急于求成,“逼急牵令速晓”,他指出:“教学之道,必当优柔缓宽,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就是说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善为教者,出言寡约,而义理显达,易解之”,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尽可能简明易懂。
但是,孔颖达的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孔颖达继承了孔子对人性的一些观点,将人性分为三等,上智、下愚、中人,他说:“上智不肯为非,下愚戒之无益,故中人之性可上可下。”他认为教育对上智、下愚两种人是无用的,只有中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其性情,这其实就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平等性,低估了教育的作用,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体现。因此,对孔颖达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地去传承和应用,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孔颖达的教育思想也才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