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2019-06-14王文书

时代人物 2019年4期
关键词:贞观正义

王文书

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今衡水市桃城区前马庄),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现将孔颖达一生之经历编撰成文,让世人了解一代大儒辉煌的一生。

一.孔子圣裔,儒学世家,少小求学,志向高远

东汉时期,孔子第二十代裔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被封下博亭侯,从此其后代世居下博县,孔颖达为孔郁第十一世裔孙,其曾祖孔灵龟,为北魏国子博士;祖父孔硕,为北魏治书侍御史,父亲孔安,为北齐青州法曹参军。孔颖达从小生活在一个诗书传家的世宦之家。

孔颖达在衡水度过了至为关键的青少年时光。他八岁就学,勤奋好读,史载其“日读千余言,至暮更诵,未尝嬉戏,有异凡童,《三礼义宗》尽能闇记。”孔颖达少年时期注重学习《三礼义宗》,这对日后孔颖达汇总南北学问奠定基础。

二.造访刘焯,授业家乡,冀州论辩,初登雅堂

开皇十四年,孔颖达二十一岁时,造访同郡通儒刘焯。刘焯信都昌亭人,隋代著名天文学家、经学家。但是刘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对年轻的孔颖达不能以礼相待。孔颖达所提疑难问题,多出乎于刘焯的想象,刘焯改容敬之,执意挽留孔颖达于他的门下。孔颖达固辞不就,回到家乡开馆授徒。孔颖达二十七岁,此时孔颖达已经名重一时,“博韬金匮,覃思迈于西河;学富石渠,沉研冠于东阁。”冀州刺史窦抗因孔颖达的名望,征召他参与名儒论难,其时大儒刘焯、刘轨思、刘彦衡以及后与孔颖达同为天策府十八学士的同乡盖文达皆得预坐,孔颖达登上官方组织的学术辩论。此次辩论会上孔颖达表现不俗,崭露头角。此后,孔颖达继续在家乡授徒,同时研读儒家经典,默默积累才能,等待飞升时机。

三.明经高第,除授博士,东都论难,风摧秀木

隋炀帝继位后,再开学校,广招俊彦,重兴儒业。隋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学。孔颖达学问渊博,囊括各家各派,受到广泛赞誉,被征召入朝,参加朝廷策问,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时年三十二岁,举明经高第,释褐授河内郡博士,为州郡佐吏。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征诸郡学官,汇聚东都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相与辩论。孔颖达语锋甚健,一举夺冠,诸儒咸为之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时孔颖达年少,先辈宿儒以败为耻,阴遣刺客谋害之。礼部尚书杨玄感颇具爱才之心,庇护孔颖达于自己家中。不久之后补授太学助教,进入国家学府任职,在太学助教任上工作约四年左右。

四.隋末大乱,避地虎牢,掌仪郑朝,兵败入唐

从大业七年开始,天下大乱,渐成燎原之势。杨玄感起兵,不久兵败就戮,坐累被杀三万余人,孔颖达曾获杨玄感庇护、擢拔,随时会有无妄之灾。因此孔颖达离开洛阳,以避乱名义至虎牢。孔颖达仍怀着儒家入世的精神等待报效国家的机会。

大业十三年王世充陷虎牢,征召隋朝名士,孔颖达在列。后王世充称帝,命造禅代仪。《孔颖达碑铭》以孔颖达投在王世充郑朝类比为“王粲之依荆州刘表,班彪之附天水隗嚣”。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于洛阳、虎牢地区,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打败王世充军,王世充兵败降唐。唐武德四年,孔颖达同时入唐。

五.引进秦府,入馆登瀛,感遇明主,尽进忠言

唐武德四年,李世民于秦王府西开文学馆,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等十八人,皆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使阎立本画像,褚亮为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时人谓之“登瀛洲”。褚亮《十八学士赞·太学博士孔颖达》曰:“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掞辞飚起。”

中经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孔颖达升迁为国子博士。贞观二年改给事中。李世民留心庶政,孔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孔颖达上言:“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此话对太宗虚心纳谏影响至深,对开辟贞观之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六.编修《隋书》,号为“良史”,剖兹析节,参修《仪礼》

贞观三年孔颖达在给事中任上,与魏征、颜师古、许敬宗、李延寿、敬播等人预修《隋书》。时人称赞道:“良直著乎青史,微婉表于丹书。跨固超迁,含刘孕谢。”《隋书》是唐代官修正史的代表作,弘扬了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保存了古代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的资料,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号为“良史”。

仪礼乃古代法律制度,贞观十年孔颖达与颜师古等撰写《大唐仪礼》,修订期间孔颖达“所有疑滞,咸咨决之”,对前代《礼记》的舛错多有改正。贞观十一年《大唐仪礼》修成,颁行天下。孔颖达因功进爵为子。

七.国子祭酒,执掌教席;侍讲太子,多有规谏

贞观十二年,孔颖达就任国子祭酒,执掌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关。上台伊始,一扫颓风,重振绝业。孔颖达作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仍亲赴教席,发《五经》题与诸生酬问。孔颖达一生未离开讲坛,“学徒盈于家室,颂声彰于国朝。”

孔颖达把传统儒学教育提高到很高的地位,把教育看成是开国兴邦之后的第一要务。孔颖达重视社会教化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政治教化也是治国之本。正如天气的冷热寒暑不按四季交替,就会发生灾祸;风雨不调和,就会出现饥荒 ,如果不及时实施教化 ,就会危及整个社会。君主应当如同春风化雨一般 ,教化天下臣民, 净化大众心灵 ,美化世俗风尚。

孔颖达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育理论。他强调学习内容的多少要取决于学生的水平的高低。“假若有人才识浅小,而所学贪多,则终无所成,是失於多也。有人才识深大,而所学务少,徒有器调,而终成狭局,是失于寡少也。”他要求学生要处理好自思与外问的辩证关系。“人心未晓知,而不肯谘问,惟但止住而自思之,终不能达其实理,此失在于自止也。至道深远,非凡浅所能,而人不知思求,唯好泛濫外问,是失在轻易于妙道。”等等。这些教育理论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从进入秦王府开始,孔颖达就担起教育李世民太子李承乾的任务。孔颖达任国子祭酒后,仍侍讲东宫。”李承乾年长后,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置于脑后,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过自己的老师。孔颖达性真心正,每侍讲,到有可规诫之处,必反复引谕。对于承乾不循法度,孔颖达每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见孔颖达发言亮直,恐承乾不堪忍受,谓孔颖达曰:“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孔颖达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拒谏不纳,最终导致被废。后其他东宫官多被黜退,唯孔颖达、于志宁等敢于犯颜直谏者,唐太宗信任如故。

八.南北异学,师出多门,一统《正义》,流芳百世

汉末以来,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师说多门,章句杂乱。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自晋室东迁,学有南北之异。南学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博,穷其枝叶。至颖达始著《义疏》,混南北之异。”

为适应科举取士和维护全国政治統一的需要,贞观十二年,唐太宗诏孔颖达、颜师古与诸儒撰定《五经疏义》,撰成后凡一百八十卷,赐名为《五经正义》。《五经正义》撰定于贞观十四年。致仕后孔颖达仍坚持工作,到贞观二十一年,《五经正义》覆审完成。永徽四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

经学之有总汇也,自《五经正义》始。唐太宗李世民评价《五经正义》云:“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五经正义》经官方颁定后,便成为士子习经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标准。自唐代至宋初,明经取士,以此为准。《五经正义》顺应时代需要,革除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一扫了东汉以来纷纭矛盾的儒经师说,结束儒学内部宗派的纷争,经学史上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古代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孔颖达对思想学术的大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

九.哀荣隆重,陪葬昭陵;子孙繁盛,播迁岭南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孔颖达薨于万年县平康里第,春秋七十有五。赠太常卿、曲阜县开国公,谥曰宪,陪葬昭陵。孔颖达有子三人,长子孔志玄,官终国子司业;次子孔志约,显庆四年,以弘文馆学士、礼部侍郎;三子孔志亮,官至中书舍人。孔颖达后裔在长期迁徙过程中,散居全国各地,直至岭南。孔立言一支逐步形成了孔氏河北献县派;孔珪一支衍生出丹阳派、岭南派、南雄派、临江派、浏阳派、洛阳派等众多有影响的孔姓支派。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1409003)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孔颖达,唐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撰了《五经正义》,对科举制度的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文化领域结束了汉魏以来儒学南北之争,为唐朝政治的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值得后人关注与研究。

猜你喜欢

贞观正义
十字坡上的程序正义
[猎屠]代表正义消灭你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区域自媒体的传播力研究
实践正义是否可以脱离理论正义
为友屈膝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