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写作素材的拓展探究
2015-05-30黄贞亭
黄贞亭
摘要:针对很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写作时提笔没材料可写的状况,笔者根据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从生活和阅读两方面来拓展的框架。在笔者的框架中,笔者介绍了经过亲身实践检验的可执行的有效措施,以期在分享中得到肯定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村孩子;写作素材;生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27-01
很多孩子写作文的时候,提起笔来,抄下教师布置的题目就不知道写什么了;或者,有一些写得很快,等交上来一看,除了标题不同,写的东西竟然是以前作文中的内容。这个现象,在农村孩子当中更为明显。究其根源,是孩子们素材欠缺。水无源,势必不能流长;文无源,纵是巧妇也做不好作文大餐。
在农村从教的几十年间,笔者经过漫长的摸索,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农村孩子写作素材拓展框架,下文将进行简单分析,以飨各位同仁,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一﹑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所谓实践出真知,作文教学也主张源自生活,众多教师在这种思路下,纷纷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观察身边之事。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方法不同,收获的效果也就不同,更多人的人,最后只流于形式,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并无多大用处。
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笔者是这样来组织学生实施生活积累的。
第一,写下有趣的日记
《小屁孩日记》这套书和它的同名电影,曾风靡一时,笔者从中深受启发,一改任务式的要求孩子记日记的教学方法。原来,孩子们没事找事记,记的东西根本没什么价值,不少人还从作文书上等扒材料,虚假事件很多。后来,笔者允许他们图文结合,可以记任何事,比如一朵花开、一个臭屁等,只要觉得有趣,只要是自己的所闻所见,都可入文。打这以后,孩子们记日记的热情就高了,有些天,孩子们还会写上好几则。
第二,做有目的的采写
笔者从教以来,学校所在地都是闽西客家山区,周围有浓郁的客家风味和红色资源。平时,笔者会选取一个专题,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几个人一起完成调查,并记成文字。每逢民俗节日或当地特色的纪念日,笔者便紧扣主题,组织孩子们有目的地进行采访和写作。遇节假日,笔者还倡导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如挖冬笋、插秧、放牛等,在体验快乐与艰苦的同时记下心得。这样,孩子们收集的素材,有了特殊的地域风味和个人的情感体验,避免了和其他地区的孩子“撞题材”。这一点,在笔者近年来指导孩子发表作文中显山露水,编辑们采用稿件时候,往往会给笔者留言道:“孩子们的作文真好,写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二、从阅读中转移消化
读写读写,人们常把读和写结合在一起。事实正是如此,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可能写好作文的。笔者在为作文而进行的阅读教学中,除了鼓励孩子阅读课外书外,特别鼓励孩子健康地阅读作文书。作文书,作为书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众人的褒贬不一。当人们停留在讨论其好与坏的时候,笔者认真研读,结合教学经验和各家的褒贬之词,建立了自己的作文书阅读法。
第一,借同题素材进行补充
很多教师都忌讳套作。所谓套作,就是孩子从作文书中把别人的文章套进要写的作文中。比如,教师布置一篇作文《第一次煮饭》,有学生可能就翻开作文选,找到一篇同题或类似的优秀作文,然后按着它的框架,改个时间、地点或名称,然后就交了上去。这样读作文书,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的。有学生就曾向我抱怨:“老师,每到写作时候我就很苦恼,明明有些事情是自己经历过的,但一提笔就不自觉地想到作文书里的优秀作文,写着写着,就变成参照别人的文章来写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这种困惑并不可怕,就像学习书法先从临摹开始一样,学写作文也是这样的。我们让孩子们看作文书中同龄人写的作文,然后学习它,可以较为迅速地掌握写好作文的模式与构架。再者,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对书中的相同事件进行自我回忆、自我感悟,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帮他们还原当时的情节。如此一来,就不难在别人优秀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了。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好更远。
第二,变别人素材为自己的
法国科幻大家凡尔纳,在图书馆里就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小说。这一点说明,别人的东西,只要加以咀嚼消化,同样也可以变为自己的素材。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一辈子不可能什么都经历,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傻瓜才会认为这“堑”非得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呢。作文书是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孩子们读同龄人的作文,由于经历比较类似,观点比较接近,能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如此一来,孩子们对他看到的感动的体裁自然记忆深刻,就像我们读到一个打动自己的故事一样。
在记忆深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素材转变,关键的一招是,我们要有一套“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方法。比如,孩子读到一篇《修鞋》的习作,很是感动。你可以趁机“多问几个为什么”——文章不可能所有都写上,比如,对修鞋师傅你可以这样问:他还说了些什么呢?他在修鞋的时候遇到了其他棘手的问题吗?他脑子里是怎么看待来修鞋的顾客呢?他看到鞋子时候想到了几种修补方案?他是怎样计算修补的费用的?又如,对来修鞋的顾客你可以这样问:他的鞋子为什么会坏?他为什么要找这个人修鞋?他为什么不会讨价还价?他在看师傅补鞋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他等待修鞋时候心里着不着急?就像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修鞋的情景,就在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中如身临其境了。结合其他生活经验和自身合理的想象,你还会认为这不算是孩子自己的素材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条古训,很有道理。但各人在现实中如何操作,将影响这个道理的应验强弱。笔者以上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遗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下洋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