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现状及路径选择

2015-05-30任小玲

亚太教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法律

作者简介:任小玲 (1989.08-),女,汉,河南省安阳市,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81-01

2003年在郑州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公民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在两年时间内对我国公民教育进程进行时刻关注,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同时组织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许多学术交流。此后,我国公民教育改革逐步展开,2005 年我国启动了新公民教育教师培训计划,正式出版了《新公民读本》校本教材,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事业开始迈向新的历史阶段。由于我国的公民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步较晚,而公民教育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随着“世界公民”概念的兴起,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公民教育的发展和交流,为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的大力发展营造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生活准则,它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首先,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相对较弱,公民意识比较淡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公民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具备一定的平等、民主、环保等现代公民意识。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主体不断多元化,国民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已能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和利益。但是,由于我国公民教育理念形成较晚,公民教育专门课程未形成系统,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角色处于未开化的状态,在实际的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诚信缺失、公德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公民权利义务关系等行为。尽管各级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但是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更多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而忽略德育教育,而且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往往脱离实际,最终加重了公共生活领域中缺乏公德的现象。

其次,公民道德意识与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公民认同诚信是基本的道德品质,但对考试不作弊这一基本的诚信标准, 却不能严格遵守。在有禁烟标志的公共场所,仍然毫无顾忌他人感受,尽情吞云吐雾,拥有选择上前制止该行为意识的公民更是甚少;再次,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不成比例。例如大学生想要参与校园管理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实际的参与程度却明显偏低。多半学生对于不合理制度都抱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不会采取任何的行为来影响学校的决策, 这与较高的参与意识形成明显反差;最后,法律维权意识与维权行为存在差距。尽管很多人认同“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但并未真正树立起“法律高于一切”的法律信仰。对法律的必要性和法律知识有较好的认知,但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却感到迷茫。

二、有效开展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有效的公民教育应当使公民充分熟知并认同国家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使其树立“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应当帮助国民发展公民技巧,使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公共关怀积极地参与国家事务与活动。一个理性的公民应该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懂得自觉地履行自己义务,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权利。公民教育是提高公共意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那到底应当如何提高公民教育的效果,本文给出以下建议,具体说来,公民教育要从四方面去实施。

1、以各级学校为主要阵地进行公民教育。学校教育对公民成长的建构意义极为重大。学校教育应该是发展和提高公民意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专业知识、思想道德和民主法治的教育,学生成为公民教育的主要群体,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和战略性的公民教育机构。适龄国民在接受学校教育后逐步成为社会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生活中,应该使他们拥有批判性的审视态度和价值反思的公民意识,因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有一代又一代的拥有政治素养的公民共同参与和建设。所以必须对现在或未来公民实践中的行为主体不断加强系统的公民教育,以提升公民素质。

公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包括使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观,也包括使其学习并获取如何有效参与公共社会事务的知识和技能。公共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信仰,这种信仰对个人发挥着重要的约束力。学校可以采取下列途径来培养公民的这种道德信仰。

首先,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并建立起各学科间相互渗透传播公民意识思想。由于我国的公民教育起步教晚,有关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都尚未形成系统,我们可以有效的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公民教育运动改革的优秀成果。其次,也可通过其他人文社科等课程渗透公民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对公民美好价值的追求。最后,在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应简单的传授枯燥的理论,试图让学生盲目地接受讲义,相反,教师应持一个引领者的姿态,将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和公民意识有效结合,使学生自由讨论,逐渐的培养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渗透民主、平等的意识。

2、把家庭教育建设成为公民教育的起源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各方面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后其他形式的教育成效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逐步累加和映射。所以,建设和谐民主的现代家庭文明,尽量淡化家庭中某一方的专断权力,发展相互尊重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为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民主理性意识和在未来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采取各级政府直接干预加强公民教育力度。为大力发展公民教育,我国先后制订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由国家层面直接下发的法律文件,各个省份也开展了各种为促进公民意识开化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相关的成效。

可见,最有力的公民教育措施是由政府直接干预或部署的公民教育措施。这种直接干预,通过建立起一整套从上到下统一的公民教育管理体制,推行统一的民族价值观和社会法制观,最终逐步完善我国公民教育的管理机制体制。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有效地运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统一管理监督学校公民教育,使我国的公民教育不断向前推进。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汪建兵.公民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 4.

[2]王智.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法律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让人死亡的法律
十二公民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